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旅遊演藝:
「技術」站在山頂,「內容」還在半山腰
本報記者 於帆
最近,一些知名景區推出的演藝項目幾乎都打上了「沉浸式」的標籤:寧波老外灘歷史街區上演了18場「沉浸式」表演、浙江建德推出大型「沉浸式」實景演出《江清月近人》、武漢《夜上黃鶴樓》「光影+演藝」「沉浸式」故事演繹……「沉浸」,正在成為旅遊演藝項目滿足觀眾體驗的共同策略。
2019年末,有專家根據國內演出市場的發展情況提出:「沉浸式」演藝將成為新風口。數據顯示,2018年「沉浸式」旅遊演藝總票房達4億元,且同年新增「沉浸式」演出11臺,演出總臺數達23臺,同比增長76.9%。據統計,截至2018年,沉浸式娛樂產業在全球範圍內擁有超過45億美元的市場估值,這還不包括452億美元的主題公園產業,兩者加起來則是近5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已經超過411億美元的全球電影票房。由此,國內業內人士普遍看好「沉浸式」旅遊演藝,認為其具備較大的發展潛力,將成為資本競相追逐的藍海。
隨著技術的日新月異,VR、AR、MR等先進技術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文旅景區的硬體設施項目中,但與項目設備依靠最新尖端技術不同,作為景區的「軟性」組成部分,旅遊演藝是讓遊客直接感受文化內涵和強化體驗的載體之一。如何將「沉浸式」與旅遊演藝進行完美結合,是體驗經濟時代下的全新命題。不過,現階段的「沉浸式」旅遊演藝作品口碑高低不一,有的受到熱捧,也有些作品備受質疑。從觀眾、遊客的反饋來看,人們普遍願意嘗試體驗、欣賞「沉浸式」旅遊演藝項目,但感覺有的演出「形式華麗,內容空洞」,「沉浸式」只是吸引人的「噱頭」。
「太震撼了,看得我雞皮疙瘩都起來了!體驗了一場精妙絕倫的千年穿越之旅。劇場裡,沒有固定舞臺,邊走邊看,宛若進入了時間迷宮。」
「逛景區的時候,一直有穿漢服的演員在眼前表演,有時候覺得挺入境,很有穿越的感覺,但有時候也覺得尬。」
「兩三分鐘過後,VR帶來的新鮮感一消失,就有點審美疲勞了。」
「我體驗過兩次『沉浸式』演出,不知道『沉』在哪兒、『浸』在哪兒,看廣告宣傳視頻比實際體驗要好。」
……
其實,「沉浸式」演藝本身是一種舶來的概念,業界一直有兩種主張:一種走「技術流」,更注重科技手段帶來的場景體驗;一種是「內容派」,主打劇情的場景體驗,以「沉浸式」戲劇為代表。
現在,「技術流」正在從「邊走邊看」向「虛擬實境」進階。
作為中國演藝科技龍頭企業之一,利亞德集團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沉浸式」演出技術的關注和研發。該集團文旅研究院院長溫再林認為,傳統劇目的演出方式就是「你演我看」,可以稱為1.0階段;以《劉三姐》為代表的2.0階段,則變為「我們在大山大水中看,實景中看」的演出方式;3.0階段,觀眾可以「邊走邊看」。
「在這三個階段的演出製作過程中,我們發現,一般規模的實景演出,沒有300名演員的話演不下來。算算帳,300名演員加上100名工作人員的演出團隊,按照人均5萬元一年的開銷來算,僅僅人員開銷一年就要2000萬元。大規模的實景演出,演員多至700人,加上工作人員,平均團隊人數達800人,然而演出一年的總票房收益可能都難以達到6000萬元,以至於很多實景演出都在虧本。」溫再林認為,從這個角度看,新技術的應用將為「沉浸式」演藝帶來突破性的改變。「第一就是減少成本,當我們使用虛擬AR全息技術結合屏幕顯示,觀眾視覺感官與觀看實景無異,但演職團隊的成本下降了。」該公司嘗試的第一個「沉浸式」演出,總共只需要36個演員,加上管理人員,團隊一共70多人。
利亞德集團側重技術研發,強調技術在實現沉浸式效果中的重要作用,諸如動作捕捉技術、VR、聲控、光控、觸摸、體感,以及AI技術、LED、投影、燈光等。「譬如在一座城市中的夜遊景區增強沉浸式體驗,我們會從當地的文化特色中尋找能夠與遊客實現互動的部分,利用虛擬實境技術,令遊客有穿越之感。」在溫再林看來,新技術的加持將令藝術呈現出新的樣貌。
然而,創作者卻面臨著困惑。對於資深戲劇製作人傅若巖來說,儘管技術的輔助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演出的人員成本,但也令創作者很難去駕馭。「這其中最大的矛盾在於,如今創新發展的技術和創作人的創作理念無法融合。我也了解到國外一些『沉浸式』演藝作品,他們仍在強調如何在創作的細節上服務於每一個觀眾,考慮如何讓觀眾更好地『沉』進去,更注重體驗感。目前國內許多『沉浸式』演出距離這些成功作品還有差距。」傅若巖認為,一臺優質的演出離不開演員精湛的表演與劇情巧妙的設計,只有內核足夠強大,才會有持續的生命力。
正是如此,「內容派」更強調在敘事框架和細節方面下功夫。「傳統的劇院演出其實就像一個框架,是藝術家為觀眾創造了一個看世界的視角。觀眾像一個站在櫥窗邊看到廚師做甜點感到非常飢餓的人,卻沒有辦法吃到這個甜點。框架給觀眾提供了很多東西,同時也帶來了限制。」美國白馬無線工作室創意人與創意總監大衛·巴薩克說,「沉浸式」演藝就是要引導觀眾進入故事中,作為其中的一個人物。演出進行的過程中,觀眾就在故事世界裡遨遊,而不是旁觀這個世界、聆聽這個故事。從觀演體驗到沉浸體驗,根本上要求創作者勇於打破傳統敘事框架。「要從傳統因果敘事方式中擺脫出來,要意識到之前的框架帶來了阻礙。藝術創作者要有勇氣和觀眾一起創造新的互動體驗。」
在全球擁有眾多觀眾的HBO人氣科幻劇集《西部世界》,根據原作故事IP創作了同名「沉浸式」戲劇版本,並建立了沉浸式劇場和主題公園。其在對劇集故事和場景的復原中,通過具體細節的設計令觀眾成功「入迷」。
《西部世界》「沉浸式」戲劇版本主創團隊成員馬克·哈裡斯稱,這種「入迷」是一種「被動入迷」,得益於團隊始終專注於講故事和營造體驗,專注於細節的設計。「我的工作有兩條原則,一是讓觀眾進入被動入迷的狀態,令其能夠被吸引到故事中來;二是讓故事的講述者與觀眾進行協作,比如講故事的人會給觀眾很多細節,這些細節將激發觀眾積極地想像,從而沉浸於故事中。」馬克·哈裡斯說。
實際上,在細節設計方面,一些主題公園走在了前面。比如迪士尼主題樂園會在每個角落設計細節,令遊客時刻感知並進入假想——如果我能夠駕駛宇宙飛船會怎樣?這種假想,令遊客快速沉浸在主題公園營造的娛樂體驗中。鑑於此,馬克·哈裡斯在演出中也不斷嘗試細節的設計。他要求演員進行引導式表演,以非常個性化的方式和觀眾進行互動,「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表演者會帶領觀眾穿過一個場景,其次,就需要每一個細節來抓住與觀眾協作的機會。」
不過,「內容派」並不拒絕「技術流」。值得注意的是,《西部世界》沉浸式戲劇場景的打造,其實也要依賴VR技術,通過模糊真實和虛擬世界的邊界,把觀眾「無縫」帶入故事世界中。
福樓拜說過:「藝術越來越科技化,科技越來越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將於山頂重逢。」「技術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在我看來,技術更像是站在山頂,而內容創作還在半山腰,如何讓兩者匯合,值得我們好好考慮。」傅若巖說。
記者手記
經過多年發展,旅遊演藝已成為我國諸多旅遊目的地的標配。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現有的旅遊演藝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營收增長乏力,「沉浸式」演出卻異軍突起,表現令人矚目。大量的旅遊演藝項目信息顯示,資方和市場已經興奮起來了。
巨大的商業價值潛力離不開消費群體廣泛的文旅消費需求和更高的審美需要,也離不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提供的基礎支持。實際上,要想讓觀眾沉浸於表演,內容和技術我們都需要。
既不能盲目相信僅通過科技就可以實現觀演關係和效果的根本性改變,也不能讓為演出內容服務的科技手段淪為吸引遊客的營銷噱頭,而應從「文旅+科技」的層面來看待「沉浸式」旅遊演藝——旅遊景區是場景載體,文化內容是內核靈魂,數位技術是方式手段。擺脫浮誇的標籤式的「沉浸」,深入挖掘文化旅遊內容和元素,藉助科技手段將演出內容潛移默化地融入旅遊體驗,或將是未來「沉浸式」旅遊演藝發展的關鍵。
來源: 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