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秋,孫中山就讀過的檀香山意奧蘭尼書院舊址
1894年10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圖為會員秘密宣誓的地方
位於檀香山華埠文化廣場的孫中山銅像。
孫中山名文,字德明,號逸仙。1866年11月12日誕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他幼年時,家境貧寒,六歲便開始參加農業勞動,十歲始入村塾讀書。
1878年,孫中山隨母親到檀香山投靠哥哥孫眉,並在當地學校就讀。這次出國開闊了他的眼界,對他的思想發展起了積極影響。正如他後來所說:「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
孫中山在檀香山學習五年後,於1883年回國,又先後就讀於廣州南華醫學堂和香港西醫書院。在學習期間,常與好友陳少白、尤列、楊鶴齡三人議論時政,抨擊朝廷,闡述革新抱負,被時人視為大逆不道,稱為「四大寇」。1892年,孫中山以優異成績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開始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濟世。
1894年初,孫中山北上投書掌握中國軍事外交大權的李鴻章,提出以西方國家為楷模,實行改革,使國家達到獨立富強的目的。由於上書遭拒,更受到甲午中日戰爭慘敗的刺激,孫中山開始放棄對清政府的幻想,逐漸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的華僑中,創建了中國資產階級第一個革命小團體———興中會。在入會誓詞中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第一次向中國人民提出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革命主張。1895年,孫中山在香港建立興中會總部,在廣州和日本橫濱等地也建立了興中會組織。1895年和1900年,他領導興中會並聯絡會黨發動了廣州起義和惠州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