原標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數據評價
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是新形勢下高校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起點與基礎,是檢驗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發揮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包括對教育主體的評價,對教育環境(政策、制度等)的評價,對教育介體、方法以及對受教育者思想狀況的評價。通過大數據的挖掘技術與人工智慧算法,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數據評價體系,動態監測和客觀評價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信息技術融合,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保駕護航。
立足高校學生群體特徵的必然選擇
評價主體時代性彰顯的必然趨勢。目前高校學生群體是伴隨著網際網路高速發展成長起來的「95後」網絡「原住民」,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主體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一,「多主體」並存。教育評價不再是傳統觀念下教育者的「獨角戲」,學生評教、評管理、評服務,教師評價學生,他們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交替存在。第二,主體意識覺醒。無論是評價者還是被評價者,「我」與「個性」的概念在網際網路虛擬世界的推動下,前所未有地得到放大,用戶體驗與用戶感受是決定評價能否順利進行、能否有效反映問題的關鍵所在,對評價內容、方法與手段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第三,主體價值訴求。傳統的評價價值取向逐步被解構,大量新的多元價值取向滲透到主體行為的方方面面,必須建立起符合主體時代特點的評價體系,使評價「接地氣」而易於被操作,而不是流於形式。
評價標準政策性導向的必然要求。1990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暫行規定》就已經明確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指導原則:「始終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以能否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實際需要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評價學校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基本標準。」經過2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在網絡新媒體、社會轉型改革以及西方思潮的多重文化的衝擊下,對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的認識更加需要明確、堅定。在2016年12月7日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這個明確的政策性導向必須始終貫穿在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中。
評價方法創新性發展的必然途徑。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就開始致力於其效果評價的研究,也形成了一套較完備的評價體系。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教育要素的表現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並沒有及時改善與優化,缺乏相對科學、簡明、便於操作、與時俱進的方法。評價途徑「形式大於實質」,大多通過問卷、述職、實地座談、考察等形式得出結論;評價方法科學性不強,教育者的主觀經驗判斷依然是主流,實證分析又存在過度量化的現象,評價過程缺乏動態更新。在整個評價過程中,盲目的「科技理性」與因循守舊的「經驗論」互相交織,導致評價失去應有的功能。「網絡化生存」已經成了當代高校師生群體最主要的生存方式之一,在網際網路與信息系統終端留下的大量行為數據,為探尋行為特徵、掌握教育規律奠定了客觀基礎。在海量數據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教育標準與要求,構建出既符合教育時代要求與特色,又尊重主體行為特徵的評價體系,使評價更加精準、客觀、動態、長效,是大數據帶來的教育評價理論與方法創新的必然途徑。
以專業技術為支撐構建動態系統
堅持立德樹人,明確評價標準。構建以教育主體、教育環境(政策、制度等)、教育介體、教育方法為評價維度的評價體系,最終要靠高校學生個體與整體的思想狀態來檢驗,其中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指標設置是否合理,是否發揮作用;其二,在多元價值觀的衝擊、多種社會思潮的影響以及海量信息的包圍下,思想政治教育評價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標準不動搖;其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評價要遵循教育規律,尊重教育主客體的行為特點與規律,遵循人的發展的規律,評價指標設置的導向要緊緊「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成功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和道德準則。
建立大數據模型,優化評價指標。借力大數據社會資源與「智慧校園」的數據信息系統,通過大數據技術的分析與挖掘,可以建立以高校學生個體與整體思想狀況為因變量、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諸要素為自變量的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指標模型。此模型一旦建成,一方面可以有效檢測現行教育要素評價指標的信度與效度;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挖掘出對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產生影響的、潛在的、尚未開發的相關因素指標,進一步優化現行的監測與評價指標體系。由於是對標的長期、客觀、多角度的觀察與監測,此類指標可以反映教育過程諸要素對教育效果的作用情況:指標範圍、影響程度,各指標之間權重配比經過科學的定性與定量的綜合研究,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能反映評價主體本質的、有時代意義的特徵,堅持立德樹人的評價導向,也不停留在社會刻板印象的階段,使評價更與時俱進。
運用數據挖掘技術,構建評價體系。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評價體系構建是一項複雜的動態系統工程,需要心理學、社會學、行為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理論支持,需要大數據應用的專業技術支撐,需要評價主客體的廣泛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評價體系不是一個一勞永逸的封閉系統,而是一個開放的、不斷完善的動態循環系統,其算法與模型的構建也會順應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得到修正與提升,將科學運算結果反饋給評價者,實時對教育過程做出有效評價與指導,從而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有效性。隨著大數據技術在高校的推廣使用,未來可以建立起連接國家、社會、校際之間等數據網絡,從數據的交互、隱私的保護等方面完善並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評價體系的科學發展。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