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臺灣還剩多少兩岸主動權?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中國時報:臺灣還剩多少兩岸主動權?

2015-09-30 13:54:1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官志雄

  中新網9月30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30日刊文《臺灣還剩多少兩岸主動權》。文章表示,放在一個更遠距離的視野,把兩岸大事做對比,形勢之強弱、力量之消長、目光之寬窄、判斷之清濁,豈非明顯無比。

  文章稱,坦白說,臺灣已經浪費太多力氣於無用的議題上。民間在野喜歡說三道四,總是繞著無用的議題轉就罷了,連「政府」也跟著轉。

  文章說,以卡式臺胞證為例。此事根本不是「操之在我」的事,議論有何用?文章指,鬧這個問題,只能顯示臺灣的資訊水平太低,情報認知水平太差,對兩岸關係的知識能力有問題,除此之外,能說明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

  文章稱,臺灣在兩岸問題上一直缺乏某種基本判斷力,才是造成此種錯誤認知的關鍵。這種判斷力就是:什麼是「操之在我」?什麼是「操之在人」?什麼地方可以掌握主動權?什麼地方,你非要人家配合不可?這個不分辨清楚,一通糊裡糊塗的吵架,根本多費口舌,只顯示認知有問題而已。

  文章指,明明幾個在野黨的知識分子不少,他們比什麼人都清楚美國與大陸的政策底限,兩岸間的紅線何在,為什麼要浪費時間吵這種無用之事?

  文章說,坦白說,現下徒費口舌的議題,都不是「操之在我」的事。真正「操之在我」的,是臺灣還可以握有主動權的事,例如服務貿易協定或兩岸其他協議。以「操之在我」的議題,爭取臺灣最大利益,才是正辦。

  文章表示,當兩岸形勢消長,臺灣還能握有多少主動權?這才是該認真想想的。未來之事,可能不是國民黨要想,而是民進黨該好好想的。(楊渡 作家)

相關焦點

  • 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主動權(聲音)
    大陸方面保持戰略定力,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主動權,引領兩岸關係走向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更加堅定。現將部分與會人士觀點摘編如下:今年兩岸關係雖受民進黨當局與外部勢力蓄意幹擾破壞,但兩岸同胞克難前行,兩岸關係發展沒有因遇到溝坎而止步。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即將開啟。
  • ECFA的主動權在大陸手中,而不在臺灣!
    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發表看法,他認為民進黨當局針對「淘寶臺灣」的這些作為,不僅表明打壓合規企業,同時還會不斷追究,這樣子的危險舉動恐將衝擊兩岸關係,從而導致ECFA續約結果受影響。而ECFA終止,將會損害廣大臺灣民眾的利益,這是民進黨當局的又一嚴重錯誤。 馬英九曾批評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強調身為臺灣地區領導人應該把臺灣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不能夠開玩笑。可如今民進黨一意孤行,不僅導致臺灣局勢的緊張,更是在破壞損害臺灣民眾的切身利益。
  • 《中國時報》社論:臺灣必須認真思考改弦更張了
    2020年對全世界、對亞洲乃至臺灣,都是歷史轉折點,變化的起因在新冠肺炎全球肆虐。新冠肺炎暴露出西方國家治理機制的缺陷以及人民和政客的傲慢與輕忽。 川普上臺後,力行以美國優先的保護主義,使亞洲大部分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心生疑懼,在經濟上更加轉向中國。
  • 臺灣《中國時報》《旺報》將每周報導江蘇新聞
    來源: 新華網  記者5日從江蘇省委省政府獲悉,江蘇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與臺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已就開展友好交流籤署合作協議。  根據協議,從今年7月起,臺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旗下的《中國時報》《旺報》將每周報導一次江蘇新聞,雙方今後還將互派記者進行經常性訪問交流,並互派記者報導兩岸重大活動。
  • 中國時報:臺灣新聞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臺灣新聞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中天新聞臺」是「反臺獨」的媒體,日前發生的「換牌照」案件終於有了結果。民進黨當局「通訊傳播委員會」在11月18日進行投票, 7名「委員」全票否決「中天新聞臺」更換牌照。按照當地有關規定,「中天新聞臺」在12月11日起將消失在臺灣地區有線電視頻道中。
  • 臺灣還剩下多少「邦交國」?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與甘比亞外長蓋伊發表聯合公報,宣布兩國恢復外交關係近日,中國同西非國家甘比亞恢復了外交關係。甘比亞是一個在1968年、1995年兩度同臺灣「建交」的國家。最近一次與臺灣「斷交」,是在2013年。所以此次與中國建交,引起了兩岸很大的關注。據統計,臺灣當局1949年底尚有「邦交國」47個,至1969年升至70個,如今則只剩下22個。揆諸歷史,臺灣的「被斷交」,其實有三種不同的類型。
  • 《中國時報》:時間不站在臺灣這邊
    但包括知名評論家札卡利亞等學者專家認為,由於現狀基礎脆弱及權力均勢有利於北京,臺灣與香港短期內可能是「最危險的熱點」。從現實面分析,拜登政府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已無力單獨因應臺灣問題,臺灣更不能單靠美國,兩岸問題終須由兩岸自行解決,這是民進黨「政府」不可迴避的責任與挑戰。
  • 《中國時報》:日月光被收購預示臺灣經濟惡兆
    《中國時報》28日發表社論說,上周五全球最大封裝測試廠商日月光集團宣布將被美國凱雷集團收購,同時從臺股下市,這個消息震撼了臺灣島內。因為從兩岸產業發展面看,其實企業都已到不得不作抉擇的關鍵。十多年前「戒急用忍」政策開始緊縮大陸投資時,大陸產業發展仍相對落後,除了勞力密集產業外,大陸全力發展者為資本密集的傳統產業――如石化、汽車,因此,臺灣產業命脈所系之高科技產業仍能好整以暇,無迫切之危機。但近年大陸在政策導引、全球資金與技術挹注、跨國企業紛紛赴大陸投資設廠之後,其高科技產業已有飛快的發展。
  • 《環球時報》專訪臺灣島內三名資深人士:美國「變天」,將如何影響...
    張亞中說,這是因為對臺灣經濟發展和傳統安全來講,最重要的就是中國大陸和美國,可是蔡英文從2016年上臺開始已經把兩岸關係搞僵了,因為她不接受「九二共識」,不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又拒不放棄「臺獨」。「這三點讓北京沒有辦法跟她交往,她也不願意跟北京繼續深化交流,所以民進黨當局只有一個選擇——100%靠攏美國。
  • 臺灣還剩多少空間?
    香港政治學者丁學良最近撰文指稱,大陸將不再允許臺灣借用「中華民國」的頭銜,言外之意將對「中華民國」的存在採取否定態度,這篇文章顯然不代表北京官方立場,卻仍然觸動了臺灣內部的敏感神經。    自從1945年光復以來,臺灣就在國民黨政府統治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成立,兩岸分裂,臺灣成為國民黨治權的主要組成部分。
  • 英國《金融時報》刊登中國駐英國大使館駁斥「美不應放棄臺灣論...
    2011年4月8日,英國《金融時報》讀者來信版刊登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發言人駁斥所謂「美不應放棄臺灣」信函的主要內容。信函全文如下:  「《金融時報》3月31日刊登亞洲編輯皮林的文章,稱美不應為取悅大陸而"將臺灣像一根骨頭一樣扔給大陸"。鑑於這是一個重大原則問題,我願藉此機會表明中方立場,以正視聽。
  • 兩岸若發生戰端,臺灣第一時間可動員多少兵力?
    華夏經緯網綜合報導,美國總統大選逼近,中美對抗不斷升溫,美國頻頻對臺示好,包括接連宣布軍售、國會通過「友臺法案」等,亦推升兩岸對立氣氛;兩岸會不會開戰?一旦開戰,兵力是否足夠?臺當局如何充實兵源,4個月的軍事訓練役應否延長,連日成為島內熱議話題,備受青年族群關切。    兩岸若發生戰事,臺灣究竟能動員多少兵力?
  • 《金門時報》引用中國臺灣網報導是被「滲透」?國臺辦回應
    中國臺灣網12月30日北京訊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今天上午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主持本次新聞發布會。中國臺灣網記者:臺灣個別綠營政客和媒體日前聲稱,駐金門臺陸軍訂閱的《金門時報》引用了中國臺灣網、中青網等大陸媒體報導內容,會成為所謂大陸「滲透」的破口,是在「幫大陸搞大外宣」,請問對此有何評論?謝謝。朱鳳蓮:島內個別「臺獨」政客和持特定立場媒體頻頻誣衊大陸對臺進行所謂「統戰」「滲透」、製造話題,挑動兩岸敵意和對立。這種為了謀私利的博眼球操作,已經突破道德底線。
  • 兩岸好臺灣才會更好
    臺灣「中國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日前於上海舉辦的「兩岸關係三十年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上提出的這個問題,反映了臺灣社會「臺獨」取得話語權的現實。圍繞這個問題,一場「兩岸好,臺灣才會更好」座談會今天在中國時報舉行,學者、資深媒體人、教師等圍繞臺灣人國家認同、兩岸一中原則等問題,從歷史、現實、未來的角度提出各自的觀察與研究。
  • 臺灣大選美國怕什麼 臺媒稱美國怕的是臺海兩岸走向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對於即將投票的臺灣大選,華府的聲音值得玩味,總結起來就是『美國有幾分擔心』。這樣的擔心當然是因為民進黨聲勢領先,其中最極致的字句是『選出傾獨的總統,危險時刻就開始了』」。臺灣《中國時報》14日題為「臺灣大選,美國怕什麼」的社論稱,美國怕的是臺海兩岸走向。
  • 臭豆腐歸屬引發兩岸爭論 臺作家:臭豆腐和臺灣都是中國的
    參考消息網11月28日報導 臺媒稱,近日《紐約時報》用半版篇幅介紹臺灣美食「戴記臭豆腐」,本以為中華美食揚名國際,兩岸應要同慶,殊不知竟引發口水戰。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1月26日報導,臺灣作家兼政治評論人黃智賢說,《紐約時報》的報導介紹臭豆腐是臺灣美食。
  • 自油時報認證:兩岸同屬一個國家 臺灣司法能管到大陸
    自油(由)時報13日報導,蘇姓人夫與女子小文(化名)在搭飛機時結識,後來竟墜入愛河,兩人於2019年間在蘇男位於中國(大陸)廣州市的住處發生兩次性關係。蘇妻獲悉姦情、怒告小文破壞家庭。小文律師辯指兩人性愛行為地非在我「國」領域,臺南地院法官引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指「大陸地區仍是我『國』領土」,適用我「國」刑法,依兩案相奸罪合併判小文5個月徒刑,得易科罰金與上訴。法官判決是在吃臺灣豆腐,明明上個世紀遺留的「國民黨法官」吼,自油快去抗議啊,怎麼能不抗議反而報導呢?這自油也要負責任吧。
  • 臺灣當局的「朋友圈」還剩...
    北京時間9月20日,南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再次宣布與臺灣地區斷絕「外交關係」,重新與中國大陸建交。由於索羅門群島剛剛於16日宣布與臺灣地區「斷交」,這也令臺灣當局一周內就失去兩個「邦交國」。至此,蔡英文2016年上任至今,已失去7個「邦交國」。
  • 你知道臺灣有個「中國時報」嗎?
    就像紐約有個紐約時報,臺灣也有個「中國時報」,這個報紙的名稱就代表了臺灣人當年有多認「中國」這兩個字。「中國時報」在大陸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講到「中天電視」可能知道的人就多了點,如果講到中天電視出品的《康熙來了》那就無人不知了。「中天電視」正是「中國時報媒體集團」——簡稱「中時媒體集團」的其中一員。
  • 第39屆「時報文學獎」臺北揭曉 兩岸暨澳門作家皆有斬獲
    新華社臺北12月22日電(記者劉斐 章利新)由旺旺中時媒體集團主辦的第39屆「時報文學獎」22日在臺北揭曉,來自兩岸暨澳門的作家在三個評選欄目中皆有所斬獲。  其中,今年新推出的影視小說組的第一名由來自臺灣的張英珉憑藉《雪線》獲得,來自江蘇的周新天則憑藉《彩蝶何處》獲第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