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處險情的紀念廳外表宏偉
臺階縫隙可伸進一成年人的手
墓前廣場有個大坑
新聞前綴
尹靈芝,名揚三晉的女英雄,1947年11月3日,為保護公糧和掩護群眾安全轉移,被敵人殘忍殺害,年僅16歲。1966年省民政廳追認其為「劉胡蘭式女烈士」,同年7月在壽陽縣建成了「尹靈芝烈士紀念館」。1987年,「尹靈芝烈士紀念館」被省政府列為第一批省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後又被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高標準定位、高水平施工、嚴格責任制、嚴把質量關,力爭把這一全省著名的德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建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這是壽陽縣政府在遷建尹靈芝烈士陵園時做出的鄭重承諾。然而,8月21日,距工程竣工剪彩還不足9個月,記者看到,這一花費近700萬元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已經出現多處險情:房屋漏水、牆體裂縫、臺階下沉……
烈士陵園遷建始末
天空中飄著絲絲的細雨,涼意逼人。新修的尹靈芝烈士陵園內,李師傅正忙著塗抹院裡的磚縫——看見哪裡滲水,趕緊抓幾把沙土堆進去,再用腳使勁跺實。
李師傅的本職工作是看守陵園大門。但由於陵園還無法投入使用,且園內總有諸如此類修修補補的零活,李師傅只好暫時客串泥瓦匠。
■現場目擊宏偉表象難掩其中硬傷
新修的尹靈芝烈士陵園位於壽陽縣城東城郊結合處,如果不是硬傷累累,單從選址、規劃及設計看,這座陵園還算宏偉。
>>房頂滲水牆體裂縫
作為陵園的主體建築,烈士紀念廳內,除了雜亂擺放著20多個破花圈外別無它物。這些花圈是2005年11月3日該館竣工典禮時縣裡各有關單位送來的。天空下著雨,紀念廳房頂也正滴滴答答往下滲水,四周牆壁上已有多處斑斑水跡。紀念廳東面外牆上,橫七豎八爬著十多條裂縫,最長的一條,長達9米多。東西陳列室內,沒有任何展品,牆上的油漆已有多處脫落。
>>臺階下沉廣場塌陷
紀念廳西側的臺階也已整體下沉。58級的臺階,中部呈嚴重扭曲的凹形,有的臺階之間縫隙達一釐米多。臺階每一級都翹著,裡面高,外面低,走在上面,很難保持身體重心。
紀念廳再往上是烈士墓前廣場,廣場上有一個半徑5米多的半圓形大坑,塌陷下去兩尺多深。為了防止雨水繼續滲入,工作人員只能在其四周用水泥袋築起高高的掩體。還有一處方圓十米的大理石磚面已被揭開,上面打了許多圓柱形的小洞,據說這是作為補救措施,為了進行灌漿硬化作業而挖的。
就連採用名貴鶴崗紅沙石貼面的烈士墓上,也存在瑕疵。據與記者同行的建築專家介紹,這些紅沙石都是風化石,雖然看上去好看,但不耐用,頂多維持十年。而且,墳體表面還有多處縫隙沒有勾抹平整。
■記者調查烈士陵園遷建始末
>>舊址要建行政中心
在遷入新居之前,尹靈芝烈士陵園坐落於縣城中心朝陽街一帶。自1966年建成,歷經數十年風吹雨打,時至今日,連外牆的磚都沒有一塊破損。建館以來,先後接待過幾十個國家元首和國際友人,以及全國各地數百萬幹部群眾、青年學生。
之所以要進行遷建,按照壽陽縣政府公開的說法是,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日顯陳舊的館舍與日新月異的新壽陽不相適應。而且,壽陽縣沒有什麼旅遊資源,縣政府計劃通過將其遷往新址,有效開發這一紅色旅遊項目。紀念館搬走後,其舊址將會建起一座現代化的行政中心,作為壽陽縣黨政機關的辦公所在。
>>遷建工作提上日程
2004年,遷建工作正式提上政府工作日程,並報經省政府批准。壽陽縣為此成立尹靈芝紀念館遷建辦公室,民政局長馮巨成擔任組長。但馮局長坦言,儘管身為組長,但自己說了不算。
隨後,經榆次建築設計院設計,確定其選址,全部計劃投資580.3萬元,由財政撥款。經過公開招標,晉糧建築安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糧建)以515.34萬元中標。
>>「土方」未進行招標
在此之前,遷建辦已委託當地一家公司對現場的垃圾進行了清運,並委託安陽城鄉建設有限公司完成了前期土方工程,整個土方工程全部送審結算價為109萬多元。按照規定,50萬元以上的土方工程應該進行公開招投標,但遷建辦先將這項工程分解,籤訂了47萬多元的合同,之後結算時再以實計價。至於其中情由,壽陽縣有關人員一直諱莫如深。
2004年9月,糧建公司進駐施工現場,開始施工。至於看似整齊的土方下面有著怎樣的地質結構,糧建公司稱毫不知情。整個工程因陰雨天氣及停水停電等原因,耽擱了數月,於2005年10月才全部竣工。擔任工程監理的晉中市建設監理有限公司在工程完工後出具的《建設工程質量評估報告》顯示,施工單位各項施工指標合格。
>>工程造價嚴重超支
2005年11月3日,尹靈芝烈士陵園落成慶典如期舉行。當日,壽陽縣政府稱,自己為當地群眾辦了一件大好事,次日多家媒體發表的報導也稱壽陽縣政府搞了一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當時,壽陽縣政府對外公開的工程造價為680萬元,但截至2006年6月,還殘存許多剩餘工程及綠化工作沒有完成,工程總投入已經達到697萬多元,要完成剩餘工程還需繼續投入。
■各家說法到底誰該為劣質工程負責?
>>遷建辦「大發雷霆」
面對來訪的記者,遷建辦的幾位留守工作人員顯得非常惱火。這個遷建辦,據他們稱已於2005年工程竣工後解散,因此,他們沒有義務接受記者採訪。但是,就在其辦公室內,記者發現了一份蓋著其公章的請示報告,落款時間為2006年8月15日,內容為請求上級有關部門繼續撥付剩餘的工程款。
記者剛一問及工程質量問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大發雷霆,「太舊路都會塌陷,我們這裡塌個臺階怎麼了?」他認為,此次出現塌陷,完全是因為地質災害所致,而且工程尚在保修期內,任何問題都還來得及彌補。但是,他拒絕向記者解釋何以會出現所謂的地質災害,只是反覆強調今年以來壽陽的降水特別密集。
>>「糧建」承擔部分責任
降雨量大就會導致地質災害?在壽陽縣民政局,記者未能了解到該縣因此導致的更多「地質災害」。為什麼只有剛剛修好不到一年的烈士陵園會出現這些問題,而且問題主要集中在陵園的西北部?一位曾在現場幹活的建築工人說:「這些部位,下部原先都是垃圾,在進行修建前沒有做好硬化處理。」
接受記者採訪時,糧建公司項目經理張德華坦承,公司應為諸如房屋漏水、排水坡度不夠、部分牆體脫落等大部分質量問題負責。他說,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與施工人員作業時存在一定疏忽等多種因素有關。但關於臺階大面積下沉一事,他表示尚需調查才能得出結論。
>>基礎工程沒留資料
據記者調查,工程所在地原為溝壑土丘地形,其中部分填有垃圾。這些垃圾,由壽陽縣和園機械有限責任公司清運,但後來因為清運難度太大,有部分垃圾沒有清運完畢,而是採取了碾壓回填的方式進行處理,而處理到什麼程度卻不得而知。
隨後,安陽城鄉建設有限公司沒有經過招投標程序暗箱進入,開始進行土工作業,據稱一共完成10多萬土方,審計結算價為109萬多元。至於其土方作業是如何進行的,沒有留下任何資料,其基礎工程是否按規定按要求完成也無從知曉。
「近700萬花出去了,原想為全縣人民辦個好事,沒想到鬧成現在這樣!」壽陽縣一位高層領導為此嘆息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