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文化:鴉兒胡同的風貌與歲月變遷

2020-12-14 琛姐談歷史

鴉兒胡同屬西城區什剎海街道,東南起自小石碑胡同,與菸袋斜街相連;西北至甘露胡同。鴉兒胡同是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的一條很長的胡同,明朝時被稱作廣化寺街,清初時因胡同位於後海北沿,因而被稱為「沿兒胡同」,隨後又被訛傳為鴨兒胡同,解放後北京市政府整頓胡同名時改鴨為鴉,稱為鴉兒胡同。鴉兒胡同東頭是北京城內最著名的一座石橋—銀錠橋,整條鴉兒胡同沿著什剎海的北岸蜿蜒向西,與後海北沿平行,一直延伸到後海西沿的甘露胡同,胡同全長820米,是北京城中比較長的胡同之一。

在全長近一公裡的鴉兒胡同裡分布著很多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名人故居:如明代故剎廣化寺;曾經是醇親王府的宋慶齡故居;作家蕭軍的故居——「蝸蝸居」等。廣化寺建於明萬曆年間,清鹹豐年間重修,是舊京名剎之一。清末民初,政府在廣化寺籌建京師圖書館,直到1917年圖書館才遷出廣化寺,目前廣化寺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市佛教協會辦公地,經常組織佛教活動。依稀可見的老門牌「蝸蝸居」是作家蕭軍為自己在鴉兒胡同6號院的小樓取的名號,從1951年起直到去世,蕭軍在這座木構西式二層小樓裡住了整整37年。在蝸蝸居裡,蕭軍寫出過長篇小說《五月的礦山》《吳越春秋史話》《第三代》以及書信集《魯迅書簡注釋》《蕭紅書簡注釋》等數百萬字的作品。

目前蕭軍故居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但截至2005年初,這座二層小樓已經搬空,鴉兒胡同6號院的其他建築也大多被拆除,據尚未搬遷的院內居民講,這座小院已經被程思遠之女買下,不久蝸蝸居就將被拆除,這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未來的命運令人堪憂。近年來,隨著北京市西城區什剎海地區管委會對後海的整體商業開發,整個後海沿岸成為北京繼三裡屯酒吧街之後的第二大酒吧聚集區,鴉兒胡同因臨湖而建,風景優美,因而很多房舍被改建為酒吧,華洋雜處,終日喧囂,不再是當年靜謐恬淡的景象了。北京法源寺位於後海北岸的鴉兒胡同,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剎。

寺內花木幽雅,植有許多蒼松翠柏、銀杏丁香,其中有元代白皮松、清代文官果,更有乾隆種植的兩株西府海棠。因此,法源寺素以丁香、海棠聞名,令許多名人流連觴詠。法源寺佔地6700平方米,建築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採用中軸對稱格局,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臺、淨業堂、無量殿、大悲壇、藏經閣、大遍覺堂、東西廊廡等,共七進六院,布局嚴謹,寬闊龐大,是北京城內保存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寺廟建築群。法源寺建於唐太宗貞觀十九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剎,唐時為憫忠寺,清雍正時重修並改為今名,1965年在寺內成立中國佛學院、1980年又於寺內建立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是中國佛教協會所屬的宗教類博物館。

法源寺坐北朝南形制嚴整宏偉,六院七進。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內供布袋和尚,兩側為四大天王。大雄殿,上有乾隆御書「法海真源」匾額,內供如來佛及文殊、普賢,兩側分列十八羅漢。觀音閣,又稱憫忠閣,陳列法源寺歷史文物。淨業堂,內供明代五方佛。大悲壇,現闢為歷代佛經版本展室,陳列有唐以來各代藏經及多種文字經卷,蔚為大觀。藏經樓,現為歷代佛造像展室,陳列有自東漢到明清歷代精品佛造像數十尊,且各具神韻,尤其是明代木雕佛涅槃像,長約10米,是北京市現存最大的臥佛。寺內花木繁多,初以海棠聞名,今以丁香著稱,至今全寺丁香千百成林,花開時節,香飄數裡,為京城絕景。現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佛教寺院。

中國佛教協會也駐寺內。淨業堂前有一巨大石缽,雙層石座,周圍雕海水花紋和山龍、海馬及八寶等形象雕刻極為精美,幾乎可與北海團城的瀆山大玉海媲美。淨業堂內供奉一尊明代銅製巨像毗盧佛像,高及屋頂(4.58米),共三層,下層為千葉蓮瓣巨座,每一瓣上鏤一佛像;中層為四方佛向東、西、南、北;最上層為毗盧佛法源寺西南角原有無垢淨光寶塔。塔建於唐至德二年,磚結構,高3.3米左右。遼清寧三年大地震時倒塌,室內尚存唐至德二年張不矜撰、蘇靈光書的《無垢淨光寶塔頌》碑,原嵌在塔的牆壁上,碑高1.20米,寬0.73米。碑文全文為「御史大夫史思明奉為大唐光天大聖文武孝感皇帝敬無垢淨光寶塔頌」。

我國古代的碑文,都是從右至左書寫,而此碑卻是從左至右的,在我國古代僅有一例。大悲壇是一座佛教文物宮殿,這裡陳列著歷代佛像、石刻及藝術珍品有中國最早的佛像——東漢時期的陶佛坐像,有東吳時期的陶魂瓶,有北朝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鐵鑄像、宋木雕羅漢、元銅鑄觀音、明木雕伏虎羅漢等,都是國家珍貴文物。另外還有不少各國贈送的經像文物。最後一進殿堂是藏經閣,大殿全部用青磚鋪地,閣上供奉三大士像,為木胎乾漆所制,是明代造像藝術精品。閣內珍藏明、清時期所刻藏經。1980年5月,日本國寶鑑真大師像回國巡展時,曾在這裡供奉了七天,有16萬信徒和群眾前來瞻解放後,這座千年古剎得到政府保護,曾多次撥款維修。

1956年,中國佛仰、觀看。1963年,亞洲11個國家和地區的佛教徒會議也在這裡召開。1980年,創辦了「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使之成為佛教文化和佛學研究的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的故居,位於北京西城區後海鴉兒胡同46心之一。這是一處典型的中國式庭院,走進故居,幽靜的園內假山疊翠、花木成蔭,清澈的湖水,曲折環繞。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原計劃為宋慶齡同志在北京專門修建一座住宅,但她卻以國事百廢待興,一再遜謝。最後在周總理的親自過問下,才藉此王府花園,葺舊更新。宋慶齡於1963年遷居於此,在這裡工作、學習和生活了二十年,直至1981年7月29日然長逝。

園內原有古建築為:前廳「濠梁樂趣」、後廳「暢襟齋」、側廳「聽鸝軒」西廳「觀花室」。抄手迴廊南街「南樓」,北通東廳東接王府宅院,迴廊中間建有「恩波亭」。南湖對面的假山,錯落有致,築有「扇亭」和「聽雨屋」。宋慶齡從青年時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革命,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七十年來經歷風風雨雨,這裡的一切,再現了這位極不平凡的偉大女性的品德、情操和水不休止的追求。1982年5月29日經中央書記處批准,故居對外開放,至今已接待國內外遊客近350萬人次。人們在這裡緬懷宋慶齡為新中國奮鬥畢生的光輝業績,追念她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崇高精神。她崇高的品德、情操,光輝的業績將會在人們心中永存。

相關焦點

  • 京華浮夢 · 胡同裡的那些事兒—大、小石碑胡同,鴉兒胡同
    院中老樹,瓦上枯草,往昔歲月,都消泯於這院落之中。我喜歡這簷上的黛瓦,它斑駁的樣子,經歷過歲月的洗禮,透著舊舊的韻味。小石碑胡同小石碑胡同為南北斜形走向,全長80米,均寬2.5米,南端為銀錠橋北,北端為大石碑胡同,中部與菸袋斜街和鴉兒胡同相互銜接。站在小石碑胡同,可以清晰的瞧見鐘樓。鐘樓亦是和鼓樓一樣,是元、明、清三代 北京 城的報時中心。
  • 整治後北京鴉兒胡同暢通整潔 沿河遊客臉畫國旗賞夜景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明確提出,老城內將不再拆除胡同四合院,通過騰退、恢復性修建,做到應保盡保。經過整體修繕改善,如今的老胡同在保持歷史風貌的基礎上,煥發了新的活力。無論是外來的遊客,還是久住的居民,北京的老胡同都值得在這個黃金周好好地再逛一逛。本報在10月1日至10月7日,推出系列報導「雙節遊新胡同」,帶您看看老胡同的新面貌。千龍-法晚聯合報導 如果你想要體驗老北京的感覺,什剎海地區的胡同遊是必不可少的。什剎海地區既有鐘鼓樓、廣化寺這樣的歷史文化古蹟,還有宋慶齡、郭沫若等名人的故居。
  • 走進北京鴉兒胡同,一道美食,一座古剎,讓人稱讚不已
    期間,我朋友對我說道:「爆肚是天津和北京著名的風味小吃,大多數是回民同胞經營,分為油爆和水爆。其中水爆肚是北京地方特色小吃,下酒極佳,以前被稱為『窮人樂』裡的上品。不過水爆肚只適合用羊肚和牛百葉,所用的湯只是開水加蔥絲、花椒,本身無味,蘸著芝麻醬吃才香。這道小吃做得好不好,就看它是不是夠脆夠嫩了。吃的時候,一定要趁熱吃,因為時間一長,涼了就沒有那個味道了。」
  • 來北京東四胡同風貌展,看百年棋盤街變遷,市民可免費參觀
    「大家先進二進院兒,這裡的照片展示的是從元、明、清、民國到今天,整個東四的變遷。」在講解員的講述中,「走進北京歷史文化街區——東四胡同風貌圖片展」今天上午正式在東四胡同博物館拉開帷幕。記者了解到,整個展覽將一直持續到明年1月18日,市民可免費參觀。
  • 核心區小學介紹27之什剎海片區西城區鴉兒胡同小學胡同
    西城區鴉兒胡同小學始建於1900年,由原私立崇實第二小學、廣化小學以及競業小學合併而成,是解放後第二批接管的市立小學。學校現有20個教學班,600餘名學生,50餘名教職工,現有多名骨幹教師和紫金杯班主任。目前,學校形成一校兩址的辦學格局。目前,學校形成一校兩址的辦學格局。
  • 北京東城區:老胡同華麗轉身展現新時代風貌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文明的一張金名片。古都風韻,韻在胡同。享譽世界的北京胡同,承載著歷史的煙雲,構成了古都精美的城市肌理。   近年來,北京市精心治理背街小巷,把城市規劃師、文物保護專家、掌握傳統工藝的工匠等請進胡同,與居民共商共治,讓胡同逐步恢復原有風貌,讓胡同老居民過上文明新生活。
  • 楊立新《小井胡同》用生活細節充實老北京生活
    新華社北京11月28日電(記者白瀛)在以京味兒戲見長的北京人藝舞臺上,李龍雲編劇的《小井胡同》有著獨特的地位。這部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的作品一直被譽為「解放後的《茶館》」。新世紀重排後,導演楊立新經過7年打磨,這一版27日起再次登上首都劇場舞臺,用生活的細節展現北京胡同普通百姓的三十載非凡歲月。《小井胡同》寫於1980年冬,作家以自己從小在北京南城胡同的生活為原型,講述了一群生活在小井胡同的老百姓從新中國成立前夕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這30年間所經歷的生活變遷與命運坎坷。
  • 老北京文化:胡同的歷史變遷和建築
    北京的小巷叫「胡同」,像血管一樣維繫著北京人的生活。「有名胡同三百六,無名胡同賽牛毛」這句流傳甚廣的俗話反映了北京曾經胡同密布的情形。這些破舊然而歷史悠久、普通卻又含蘊豐富的胡同每天上演著北京人的普通生活,更記載著千年古都的歷史演變。北京的胡同大多形成於13世紀,到現在已經經過了幾百年的演變發展。
  • 千餘幅今昔對比詳解北京街巷70年,老胡同新生活什麼樣?
    正在北京市方志館展出的「古都新韻——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北京街巷胡同風貌展」,集中展示了千餘幅京城街巷胡同的今昔對比照片,帶領觀眾走進北京的大街小巷,感受京城70年的變遷與新生。東起朝陽門南小街,西至東單北大街,全長723米、寬8米的西總布胡同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時期。如今,這條老胡同開啟了全新生活——它是建國門地區首條「不停車」胡同。
  • 北京發布老城保護「行動方案」 塑造老北京文化特色胡同空間
    上馬石、拴馬樁、泰山石、老磚瓦、老構件、老門墩……古都風韻,正是從老北京門前的一磚一瓦開始。4月26日,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正式發布《北京老城保護房屋修繕技術導則(2019版)》,自5月7日起施行。落實新總規要求的導則明確提出,二環路以內胡同街區的環境整治,應保持胡同原有肌理、走向和空間尺度,塑造具有老北京文化特色的胡同空間。
  • 北京有哪些胡同值得去?北京老胡同推薦
    胡同文化是北京的旅遊特色之一,它不僅見證了北京發展的歷史,也是幾代人生活記憶的承載體。來北京旅遊,一定要來看看這些胡同,才能感受到北京的生活文化。  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如今是北京的特色旅遊景點之一,在這裡有很多的美食小吃,特色小店,而它最根本的特色還是胡同風景。南鑼裡的每條胡同街道都不是特別的寬闊,充滿了古風古色。
  • 胡同變遷留住京華記憶
    胡同,是北京城市布局中的基礎脈絡,在這些縱橫交織的胡同裡,演繹過歷史風雲,見證過世事變遷,發生過趣聞軼事,承載著記憶鄉愁。從前門箭樓沿著煤市街南行不到100米,就來到了楊梅竹斜街。不同於前門大街的熱鬧喧囂,走進這條不到500米的胡同內,立刻感到身邊的一切都安靜了下來。
  • 《故宮以東》胡同文化系列央視開播
    胡同,記錄了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風貌,好像一座座具有民俗風情的博物館,烙下了老北京人生活過的印記。對於外地朋友來說,胡同也許是北京的代名詞,但對於北京人來說,這裡就是他們的家。想知道老北京人的「家」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嗎?讓我們與「雲中旅行團」一起,在故宮以東開啟這場胡同「雲遊」!
  • 胡同街區整治要有老北京文化特色
    本報訊 (記者 盛麗)近日,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組織起草了《關於發布〈北京老城保護房屋修繕技術導則(2019版)〉的通知(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正文及所附《導則》,進一步明確了北京老城房屋修繕技術標準。
  • 導演楊立新7年打磨《小井胡同》用生活細節充實老北京生活
    新華社北京11月28日電(記者白瀛)在以京味兒戲見長的北京人藝舞臺上,李龍雲編劇的《小井胡同》有著獨特的地位。這部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的作品一直被譽為「解放後的《茶館》」。新世紀重排後,導演楊立新經過7年打磨,這一版27日起再次登上首都劇場舞臺,用生活的細節展現北京胡同普通百姓的三十載非凡歲月。《小井胡同》寫於1980年冬,作家以自己從小在北京南城胡同的生活為原型,講述了一群生活在小井胡同的老百姓從新中國成立前夕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這30年間所經歷的生活變遷與命運坎坷。
  • 導演楊立新7年打磨《小井胡同》 用生活細節充實老北京生活
    新華社北京11月28日電(記者白瀛)在以京味兒戲見長的北京人藝舞臺上,李龍雲編劇的《小井胡同》有著獨特的地位。這部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的作品一直被譽為「解放後的《茶館》」。新世紀重排後,導演楊立新經過7年打磨,這一版27日起再次登上首都劇場舞臺,用生活的細節展現北京胡同普通百姓的三十載非凡歲月。
  • 獨一無二的博物館,承載了老北京人的記憶,感受北京胡同文化魅力
    胡同、四合院。這些北京特有的歷史名片與中關村、奧運城共處在同一個文化氛圍下,今天,我們將著重考究老北京的胡同,帶大家領略北京城獨特的魅力。作為中國最著名的城市之一,北京的商業化自然是很到位的,不過,這些在胡同裡的商業區你見過嗎?
  • 我愛北京十佳街巷胡同評選揭榜 老胡同佔半壁江山
    「我愛北京」活動第一階段「十佳街巷胡同」評選昨天揭曉。在獲獎的十個胡同中,東城區的燈草胡同、西城區的慶豐胡同等最能代表北京文化、集聚北京建築特色的古老胡同街巷佔了五席。據了解,180萬熱情的北京市民參與了投票。  上榜的街巷胡同各具風採,其中,古老胡同街巷佔了多半。
  • 京味老胡同 街頭巷尾下不同尋常的市井文化
    輕婚紗搭配人文風,感受著四九城下的復古文藝,古色古香的老胡同見證了歲月和生活,也讓愛情留在最柔軟的時光裡。01來北京,逛胡同才是正事。胡同把北京這座城市切成了四四方方的許多「小豆腐塊」,北京人就在這些一小塊一小塊的豆腐裡活著。可謂是了解了胡同文化,也就明白了北京這座城市獨有的歷史韻味。如果你來北京旅遊,想要逛逛這大大小小的胡同,那麼,一定要帶著這本書——《胡同的故事》。
  • 北京的胡同:變遷故事多 (圖)
    北京的胡同:變遷故事多 (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8日 04:09 來源: 來源:人民網>北京的胡同:變遷故事多2007年06月05日10:20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