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兒胡同屬西城區什剎海街道,東南起自小石碑胡同,與菸袋斜街相連;西北至甘露胡同。鴉兒胡同是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的一條很長的胡同,明朝時被稱作廣化寺街,清初時因胡同位於後海北沿,因而被稱為「沿兒胡同」,隨後又被訛傳為鴨兒胡同,解放後北京市政府整頓胡同名時改鴨為鴉,稱為鴉兒胡同。鴉兒胡同東頭是北京城內最著名的一座石橋—銀錠橋,整條鴉兒胡同沿著什剎海的北岸蜿蜒向西,與後海北沿平行,一直延伸到後海西沿的甘露胡同,胡同全長820米,是北京城中比較長的胡同之一。
在全長近一公裡的鴉兒胡同裡分布著很多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名人故居:如明代故剎廣化寺;曾經是醇親王府的宋慶齡故居;作家蕭軍的故居——「蝸蝸居」等。廣化寺建於明萬曆年間,清鹹豐年間重修,是舊京名剎之一。清末民初,政府在廣化寺籌建京師圖書館,直到1917年圖書館才遷出廣化寺,目前廣化寺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市佛教協會辦公地,經常組織佛教活動。依稀可見的老門牌「蝸蝸居」是作家蕭軍為自己在鴉兒胡同6號院的小樓取的名號,從1951年起直到去世,蕭軍在這座木構西式二層小樓裡住了整整37年。在蝸蝸居裡,蕭軍寫出過長篇小說《五月的礦山》《吳越春秋史話》《第三代》以及書信集《魯迅書簡注釋》《蕭紅書簡注釋》等數百萬字的作品。
目前蕭軍故居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但截至2005年初,這座二層小樓已經搬空,鴉兒胡同6號院的其他建築也大多被拆除,據尚未搬遷的院內居民講,這座小院已經被程思遠之女買下,不久蝸蝸居就將被拆除,這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未來的命運令人堪憂。近年來,隨著北京市西城區什剎海地區管委會對後海的整體商業開發,整個後海沿岸成為北京繼三裡屯酒吧街之後的第二大酒吧聚集區,鴉兒胡同因臨湖而建,風景優美,因而很多房舍被改建為酒吧,華洋雜處,終日喧囂,不再是當年靜謐恬淡的景象了。北京法源寺位於後海北岸的鴉兒胡同,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剎。
寺內花木幽雅,植有許多蒼松翠柏、銀杏丁香,其中有元代白皮松、清代文官果,更有乾隆種植的兩株西府海棠。因此,法源寺素以丁香、海棠聞名,令許多名人流連觴詠。法源寺佔地6700平方米,建築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採用中軸對稱格局,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臺、淨業堂、無量殿、大悲壇、藏經閣、大遍覺堂、東西廊廡等,共七進六院,布局嚴謹,寬闊龐大,是北京城內保存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寺廟建築群。法源寺建於唐太宗貞觀十九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剎,唐時為憫忠寺,清雍正時重修並改為今名,1965年在寺內成立中國佛學院、1980年又於寺內建立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是中國佛教協會所屬的宗教類博物館。
法源寺坐北朝南形制嚴整宏偉,六院七進。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內供布袋和尚,兩側為四大天王。大雄殿,上有乾隆御書「法海真源」匾額,內供如來佛及文殊、普賢,兩側分列十八羅漢。觀音閣,又稱憫忠閣,陳列法源寺歷史文物。淨業堂,內供明代五方佛。大悲壇,現闢為歷代佛經版本展室,陳列有唐以來各代藏經及多種文字經卷,蔚為大觀。藏經樓,現為歷代佛造像展室,陳列有自東漢到明清歷代精品佛造像數十尊,且各具神韻,尤其是明代木雕佛涅槃像,長約10米,是北京市現存最大的臥佛。寺內花木繁多,初以海棠聞名,今以丁香著稱,至今全寺丁香千百成林,花開時節,香飄數裡,為京城絕景。現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佛教寺院。
中國佛教協會也駐寺內。淨業堂前有一巨大石缽,雙層石座,周圍雕海水花紋和山龍、海馬及八寶等形象雕刻極為精美,幾乎可與北海團城的瀆山大玉海媲美。淨業堂內供奉一尊明代銅製巨像毗盧佛像,高及屋頂(4.58米),共三層,下層為千葉蓮瓣巨座,每一瓣上鏤一佛像;中層為四方佛向東、西、南、北;最上層為毗盧佛法源寺西南角原有無垢淨光寶塔。塔建於唐至德二年,磚結構,高3.3米左右。遼清寧三年大地震時倒塌,室內尚存唐至德二年張不矜撰、蘇靈光書的《無垢淨光寶塔頌》碑,原嵌在塔的牆壁上,碑高1.20米,寬0.73米。碑文全文為「御史大夫史思明奉為大唐光天大聖文武孝感皇帝敬無垢淨光寶塔頌」。
我國古代的碑文,都是從右至左書寫,而此碑卻是從左至右的,在我國古代僅有一例。大悲壇是一座佛教文物宮殿,這裡陳列著歷代佛像、石刻及藝術珍品有中國最早的佛像——東漢時期的陶佛坐像,有東吳時期的陶魂瓶,有北朝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鐵鑄像、宋木雕羅漢、元銅鑄觀音、明木雕伏虎羅漢等,都是國家珍貴文物。另外還有不少各國贈送的經像文物。最後一進殿堂是藏經閣,大殿全部用青磚鋪地,閣上供奉三大士像,為木胎乾漆所制,是明代造像藝術精品。閣內珍藏明、清時期所刻藏經。1980年5月,日本國寶鑑真大師像回國巡展時,曾在這裡供奉了七天,有16萬信徒和群眾前來瞻解放後,這座千年古剎得到政府保護,曾多次撥款維修。
1956年,中國佛仰、觀看。1963年,亞洲11個國家和地區的佛教徒會議也在這裡召開。1980年,創辦了「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使之成為佛教文化和佛學研究的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的故居,位於北京西城區後海鴉兒胡同46心之一。這是一處典型的中國式庭院,走進故居,幽靜的園內假山疊翠、花木成蔭,清澈的湖水,曲折環繞。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原計劃為宋慶齡同志在北京專門修建一座住宅,但她卻以國事百廢待興,一再遜謝。最後在周總理的親自過問下,才藉此王府花園,葺舊更新。宋慶齡於1963年遷居於此,在這裡工作、學習和生活了二十年,直至1981年7月29日然長逝。
園內原有古建築為:前廳「濠梁樂趣」、後廳「暢襟齋」、側廳「聽鸝軒」西廳「觀花室」。抄手迴廊南街「南樓」,北通東廳東接王府宅院,迴廊中間建有「恩波亭」。南湖對面的假山,錯落有致,築有「扇亭」和「聽雨屋」。宋慶齡從青年時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革命,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七十年來經歷風風雨雨,這裡的一切,再現了這位極不平凡的偉大女性的品德、情操和水不休止的追求。1982年5月29日經中央書記處批准,故居對外開放,至今已接待國內外遊客近350萬人次。人們在這裡緬懷宋慶齡為新中國奮鬥畢生的光輝業績,追念她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崇高精神。她崇高的品德、情操,光輝的業績將會在人們心中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