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接連失敗,劉禪為什麼還一直支持?其實他才是隱藏最深的人

2021-01-09 小閔學歷史

受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我們的印象之中劉禪是昏庸無能的代名詞,在諸葛亮等大臣死後劉禪就已經開始飄的不行,對內寵信宦官不理朝政,導致黃皓專權,對外又接連北伐,導致蜀漢國內民生凋敝。

於公元263年被曹魏司馬昭所滅,成為三國第一個被滅的國家,而這一切都歸功於劉禪的無能,鄧艾幾千人就能夠把劉禪嚇跑,可見他的膽識和其父劉備差距有多大。

然而現在很多人開始不得不重視劉禪,因為他們認為劉禪這個人並不是表面那麼簡單:

首先劉禪在位有40幾年,可是彼時的東吳和曹魏內部是政變不斷,可是劉禪卻始終能夠將朝政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其次當時劉禪被司馬昭帶到洛陽,其實司馬昭有殺他的意思,可是劉禪卻憑藉「樂不思蜀」而躲過了一劫。

所以從這種種事情可以看出,劉禪非常不簡單,可以說劉禪這個人在三國時期無疑是被低估的。

當然,還有一件事在小編看來也是非常的不理解劉禪,那就是蜀漢的北伐,從公元228年諸葛亮六出祁山到姜維北伐中原,蜀漢經過了將近二十次北伐,可是北伐的戰績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就算是北伐這麼多次,可是劉禪依然不中斷北伐,在前期諸葛亮還在世的時候不難理解,可是後期劉禪可以說是大權在握那麼其還不中斷北伐就有點難以理解了,今天我們就這樁事來聊聊劉禪為什麼不中斷北伐:

阿鬥其實也是北伐的支持者

在我們的印象之中,劉禪一直是主和派的代表,或許是受演義的影響我們一直認為劉禪支持北伐是受諸葛亮。

可是當我們看到後來諸葛亮死後,劉禪的北伐還是不間斷,這個時候姜維的權力絕對比不了當年的諸葛亮,可是劉禪依然沒有要終止姜維北伐的意思,可見從這就可以看出,在北伐一事上劉禪是有自己的意識的。

就算是在蜀漢滅亡前夕,姜維主持其人生之中最後一次北伐,這個時候蜀漢國內民生凋敝,百姓負擔過重,國內主和派眾多,可是劉禪卻還是同意了姜維北伐。

而且除此之外我們也從眾多的事情可以看出,對於北伐劉禪還是很支持的,在諸葛亮死後四年之後,當時劉禪就讓蔣琬屯兵漢中,漢中當時是蜀國抗擊曹魏的最前方,同時也是蜀漢門戶,從劉禪命令蔣琬對漢中的布局來看,劉禪並非說不支持北伐。

而且劉禪在位期間多次大赦蜀漢境內,其目的也很明顯,靠著釋放眾多的奴隸以此來獲得北伐的兵員從而支持北伐。

所以在以往的認知中很多人認為劉禪是主和派,可是從他對多次對姜維的任用以及行為來看,這有點不合情理,可以說蜀漢的北伐一直是靠著劉禪的支持才能夠維持,否則憑姜維的權力還真不一定這麼多年持續北伐。

劉禪為什麼不中斷北伐?

從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劉禪並非是主和派,相反小編認為他應該是堅定的主戰派,可是他北伐的動機是什麼呢?

首先小編認為他有一部分目的就是轉移國內的矛盾,我們知道自劉備夷陵慘敗之後,蜀漢國內的荊州系力量已經幾乎損失殆盡,所以這就導致益州派開始抬頭。

諸葛亮主持北伐有一部分矛盾就是不想讓益州、東洲以及荊州派系互相摩擦導致蜀漢內訌,所以他為此找了曹魏這個對外目標,其目的就是想讓三派將目標一致對外好轉移國內矛盾,可惜後期隨著蔣琬等人的逝去,蜀漢國內荊州和東州陷入後繼無人的情況,所以益州派抬頭才讓國內主和勢力遍布朝野。

其次在我看來這或許也是劉禪的一種平衡手段,對於劉禪來說國內主和或者主戰勢力太大都不利於他皇位的穩定,因為對於君主來說維持朝廷平穩也是極為重要的一件事,在諸葛亮時期國內主戰派甚多,所以後來諸葛亮死後讓北伐意願沒有那麼強烈的蔣琬等人,蔣琬死後再由費禕繼續主持,所以這個時候姜維北伐一直被壓制著。

然而隨著國內主戰派勢力的抬頭,如果這個時候沒有一個人主持北伐的話,那麼這個時候蜀漢將會滿朝皆是主和派,所以費禕死後不久,劉禪就讓姜維主持北伐大業。

所以可以說每個人的北伐是不一樣,諸葛亮的北伐是以小博大,遲滯魏國的發展速度換取蜀漢的生存時間;姜維的北伐是為了繼承諸葛亮的遺志收復中原,那麼劉禪的北伐就是朝堂之間的博弈,為了平衡主戰主和之間的勢力同時也有轉移國內矛盾的目的,同時在北伐期間多次大赦天下對於劉禪而言也有削弱世家的意圖。

相關焦點

  • 為何劉邦出蜀得天下,諸葛亮北伐總失敗,魏延一眼看出其中原因
    ,這對蜀軍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已經是無法更改的事實,諸葛亮心中是明白這一點的,但是明知道這種情況,他卻依舊堅持北伐,因為在他看來,自己也不會一直是失敗,總會有取勝的辦法。第一次 北伐,可以說魏軍是沒有想到的,沒曾想蜀軍能主動出擊,因此魏軍是倉促應戰,但是諸葛亮卻選擇了常規路線,以至於眼前所有的優勢因為陷入持久戰而化為烏有,甚至因為糧草短缺而不得不退兵。如果稍微冒進一些,或許歷史將會改寫,而當年劉邦就是派韓信出奇兵攻打漢中,才獲得了與項羽對峙的局面。
  • 劉禪為什麼向孤軍鄧艾投降?無非就是這兩點原因
    然而面對這樣一支只能算是先頭部隊的孤軍,在後援幾乎不可能短時間趕到的情況下,來到蜀國防守最為嚴密的都城,劉禪的第一反應不是派人將他剿滅,或者據城而守,等待勤王部隊。反而直接打開城門,帶領滿朝文武,直接向鄧艾投降了。這一奇葩行為也導致劉禪在後世一直被人評價為昏庸、無能。那麼,劉禪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呢?真的是像有些人說的那樣,成都兵力空虛,打不過鄧艾?
  • 三國時期,「扶不起的阿鬥」劉禪,是如何穩坐皇位四十一年的
    劉備去世之時雖然已經年過六旬,但劉禪即位時年僅十六歲,由於夷陵戰敗,彼時的蜀漢可謂危機重重,幸有諸葛亮勉力支撐,才不致徹底崩盤。諸葛亮在內政方面的能力自不必多說,而軍事方面也是多有建樹,休養生息兩年之後,於建興三年(225年)率軍南徵,平定南中叛亂,確保了內部的穩固。此後,諸葛亮的北伐雖然為人所詬病,但那也是為了避免蜀漢的慢性死亡,雖未取得明顯的成效,但實際上對國力的消耗其實也並不大。
  • 鄧艾攻擊到成都時,蜀漢還有不少部隊,劉禪為什麼要投降
    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姜維正在北方和曹魏作戰,他將蜀國的精銳幾乎全部帶走,導致內部空虛,所以即使鄧艾帶的人不多,並且已經疲憊不堪,仍然不是成都地方駐軍所能夠抵抗的。所以,對鄧艾來說,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斬首行動。於是,劉禪只有兩個選擇。
  • 後主劉禪投降之後,司馬昭為什麼沒有除掉他,反而封其為「安樂公」?
    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姜維北伐,在位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 司馬昭不僅沒殺劉禪,還優待俘虜,封其為安樂公,其他蜀國大臣也能安享晚年。司馬昭野心那麼大,他為什麼不除掉劉禪呢?
  • 鄧艾在劉禪皇宮裡發現一件東西,才明白為什麼諸葛亮也救不了蜀國
    鄧艾自小顛沛流離,被司馬懿看中後平步青雲 鄧艾這個人,可以說是大器晚成,當年鄧家是荊州新野的大家族,但是生於戰亂的他,無法像其他王公貴族的子嗣,那樣衣食無憂,所以在他小的時候,也吃過不少苦。
  • 諸葛亮病重而逝,劉禪清查他的家產,查完後怒摔酒杯脫口七個字
    沒有人認為一向被人瞧不起的劉禪背後真的有大智慧。諸葛亮五年前去世後,立即派人去清點家產。查了一下,他憤怒地把酒杯一扔,脫口而出七個字!那麼,他為什麼要查諸葛亮的家呢?這背後有什麼計劃?其實這就是劉禪的天才,他通過查人家救了諸葛亮一家!
  • 真的是罪在姜維北伐?
    ——三國志 諸葛亮病逝以後,繼任的蔣琬、費禕、董允等人也致力於蜀漢經濟發展,在以諸葛亮為首的蜀漢四相的努力下,國力最弱小的蜀漢卻也民殷國富,即使在陳袛時期,由於有蜀漢四相留下的基礎,整體政治環境還是很清明。
  • 武林外傳:佟湘玉才是隱藏在客棧最深的人,她其實是超級高手
    大家都知道這部劇在上映的時候,刪刪減減了很多東西,但那些只是小修改,其實他還被刪過很多集,不是刪減,是整集都被刪掉了,所以在後面的時候有些部分有點小漏洞,讓大家接不起來,看的迷迷糊糊的。同福客棧掌柜佟湘玉並不是一個不會武功的普通人,她其實是整部劇最厲害的大高手,其他人在她眼裡甚至可以說得上是小孩子了,佟湘玉他爹曾經讓佟湘玉在點蒼山的七絕宮第八代宮主學習了三年的武功,而佟湘玉也是一個練武奇才,三年就練成了可以讓人精神錯亂的移魂大法,甚至因為這個事情,七絕宮的第八代宮主將七絕宮傳位給了她,這也就是後面佟湘玉為什麼說自己是點蒼山七絕宮第九代宮主的原因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同樣兵敗,為什麼馬謖被殺,而趙雲只是被降級
    夷陵之戰後,蜀國國力大減,丞相諸葛亮輔佐幼主劉禪勵精圖治,休養生息。終於在公元228年的時候,諸葛亮認為伐魏的時候到了,於是兵分三路,揮師北上。眾所周知,此戰中曹魏名將曹真派張郃迅速攻下了街亭,迫得蜀軍撤退。此戰之後,鎮守街亭的蜀將馬謖被斬殺,其屬下除了沒有任何損失的王平之後,也大都下場悽慘,後世之人在分析此事的時候,也大都認為如果馬謖不敗,歷史可能會改寫。
  • 鄧艾僅憑2000兵馬,為什麼能逼得劉禪投降呢?
    在蜀漢建立後的數十年時間,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值得注意的是,鄧艾僅憑2000兵馬,就迫使蜀漢後屬劉禪投降了。那麼,問題來了,鄧艾只有2000兵馬,憑什麼逼迫劉禪投降呢?
  • 劉禪降後掛一塊牌匾,司馬昭:免死,眾臣疑惑,司馬昭:反過來看
    也就是說,在諸葛亮逝世之後,以劉禪為核心的蜀漢還堅持了近30年。當然了,這也得益於諸葛亮的北伐,北伐給了蜀國一個喘息之機,不過同時也讓司馬家得到了發展。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眼中的劉禪並不是個庸才,而是一位天資仁敏的皇帝。
  • 諸葛亮北伐,為何不願派趙云為先鋒?
    第1次北伐時,起初姜維還未投降,蜀只有魏延、趙雲2位一流猛將,因此這2人應該是諸葛亮北伐的左膀右臂。當時吳蜀已和好,雙方不會再對掐,因此諸葛亮只留下李嚴在白帝城防守東吳就行了;與此同時,西蜀已平定了南方;因此蜀國可謂已沒了後顧之憂。但曹魏佔據了天下百分之六十的地盤。魏國不光實力強大,而且還兵多將廣,糧食充足。
  • 諸葛亮去世後,他的家產被劉禪清查,查完後摔了杯子,丟下七個字
    劉備在生病期間,知道自己快要死了,臨死前,他知道光靠自己的兒子劉禪是不能掌握蜀室的江山,還得要諸葛亮繼續輔佐,假如沒有他的輔佐,蜀室的江山就馬上毀於一旦,於是把他的兒子和諸葛亮叫到自己的跟前,當著劉禪的面就跟諸葛亮說「我死後你得繼續幫助我的兒子輔佐,你看看他有這個能力你就幫他一下,假如他不能掌握這個漢蜀江山的話,你就取代他吧」。劉備要求劉禪要聽從諸葛亮的話。
  • 王啟年才是《慶餘年》中隱藏最深的人,無懼四大宗師
    王啟年才是《慶餘年》中隱藏最深的人,無懼四大宗師時間:2020-01-06 22:0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王啟年才是《慶餘年》中隱藏最深的人,無懼四大宗師 在《慶餘年》這部劇中,根據武力的等級,會劃分為一至九品,大宗師。
  • 東晉名將桓溫和劉裕,都主持北伐,都想篡位,為什麼評價懸殊?
    我們都知道,在東晉歷史上,桓(huan陰平)溫、劉裕都是能臣,他們取得的軍事成就,是自祖逖(ti去聲)死後,庾亮、殷浩接連失利後取得最成功的兩度北伐。個人以為,北伐成功性最主要的看的是成效。桓溫北伐雖然第三次北伐以失敗告終,但是前兩次北伐的成效都有了,其中第二次北伐成功的收復洛陽十年。
  • 被寄予厚望的隆興北伐,為什麼會失敗?
    虞允文抵達採石時,金兵已經在江北岸築高臺,連營三十餘裡,而南岸宋軍才一萬八千人,馬數百匹,由於無人指揮,將士們軍心渙散,三三五五地坐在路旁,不知所措。此時,虞允文當機立斷,決定越級行事,親自指揮軍隊,迎擊金人。一個隨從對虞允文說:「大人,您是奉命來慰問軍隊的,如何能號令軍隊?如果打敗仗,可就罪上加罪了。」
  • 劉禪真答應北伐了嗎
    他每次想到朋友們鄙夷的目光,不免就有些臉紅。所以他向劉禪上了一道出師表,內容很感人,意思很簡單,是時候北伐恢復漢室江山了。這一次諸葛亮可不是鬧著玩的,他打算親自帶兵。那麼這道出師表到底是怎麼個意思呢?其實我認為諸葛亮出師表的問世,至少有三個目的。
  • 盤點歷史上赫赫有名的4位亡國之君,其中有一人過得比劉禪還瀟灑
    宋欽宗-趙桓宋欽宗趙桓是北宋的末代皇帝;原本北宋的末代皇帝應該是宋徽宗才對,但宋徽宗卻在最後關頭把皇帝之位讓給了趙桓,所以這倒黴孩子沒享受幾天皇帝的感覺,就被金兵抓去做了俘虜。不過也是他們父子咎由自取,聽信奸臣讒言,罷免了李綱,以至於金兵圍攻汴京時無力抵抗,這才有了靖康之變。
  • 諸葛亮病危,劉禪鬥膽問了一個問題,諸葛亮這才發現他深藏不露
    看起來他深受父親寵愛,但實際上他的這一個太子確立之路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那麼順利,其實劉禪從一出生開始便是經歷了磨難的。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那一段歷史是比較的混亂的,經常會發生戰爭。在公元208年的時候,當時劉禪還只有一歲曹操帶兵在長坂坡大敗劉備,劉備為了保全性命之後,帶著張飛,趙雲和其他下屬逃跑了,為了逃跑的順利,他還丟下了自己的妻子和自己的孩子,如果當時沒有趙雲返回救回劉禪的話,那麼劉禪在當時就會一命嗚呼了,之後到了劉禪5歲的時候。吳國和蜀國為了保全自己的盟友關係,當時孫夫人就想把劉阿鬥帶回去當作質子。幸好當時諸葛亮攔了下來,不然劉禪又得在吳國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