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楊立新7年打磨《小井胡同》用生活細節充實老北京生活

2020-12-15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1月28日電(記者白瀛)在以京味兒戲見長的北京人藝舞臺上,李龍雲編劇的《小井胡同》有著獨特的地位。這部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的作品一直被譽為「解放後的《茶館》」。新世紀重排後,導演楊立新經過7年打磨,這一版27日起再次登上首都劇場舞臺,用生活的細節展現北京胡同普通百姓的三十載非凡歲月。

《小井胡同》寫於1980年冬,作家以自己從小在北京南城胡同的生活為原型,講述了一群生活在小井胡同的老百姓從新中國成立前夕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這30年間所經歷的生活變遷與命運坎坷。

1985年2月,《小井胡同》在首都劇場首演並連演112場。作品以眾多鮮明的人物和淳樸風趣的語言成為一部展現老北京生活風貌的現實主義京味兒話劇代表作。

「這是一部歌頌老百姓的話劇,更是一曲有關人格尊嚴的悲歌。劇中那些可笑之處,讓人笑中帶淚,笑過之後是一種悲傷。」北京人藝劇作家郭啟宏說。

2013年,該劇重排演出,首演中扮演「小力笨兒」的楊立新擔任導演。如今時隔7年再次演出,楊立新說,從生活中來、讓生活的細節充實老北京的生活,是《小井胡同》好看、耐看的原因。

「戲全在細節裡,人物性格、人物關係、情節推動全是靠細節堆出來的。」他說,「雖然演出了很多輪,但每輪再排,這些『犄角旮旯』都得具體排。比如說開場的時候,我說大家都別站定了不動,因為這是在大冷天的一個胡同裡,演員容易把它當成舞臺,站在那說話,但我會強調,這是一個胡同,三九天人不可能踏踏實實待得住。」(完)

相關焦點

  • 導演楊立新7年打磨《小井胡同》 用生活細節充實老北京生活
    新華社北京11月28日電(記者白瀛)在以京味兒戲見長的北京人藝舞臺上,李龍雲編劇的《小井胡同》有著獨特的地位。這部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的作品一直被譽為「解放後的《茶館》」。新世紀重排後,導演楊立新經過7年打磨,這一版27日起再次登上首都劇場舞臺,用生活的細節展現北京胡同普通百姓的三十載非凡歲月。
  • 楊立新《小井胡同》用生活細節充實老北京生活
    新華社北京11月28日電(記者白瀛)在以京味兒戲見長的北京人藝舞臺上,李龍雲編劇的《小井胡同》有著獨特的地位。這部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的作品一直被譽為「解放後的《茶館》」。新世紀重排後,導演楊立新經過7年打磨,這一版27日起再次登上首都劇場舞臺,用生活的細節展現北京胡同普通百姓的三十載非凡歲月。《小井胡同》寫於1980年冬,作家以自己從小在北京南城胡同的生活為原型,講述了一群生活在小井胡同的老百姓從新中國成立前夕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這30年間所經歷的生活變遷與命運坎坷。
  • 再品京味兒 經典劇目《小井胡同》重登人藝舞臺
    2013年重排之後,經過七年打磨,這一版《小井胡同》又於11月27日起登上首都劇場的舞臺,帶觀眾回到解放後,看看小井胡同的老街坊們,如何度過三十載不平凡的歲月。《小井胡同》首演於1985年,作品以眾多鮮明的人物和淳樸風趣的語言成為展現老北京生活風貌的京味戲的代表和現實主義作品的範本之一。
  • 楊立新率北京人藝《小井胡同》重回舞臺,演出持續至12月6日
    《小井胡同》首演於1985年,作品以眾多鮮明的人物和淳樸風趣的語言成為展現老北京生活風貌的京味戲的代表和現實主義作品的範本之一。2013年經典重排,當年劇中的演員楊立新接棒擔任導演。如今七年過去,這一版《小井胡同》在舞臺上經過錘鍊更見導表演的功力。
  • 楊立新:演好胡同戲功夫在「詩」外
    由李龍雲編劇的《小井胡同》日前再度登上首都劇場的舞臺,一幅北京胡同生活的畫卷,伴著笑聲和淚水徐徐展開,蘊含著時間和文化積澱的作品總是有著更為強大的力量。   即使是在以京味兒戲見長的北京人藝舞臺上,《小井胡同》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地位。
  • 【吾國吾民】楊立新的藝術人生:文藝佳作離不開「人性」 《茶館...
    聚焦劇作家老舍的《茶館》,其被譽為半部中國話劇史,1957年問世,次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堪稱話劇民族化的象徵,迄今演出逾700場。評論界認為,導演焦菊隱為該戲注入了生命力,創造出一個獨一無二的舞臺經典。按照北京人藝院長任鳴的話說,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戲劇創作的思維很活躍,那時有各種各樣的戲劇觀念、戲劇流派、探索戲劇、實驗戲劇。
  • 「吾國吾民」楊立新的藝術人生:文藝佳作離不開「人性」《茶館...
    聚焦劇作家老舍的《茶館》,其被譽為半部中國話劇史,1957年問世,次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堪稱話劇民族化的象徵,迄今演出逾700場。評論界認為,導演焦菊隱為該戲注入了生命力,創造出一個獨一無二的舞臺經典。
  • 人藝重排話劇經典《小井胡同》 楊立新版從老地圖入手
    原標題:楊立新版從老地圖入手   由李龍雲編劇的人藝話劇《小井胡同》再次被搬上首都劇場的舞臺,帶領觀眾們一起感受過往生活,體味三十載不平凡歲月中的人生悲喜。   《小井胡同》首演於1985年,作品以眾多鮮明的人物和淳樸風趣的語言成為展現老北京生活風貌的京味戲的代表和現實主義作品的範本之一。2013年經典重排,當年劇中的演員楊立新接棒擔任導演。如今七年過去,這一版《小井胡同》在舞臺上經過錘煉更見導演的功力。   「戲全在細節裡,人物性格、人物關系、情節推動全是靠細節堆出來的。」導演楊立新表示。
  • 北京人藝將打造公益劇場 今年復排五部大戲
    昨天,北京人藝在公布2013年演出生產計劃的同時正式宣布,將於年內打造一個面向群眾戲劇的公益劇場――曹禺劇場。這座計劃中的曹禺劇場選址在東四南大街143號。這是一座解放前建成的老樓,近年來一直被一家婚紗影樓租用。去年下半年,北京人藝將其使用權收回,並決定改建成為一個新的劇場。
  • 胡同裡老北京人的現代生活
    三裡河所在的前門東區,曾是北京最有代表性的古老街區之一,也曾是商賈大戶雲集、梨園名角薈萃、各地會館匯聚之地。  然而,歲月更迭,數百年間北京城幾經變遷,小河不再,雜院林立,前門一帶成了北京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2016年8月,三裡河綠化景觀項目啟動。這條歷史悠久的河流依據歷史的河道位置走向進行還原。
  • 「傻柱」成醬菜鋪老闆,《芝麻胡同》展現地道老北京生活 | 新劇
    本周五(2月22日),又一部京味兒劇《芝麻胡同》即將開播,該劇由編劇劉雁執筆,「京味兒劇」金牌導演劉家成執導,何冰、王鷗、劉蓓領銜主演,故事以1947年的北京為背景,講述了在北京沁芳居醬菜鋪中,老闆嚴振聲(何冰飾)與牧春花(王鷗飾)、林翠卿(劉蓓飾)三人之間的情感故事。
  • 胡同原意是水井? 甜水井稀缺改變老北京生活習慣
    [摘要]井對百姓生活如此重要,那麼以井命名街巷,也算入情入理。1978年,語言學家張清常先生提出「水井假說」,認為胡同得名於蒙語「水井」,此說法得到很多人的認同,一度被當成是定論。老北京的"水三兒" 圖片來自網絡「胡同」一詞源於蒙語,即「有水井的地方」,此說流傳甚廣,因傳統城市與水井之間血脈相連,堪稱興也水井,亡也水井。
  • 百花深處 · 保留至今的老北京胡同生活
    01北京胡同-百花深處北京最有詩意的胡同名字被寫進歌詞的地方搖滾青年的巡禮地之一保留著老北京的生活氣息《北京瑣聞錄》中記載了它的名稱由來,明萬曆年有對兒夫婦在這裡種地,後來修建草閣,又種植牡丹芍藥等,將此處變為了當時京中士大夫等文人遊賞的地方,因此有了這個風雅浪漫的名字。
  • 老胡同·新生活|北京老城探訪記——胡同生活有了新期待
    老胡同 · 新生活「老北京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胡同,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胡同是北京老城的根基和脈絡,是北京歷史與文化的載體,亦是聯結這座千年古都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老胡同·新生活」欄目將講述北京胡同的歷史文化,關注胡同的保護與更新,以期喚起更多人對胡同文化的熱愛與傳承。「水穿街巷」場景重現,歷史文化街區恢復性重建,老胡同裡的居民過上現代生活……北京在老城保護和復興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變化正在悄然發生。
  • 「打卡」老北京記憶,新產業功能——西打磨廠胡同的舊城更新
    >經歷落寞,重獲新生曾經繁榮的胡同沒能逃過時代的衝刷,解放後西打磨廠街淪為一條尋常的胡同,交通混亂、街區破敗、古建變成大雜院兒……2015年啟動的改造計劃賦予了老街區新生,改造後的西打磨廠街煥然一新,老胡同成了新景點。
  • 《胡同的故事》:46位名人記憶中的北京胡同生活,溫暖而久遠
    你可能沒有去過北京,也可能沒看過胡同,但你肯定有在求學時期讀過老舍先生的《茶館》、《四世同堂》和《駱駝祥子》。而老舍先生的這些經典作品,包括還有《龍鬚溝》,鄧友梅先生筆下的《那五》、《煙壺》,陳建功先生的《找樂》、《放生》,還有李龍雲的話劇《小井胡同》都是構築在北京小胡同的基礎上的。
  • 王凱楊立新新劇《大江大河》將拍續集,宋運輝和水書記還將出現
    《大江大河》在北京衛視播出後,反響熱烈,收視率穩坐全國省級衛視黃金劇場電視劇第一名,豆瓣評分8.9,是2018年播出的電視劇中評分最高的一部。劇集收官在即,熱度和口碑持續發酵。近日,導演孔笙、黃偉,主演楊立新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就該劇給出了各自的解讀與思考。
  • 北京西打磨廠胡同曾與鮮魚口、大柵欄齊名 如今街面養金魚?
    「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在很多老北京的記憶中,熟悉的四合院生活就該是這樣悠閒愜意。如今,有條胡同不僅養了金魚,還把金魚養在了街面上。與前門熱鬧的商業區不同,西打磨廠西段是個幽靜的所在,灰磚青瓦券拱門,古藤老樹格子窗,修葺整齊的老式建築裡藏著過往的繁華。
  • 《牌坊》演繹老北京人春秋大義 北京人藝跨年大戲上演
    原文標題:北京人藝跨年大戲上演,楊立新執導,王剛、龔麗君等主演,講述中國人修克林德牌坊的故事 《牌坊》演繹老北京人春秋大義 楊立新為何棄演而導? 「非我導不可」,熟悉為紀念克林德而建的牌坊 《牌坊》的導演楊立新是北京人藝的「臺柱子」,此前已獨立執導過人藝的保留劇目《小井胡同》。
  • 北京胡同生活
    北京街頭,充滿了人間煙火的味道。 北京有高樓大廈,北京也有胡同小巷。人們把廚具和衣服曬在門口,人來人往,從不擔心東西會丟,正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胡同裡的友情,才可以讓北京的胡同充滿了煙火氣息…街頭上的公交車,行走的路人,他們都有各自的職責,都有各自的任務,他們都在北京,活著自己的生活。街頭的行人,有的匆匆忙忙,有的神態自若地遛彎公交車是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