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元二十八年,時任太史令的郭守敬兼領都水監事,領導開闢大都水源的白浮堰,開鑿由通州到大都積水潭(今 北京 什剎海)的大運河最北一段——通惠河的修建工程。自此之後,什剎海一下子成了交通要津和繁華鬧市。
明宣德七年(1432年)以後,水道湮塞,什剎海一帶便不再是港口,但依然有一片寬廣的水域。有著「北國 江南 」之譽的水上風光,仍吸引達官貴人、富商建立宅第,構築園林,僧人建立寺廟梵宇,有「都下第一勝區」之稱。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便是什剎海周邊的胡同......
大石碑胡同
在 北京 城以「石碑」得名的胡同很多,像位於平安裡的石碑胡同(即育德胡同前身)、位於西長安街南側的石碑胡同、位於西直門內大街北側的石碑大院等。另外《京師坊巷志稿》和《燕都叢考》中還記有「賢孝碑」的胡同名。雖然這些胡同以「石碑」得名,但由於史料上對這些胡同的成因,尤其是對「石碑」著墨不多。大、小石碑胡同就是這種情況,1990年的《 北京 市西城區地名志》僅記載為「清代稱石碑胡同,為正黃旗地界。1911年後析出大、小石碑兩條胡同。」
現在的大石碑胡同呈東西彎曲走向,全長261米,均寬3.5米,東端與菸袋斜街相連,北端通向鼓樓西大街。說起鼓樓,它是元、明、清三代 北京 城的報時中心。元志元九年(1272年)建,原名齊政樓。鼓樓上的計時器具原為銅壺滴漏,至清代改用時辰香計時辦法。
在熱鬧繁華的什剎海周邊,大石碑胡同難得的是那一份安靜與愜意。
院中老樹,瓦上枯草,往昔歲月,都消泯於這院落之中。
我喜歡這簷上的黛瓦,它斑駁的樣子,經歷過歲月的洗禮,透著舊舊的韻味。
小石碑胡同
小石碑胡同為南北斜形走向,全長80米,均寬2.5米,南端為銀錠橋北,北端為大石碑胡同,中部與菸袋斜街和鴉兒胡同相互銜接。
站在小石碑胡同,可以清晰的瞧見鐘樓。鐘樓亦是和鼓樓一樣,是元、明、清三代 北京 城的報時中心。鐘樓為單體磚石結構樓閣式古建築,黑琉璃瓦綠剪邊重簷歇山頂,透著濃濃的厚重底蘊。而關於鐘樓,還有一個傳說故事。據說明永樂十八年,鐘樓鑄大銅鐘,換下原聲音發悶的鐵鐘。傳說這口銅鐘太大,實在不好造,造了幾次都失敗了。限期快到了,工匠頭兒的獨生女兒,為了救她父親性命,一躍就跳進銅液滾滾的熔爐中,一個工匠急忙用手一拉,把工匠頭兒女兒的一隻鞋扯下。鍾最後是鑄成了,銅鐘的聲音既渾厚又綿長,但細聽後音,好像有個「鞋」音,據說這是姑娘在跟爹要她的那隻繡花鞋呢。後來,為紀念這位傳說中的孝女,工匠們在鐘樓西側不遠處(今小黑虎胡同)修建了一座娘娘廟,匾額為「金爐聖母鑄鐘娘娘廟」。久而久之,她便成為鑄鐘廠的祀爐神鑄鐘娘娘,不過現在的娘娘廟早已成為民居。
小石碑胡同的南口盡處,便是銀錠橋了。
銀錠橋
銀錠橋,位於小石碑胡同南口、銀錠橋胡同北口,什剎海後海與前海的分界處。由於南北向的單孔石拱橋跨於水道之上,平面形式猶如銀錠而得名。《帝京雜詠》描寫道:「銀錠橋連響閘橋,湖光山色隱迢迢。碧峰一寺夕陽下,月光荷花 通海 潮」。為便於前、後海通船,1990年9月改建為青白石鋪就的橋面、漢 白玉 雕成橋欄的石拱橋,橋身有單士元(1907—1998)先生題字:「銀錠橋」。
其實銀錠橋本身並不起眼,但勝在其風韻環境。正如《帝京景物略》中所寫:「崇禎癸酉歲(崇禎六年,1633年)深冬, 英國 公乘冰床,渡北湖,過銀錠橋之觀音庵,立地一望而大驚,急買庵地之半,園之,......西接西山,層層彎彎,曉青暮紫,近如可攀。」
正是由於銀錠橋處於前、後海這個葫蘆的細腰處,站在橋上往西看,越往西水面越寬闊,直闊到煙水蒼茫處的一痕山影。後來這裡便漸漸名氣大起,被稱為西涯八景之一的「銀錠觀山」。
鴉兒胡同
與小石碑胡同南端相連的便是鴉兒胡同,整條鴉兒胡同沿著什剎海的北岸蜿蜒向西,一直延伸到後 海西 沿的甘露胡同,胡同全長820米,是 北京 城中比較長的胡同之一了。這裡元代稱沿兒胡同,為後海北沿。明代時改稱廣化寺街。清代時因胡同位於後海北沿,因而被稱為「沿兒胡同」,隨後被訛傳為鴨兒胡同,清代時漢人不得住內城,這裡曾是正黃旗地界。1949年後 北京 市政府整頓胡同名稱「改鴨為鴉」,稱為鴉兒胡同。
位於鴉兒胡同的李記炙子烤肉很有名。
李記除了醬肉爆肚,他家的燒餅也很有名,表皮一層芝麻殼,烤的特別的酥脆,看著這排隊來買的人,很多顧客都是慕名而來的。
鴉兒胡同6號院內有一座二層的西式小樓,這裡曾是已故著名作家蕭軍的住處。蕭軍是20世紀 中國 文壇上的一個傳奇人物,他前半生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建國後全家遷居 北京 ,由於沒有住處,便租下鴉兒胡同6號這座小樓的樓上部分。蕭軍全家住在此,當真是擁擠不堪,於是蕭軍便將房子命名為「蝸蝸居」,還賦七律一首「蝸居雖小亦何嫌,芥子須彌兩大千。蒼狗白雲瞰去往,鏡花水月幻中看。蟲沙劫歷身猶健,烽火頻經膽未寒。一笑回眸六六載,閒將琴劍娛餘年」,貼在門額上。不過現在從外面看來,已是廢墟一片。
什剎海由前海、後海和西海三個相連的湖泊組成,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裡普經寺廟林立,素有「九庵一廟」之說,這也是其得名「什剎海」的由來。廣化寺就坐落於風景秀麗的什剎海後海的北岸。於塵世繁華中,固守著一抹寧靜與清涼。
廣化寺大約建於元朝,據《日下舊聞考》援引《柳津日記》載:「廣化寺在日中坊雞頭 池上 。元時有僧居之,日誦佛號,每誦一聲,以米一粒記數,凡二十年,積至四十八石,因以建寺」。但具體年代不詳。另據明《敕賜廣化寺記》碑載:元天順元年(1328年),靈濟號大舟「到慶寧寺住,至順四年(1332年)在此寺住,發願禁足二十年不出門,一心念佛……十年後成此大剎。」據此,廣化寺的創始年代大約在1342年前後。
廣化寺「殿堂廊廡,規模宏大」,為京城有影響的佛剎。1983年,廣化寺被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也成為 北京 市佛教協會所在地。每逢農曆初一和十五,廣化寺都有法事活動。每年農曆的臘八,廣化寺都要熬粥免費發放給到寺的市民,這一傳統從建寺起延續至今。
廣化寺內還有好多流浪貓,只不過寺內初一、十五才對外開放,流浪貓大多也在院裡溜達,很少出來。兩年前,寺院修繕,我們在鴉兒胡同溜達時順道進來看看,便看見了這些可愛的小傢伙。
喵喵叫的,一點也不認生。
這便是當時寺院修繕時的情景。
寺院內迴廊環繞,僧房毗連,形成一座大四合院中有眾多小四合院,即「院中有院」的建築持色。而整座寺廟古柏蒼翠,花草溢香,曲徑通幽。
想比較於繁華熱鬧,遊人如織的什剎海,鴉兒胡同就顯得安靜愜意了許多,道路兩邊綠樹蔥蔥,漫步在這裡,自然有一份恬淡舒適的感覺。
抱鼓 石門 墩兒,雖說不是舊物,但到底透出胡同宅院的濃濃氣息。
從鴉兒胡同出來,便是後海北沿。
春日 的綠柳與冬日的蘆葦搭配在一起,倒是有一種說不出的韻味。
什剎海保留著 北京 城內難得的一片開放性天然水域,素有「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的美稱。而《燕京時歲記》中也有記載:「凡花開時,北岸一帶風景最佳,綠柳垂絲,紅衣膩粉,花光人白,掩映迷離。」
「望海到太虛,一片煙雲摩詰書;觀山得歡喜,四時景致太白詩」,「乘龍放懷滄海外,湖山憑指點;問鼎暢意山林中,風月任流連」。這原是位於後海北沿的望海樓臨街的大門門楣懸掛著兩副對聯,倒是濃縮凝練地寫出了什剎海的歷史變遷和景致風韻。
清人震鈞所著《天咫偶聞》在描述了什剎海的繁華後說,「想唐代曲江,不過如是。昔有好事者於北岸開望蘇樓酒肆,餚饌皆仿南烹,點心尤精。小樓二楹,面對湖水,新荷當戶,高柳搖窗。二三知己,命酒呼茶,一任人便,大有西湖樓外樓風致。餘至湖上必過之,乃以富豪所不喜,竟至閉門。未幾為山左人所賃,改建連樓,雲窗霧閣,烹鮮煮肥,全是市井一派,而車馬盈門矣。」此番描述當真令人神往,不過今日的什剎海,比之舊時更是喧囂熱鬧。
說起望海樓,它是什剎海風景規劃區內啟動的第一個整治項目,位於後海半島上,是一組三面環水、具有典型 中國 古典建築風格的景區,景區內灰色方磚鋪地,建有亭臺樓閣、碼頭、折橋、花木棧道及遍植綠竹的廣場。整治前,這裡封閉不對外開放,但整治後什剎海風景棧道回歸,熙來攘往的遊客,可以更好的領略什剎海美麗的風光。
慶雲樓
銀錠橋畔的 慶雲 樓是當年 北京 城裡開業最早的高端魯菜館兒,它始建於1820年。 慶雲 樓選址極好,距西涯八景之一的「銀錠觀山」僅一步之遙,曾是昔日詩酒流連之地。當年的瑞親王、恭親王、慶親王、定國公、 安國 公、 武定 侯都是此間常客。
慶雲 樓的建築,有著濃厚的滄桑感,不僅風格上保留著 中國 傳統木質樓房的榫卯結構,而且全樓保持木頭的本色儘量不用清漆,走進裡面時,由於腳下的地面全是木板架起來的,走起來沉悶的咚咚聲讓人覺得恍如隔世,大堂上那古色古香的燈籠,越發透著古樸的感覺,著實讓人心醉。
每次來什剎海的時候,我總是習慣性的來 慶雲 樓裡吃頓飯,不僅是因為我喜歡這裡的菜品,更是喜歡這裡的環境,若是恰好坐在了靠窗戶的位子上用餐,臨窗頻覽,一邊吃著佳餚美味,一邊欣賞著湖中春色,正如詩人卞之琳的詩中所寫:「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