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井對百姓生活如此重要,那麼以井命名街巷,也算入情入理。1978年,語言學家張清常先生提出「水井假說」,認為胡同得名於蒙語「水井」,此說法得到很多人的認同,一度被當成是定論。
老北京的"水三兒" 圖片來自網絡
「胡同」一詞源於蒙語,即「有水井的地方」,此說流傳甚廣,因傳統城市與水井之間血脈相連,堪稱興也水井,亡也水井。
以漢代都城長安為例,因長期人口過飽和,用水無度,甜水井都變成了苦水井,故隋代只好遷址於大興,後改名為長安,唐代亦以此為都城,但這個長安已非漢代的長安了。
老北京平民用水,也依靠水井(明清皇家不用井水,都是從玉泉山運甜水進城)。據清代資料顯示,當時北京城內有701眼井,城外有557眼井,共計1258口。
買水分兩種,一是包月,一是零取,零取每擔不過一文錢或半文錢,包月更便宜,先用後給錢,有的用「水牌」記帳,有的則直接在牆上畫道兒,月底結算,那時普通人也沒賴帳一說。大戶人家可以在自家的院子中打「壓水井」,但多是苦水,只能用來洗菜澆花。
老北京送水的工人被稱為「水三兒」,多是山東人,他們所用的水車是一種獨輪車,左右各置一大木桶,桶下端有灌水用的小口,優點是輕快方便,能進窄胡同,缺點是不易保持平衡。常有淘氣的小孩兒趁他們不在,拔下一邊兒木塞兒,水流滿地。
清亡後,北京城區人口不斷增加,用水日趨緊張,老水井難以應付,很多被改造成機井,即所謂「馬神洋井」(machine well的音譯)。上世紀30年代,自來水在北京開始普及,但安一個龍頭要30至40塊大洋,窮人家還是用不起。
水少人多,對老北京生活習慣產生了影響,比如較少洗澡,不少人甚至整個冬季都不洗一次澡,因為用甜水太貴,而用苦水洗,渾身都不舒服。但對於拉洋車、力笨兒來說,出汗多,不洗又太難受,只好去泡澡堂,在過去,泡澡堂比自己在家洗省事甚至還便宜,但低檔澡堂幾天才換一次水,不太衛生。
井對百姓生活如此重要,那麼以井命名街巷,也算入情入理。1978年,語言學家張清常先生提出「水井假說」,認為胡同得名於蒙語「水井」,此說法得到很多人的認同,一度被當成是定論。
但近年來學者王越發現,老北京絕大多數胡同得名與井無關,相比之下,以寺廟命名的胡同更多,且老北京有「王府井」、「四眼井胡同」等地名,為什麼沒按蒙語叫成「王府胡同」、「四眼胡同」呢?王先生認為,胡同是遼金時就有的老北京話,早於元代。由此看來,胡同究竟因何得名,還有待專家們進一步的研究。
本文材料主要引自《北京志·人民生活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