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時間不站在臺灣這邊

2021-01-07 海峽新幹線

美國政權即將交替,中美仍將處於「戰略競爭」狀態,從中長期看,雙方關係並不全然悲觀,穩定環境下的良性競爭及充分對話甚至可開啟合作契機。但包括知名評論家札卡利亞等學者專家認為,由於現狀基礎脆弱及權力均勢有利於北京,臺灣與香港短期內可能是「最危險的熱點」。從現實面分析,拜登政府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已無力單獨因應臺灣問題,臺灣更不能單靠美國,兩岸問題終須由兩岸自行解決,這是民進黨「政府」不可迴避的責任與挑戰。

川普政府視大陸崛起為「美國最大威脅」,採取「全面反中」政策,而民進黨「政府」甘為「抗中代理人」,在北京強烈批判民進黨「挾洋自重、以武謀獨」之下,兩岸關係急轉直下。美國主動提升「臺美關係」、大量對臺軍售、美國軍機軍艦頻頻穿航臺灣海峽,不但不能「嚇阻大陸」,反而造成臺海空前緊張局面。當前大陸發動「武統」的機率極低,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應是兩岸最大公約數,但大陸追求統一目標不變,兩岸敵意仍深,更缺乏互信、溝通機制,美國學者的觀察並非無的放矢。

臺灣要將「善意」化為行動

去年10月底,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重申「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習近平12月31日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提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凸顯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及臺海和平穩定的基調。在「無限期維持現狀」、「運用經濟力量施壓」、「以『北平模式』強迫屈服、佔領外島、封鎖及入侵」等眾多處理臺灣問題選項中,所謂的「武力統一」或「武力犯臺」顯然不是大陸決策的優先考慮。

蔡英文在元旦談話中重申,「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願意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也期待兩岸人民會逐步恢復正常有序的交流」。但這些高來高去的政治語言無法打開兩岸嚴峻的局面,如不能將「善意」化為具體行動,終將走上對撞之路。

根據臺防務部門統計,2020年大約380架次解放軍軍機「侵擾」所謂「臺灣西南防空識別區」,其認為這種「灰色地帶作戰」並未因為美國政權空窗期而降低。臺防務部門還指出,開年以來,解放軍軍機持續進入「臺灣西南空域」,「除了測試臺灣軍方應變能力,以此作為突破口,擴大活動範圍外,更深層戰略意義在對數量處於劣勢的臺空軍進行壓力戰、消耗戰,讓第一線的戰管人員、飛行員、維修人員承受極大壓力,進而瓦解我方意志」。

另外,大陸積極整合最先進信息科技,快速推動「科技戰」、「網絡戰」,癱瘓對手的作戰神經,連美國軍方都備感壓力,臺灣更首當其衝。臺軍方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也說,大陸過去20年來強軍的成果,代表他們現在已大幅超前臺灣,「時間肯定沒站在臺灣這邊」。

大陸從未停止推動統一

同樣的,蔡英文雖一再呼籲改善兩岸關係,建立對話管道與交流機制,但各「部會」的「去中國化」及「反中」心態與作為並未配合調整。「文化部」要對在臺授權出版的大陸出版品進行「送審申請許可」,「衛福部」因新冠肺炎種種歧視大陸的雙重標準,乃至陸委會呼籲「陸方不要將臺灣人民視為疫苗的試驗品」,這種「隱性臺獨」、「文化臺獨」只會加深雙方的敵意,破壞雙方的互信基礎。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認定大陸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確認「和平與發展」主旋律,並依此展開對外關係布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與《中歐投資協定》象徵大陸積極運用經濟力量,以和平手段強化與主流國家的關係,消除國際社會敵意,進而突破美國的圍堵。但即使大陸目前不考慮「武統」,推動統一進程從未遲緩。如民進黨仍拒絕改善兩岸關係,以為仰賴「美國保護傘」就可安心過日子,將坐實了臺灣是「危險區域」的警訊。

本文摘編自臺灣《中國時報》

相關焦點

  • 大陸追求統一目標不變 時間不站在臺灣這邊
    臺灣中國時報社論說,美國政權即將交替,美中兩大強權仍將處於「戰略競爭」狀態,從中長期看,雙方關係並不全然悲觀,穩定環境下的良性競爭及充分對話甚至可開啟合作契機。但包括知名評論家札卡利亞等學者專家認為,由於現狀基礎脆弱及權力均勢有利於北京,臺灣與香港短期內可能是「最危險的熱點」。
  • 你知道臺灣有個「中國時報」嗎?
    就像紐約有個紐約時報,臺灣也有個「中國時報」,這個報紙的名稱就代表了臺灣人當年有多認「中國」這兩個字。「中國時報」在大陸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講到「中天電視」可能知道的人就多了點,如果講到中天電視出品的《康熙來了》那就無人不知了。「中天電視」正是「中國時報媒體集團」——簡稱「中時媒體集團」的其中一員。
  • 《中國時報》社論:臺灣必須認真思考改弦更張了
    2020年對全世界、對亞洲乃至臺灣,都是歷史轉折點,變化的起因在新冠肺炎全球肆虐。新冠肺炎暴露出西方國家治理機制的缺陷以及人民和政客的傲慢與輕忽。 川普上臺後,力行以美國優先的保護主義,使亞洲大部分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心生疑懼,在經濟上更加轉向中國。
  • 旺報:醒醒吧時間不在臺灣這邊 爭取和大陸雙贏
    旺報:醒醒吧時間不在臺灣這邊 爭取和大陸雙贏 2015-07-01 15:04:48中新社發 陳立宇 攝     中新網7月1日電 臺灣《旺報》1日刊發社評《醒醒吧 時間不在臺灣這邊》。社評說,時間不在臺灣這邊,應要有積極作為,定下奮鬥目標,爭取和對岸達成雙贏,才符合臺灣及大陸的利益。我們的奮鬥目標是什麼,「大選」應凝聚出答案,不能再蹉跎,這比什麼都重要。
  • 少折騰了,時間不站在蔡當局這邊
    似乎是想多給自己留一點「政治遺產」,川普又打起了臺灣的主意。川普想在島內擺何鴻門宴?美國國務院當地時間5日晚公布,北京時間7日上午7時30分將舉行美臺政治軍事視頻對話,由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庫柏出席並發表談話。有媒體評析,臺美政治軍事對話會議行之有年,美國國務院高調預告相當罕見。雖然各媒體熱議,但是畢竟川普馬上就要卸任了,這次臺美「政治軍事對話」又有多大的意義呢?
  • 美記者稱解放軍「很難拿下澎湖」《環球時報》:鬧出大笑話
    美國軍事記者艾克斯近日在《福布斯》發表專文,指解放軍若想拿下臺灣,澎湖將是重要關鍵點,但只要解放軍拿下澎湖,臺灣就能啟動南部海邊的戰力,時間並不站在中國這邊。不過,該篇文章被《環球時報》形容是「鬧出大笑話」,並指艾克斯是「軍事記者、電影製片人」,報導引發頗多爭議。
  • 《在山這邊─浪漫客莊戶外攝影展》窺探臺灣3線人文
    華夏經緯網2月20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在山這邊─浪漫客莊戶外攝影展》,元旦在臺北戶外首展獲得好評,客委會20日在竹北市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續展到228,用全新的戶外展覽150張攝影作品,在新竹地區拍攝比例高達45%,每張照片都詮釋一個動人的客家故事。
  • 中國時報:臺灣還剩多少兩岸主動權?
    中國時報:臺灣還剩多少兩岸主動權?2015-09-30 13:54:1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官志雄   中新網9月30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30日刊文《臺灣還剩多少兩岸主動權》。
  • 中國時報:期待「臺灣版」光棍節
    中國時報:期待「臺灣版」光棍節 2015-11-10 14:40:4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吳合琴   中新網11月10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10日文章稱,大陸電商龍頭阿里巴巴集團的
  • 中國時報:通過颱風看到臺灣最醜的風景
    中國時報:通過颱風看到臺灣最醜的風景 2015-08-13 15:35:4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吳合琴   中新網8月13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13日刊文稱,因停電40小時,臺灣雲林地區有民眾不滿臺電復電太慢
  • 英國《金融時報》刊登中國駐英國大使館駁斥「美不應放棄臺灣論...
    2011年4月8日,英國《金融時報》讀者來信版刊登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發言人駁斥所謂「美不應放棄臺灣」信函的主要內容。信函全文如下:  「《金融時報》3月31日刊登亞洲編輯皮林的文章,稱美不應為取悅大陸而"將臺灣像一根骨頭一樣扔給大陸"。鑑於這是一個重大原則問題,我願藉此機會表明中方立場,以正視聽。
  • 中國時報:「檳榔西施」凸顯的是臺灣一窩蜂次文化
    中國時報:「檳榔西施」凸顯的是臺灣一窩蜂次文化 2015-10-15 16:28:5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吳合琴
  • 《紐約時報》開始嚇唬臺灣了
    一直以來,臺灣長期被美國當成「防疫模範生」來點名表揚。但在1月2日的一篇報導中,《紐約時報》卻指出臺灣目前的防疫策略「不可持續」。這些誇獎自然被緊盯美國的臺灣媒體看在眼裡,臺媒也在報導中對此做了大篇幅的轉述。不過,《紐約時報》作者在後文指出,目前臺灣實行的防疫策略並非長久之計。
  • 中國時報:臺灣新聞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民進黨當局開放進口美國含有瘦肉精豬肉的決定,並沒有按照正常的司法程序進行申請,他們拿臺灣民眾的健康換取自己的政治籌碼顯然是對權利的濫用。不僅如此,他們為了維護自己「正面形象」,極力打壓當地新聞媒體,「中天新聞臺」就是受害者。
  • 臺灣《中國時報》《旺報》將每周報導江蘇新聞
    來源: 新華網  記者5日從江蘇省委省政府獲悉,江蘇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與臺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已就開展友好交流籤署合作協議。  根據協議,從今年7月起,臺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旗下的《中國時報》《旺報》將每周報導一次江蘇新聞,雙方今後還將互派記者進行經常性訪問交流,並互派記者報導兩岸重大活動。
  • 環球時報:聯合國不認臺灣「護照」,這就是現實
    環球時報:聯合國不認臺灣「護照」,這就是現實 2015-09-20 09:45:20日內瓦總部的櫃檯人員向她表示「臺灣屬於中國的一部分」,持中國護照或是中國身份證可以進入參觀,否則就不能進去。這位蔡女士稱8年前她曾使用同一本「護照」進入過聯合國日內瓦總部,她感嘆,「中國在國際上加速緊縮了臺灣的生存空間」,並表示要將這筆帳「記在中國政府身上」。  臺灣「外交部」就此向聯合國提出抗議,聯合國方面的回應稱這是一起「單一事件」。
  • 臺灣未來取決於時間站在哪一邊?期盼兩岸和平穩定
    臺灣未來取決於時間站在哪一邊?2020臺灣「大選」結果,綠大贏,藍大輸。對照2018年11月的「九合一」選舉,盤面幾乎徹底翻轉。前後14個月,何以顛覆若此?展望未來,時間肯定站在綠營一方,因為「去中國化」教育還會進一步演變為「反中國化」教育,現在的年輕一代(20~39歲)10至20年之後成為中年一代的同時,又有新一批年輕一代的加入,有理由相信藍綠基本盤還將繼續朝向三七比,甚至二八比的方向發展。這當然是綠營的理想與目標,最終希望「實現臺灣擺脫中國而真正獨立」。
  • 中國時報:臺灣沒有出口特效藥 當局不必大驚小怪
    中國時報:臺灣沒有出口特效藥 當局不必大驚小怪 2015-07-14 14:55:3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吳合琴
  • 終於,日本站在了中國這邊
    作者:滕飛審稿:淺夢據俄羅斯媒體報導,中國於11月15日和東協10國籤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此外,締約國中還包括部分東亞國家和日本。這也意味著,RCEP的籤署,惠及的不僅僅是東協國,對中日兩國的友好發展也有重大意義。
  • 臺灣時事評論員:《紐約時報》為何痛批大紀元
    10月28日,中國臺灣時事評論員唐湘龍先生在他主持的《飛碟早餐》節目中,深入分析了《紐約時報》近日針對「法輪功」媒體所做的調查批評文章,提醒臺灣地區媒體和受眾要當心《大紀元時報》的極右翼傾向。針對美國所有今天的主流政治,有關中國的論調,中國社會經常嗤之以鼻,因為中國社會相信這些敘述是錯的,或者是偏頗的。可是為什麼會有這些敘述,正是因為《大紀元時報》供應了非常多的材料,這成為了反中反到失心瘋的美國政客的關於中國訊息的主要來源。《大紀元時報》在反中的架構中得以突顯,因為《大紀元時報》很敢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