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演繹老北京人春秋大義 北京人藝跨年大戲上演

2020-12-24 江蘇頻道

原文標題:北京人藝跨年大戲上演,楊立新執導,王剛、龔麗君等主演,講述中國人修克林德牌坊的故事

《牌坊》演繹老北京人春秋大義

修與不修,京城八大櫃四小櫃之首的茂興營造行掌門人蒯鶴年以及整個家族陷入了內外的交困中。 李春光攝

「列位賓朋仔細聽,我唱唱這位老壽星。營造行茂興是魁首,獨佔鰲頭在京中。五百年前把北京建,工匠們個個顯奇能……」,在大鼓的濃鬱京韻中,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跨年大戲《牌坊》與觀眾見面。《牌坊》圍繞著清朝末年的一段關乎家族命運、民族興衰的真實歷史展開,講述了腐朽的清政府為保住政權,要為在1900年義和團運動期間,被清軍槍殺的德國公使克林德修建一座紀念碑式的漢白玉石牌坊。修建牌坊的任務落到了當時京城八大櫃四小櫃之首的茂興營造行身上,修與不修,掌門人蒯鶴年以及整個家族陷入了內外的交困中。據悉,《牌坊》本輪演出將演至1月24日。

楊立新為何棄演而導?

「非我導不可」,熟悉為紀念克林德而建的牌坊

《牌坊》的導演楊立新是北京人藝的「臺柱子」,此前已獨立執導過人藝的保留劇目《小井胡同》。楊立新透露,他就生長在北京前門外地區,常到中山公園玩,對那座上書「保衛和平」的漢白玉牌坊更是熟悉(該牌坊原在東單北大街,1918年遷往今中山公園)。「這座牌坊正是為紀念克林德而建,承載著京城營造行工匠們的血淚與抗爭。但知道這個的人越來越少了」,因此楊立新自認,《牌坊》「非我導不可」。「我們愛北京、愛北京的一草一木、風土人情、歷史文化」。

《牌坊》的編劇劉進元和楊立新一樣,是地道的北京人。「我在戲裡寫了老北京,更寫了老北京人。他們不是英雄,但是卻有著春秋大義。劇中每個人沒有正反之分,他們身上都有我想表現的這種情義。」

其實話劇《牌坊》的初稿早在2008年就完成了,主要講的是重修前門樓子和克林德牌坊兩件事。劇本完成後因故擱置了幾年,直到前年,北京人藝將該劇重新提上計劃,並馬上進入劇本修改階段。楊立新提出將故事的焦點集中在中國人修克林德牌坊上,劉進元三易其稿完成該劇。楊立新也一度考慮出演該劇,但最終想將精力更多放在執導上,而放棄了。

演員如何展現古建築知識?

為了「鬥拱」拆裝劇情,演員專門學習裝拆零件

《牌坊》聚集了北京人藝的王剛、龔麗君、蘭法慶等一批資深演員,剛進院不久的年輕演員,以及兩位外籍演員。劇組還請到古建專家,帶著演員們一起了解戲裡戲外的古建築知識背景。楊立新表示,年輕演員的素質非常好,但畢竟打小住樓房,對古建築中的房柁、檁、椽、梁都不知道,正房、廂房不分,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更區別不出。排練過程中,楊立新帶著劇組專程前往故宮和中國古代博物館參觀。為完成劇中一段並不長的「鬥拱」拆裝的劇情,人藝的青年演員周帥專門去學習裝拆一百多個零件,力圖吃透這門手藝。他在劇中一段難度不小又很拗口的詞:「萬三瓜四廂拱五,嘴兒七撓八耷拉十」,就是在為大家講解「鬥拱」拆裝的原理。

在一場戲中,人藝的舞臺上還首次出現了外國演員。楊立新介紹,以前人藝劇目中的外國人,都是由中國演員扮演,「此次為了追求真實效果,特意請外國人來演外國人,他們很專業」。話劇《牌坊》中的兩位外國演員,分別來自俄羅斯和英國,都已在北京生活多年,他們表示,參加排練不用翻譯,在演戲的過程中也對中國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相關焦點

  • 後疫情時代的劇場文藝復興|北京人藝上演兩部大戲
    今年9月24日是戲劇家曹禺先生的110周年誕辰,北京人藝在這個金秋時節將特別上演曹禺先生的兩部代表作《雷雨》和《家》,演出為期一個月。其間,還將舉辦專題座談會、研討會、線上及線下展覽等諸多形式的活動,共同紀念這位對中國話劇有著重要影響的文學與戲劇大家。
  • 《古玩》首都劇場跨年上演,北京人藝中青年演員集體亮相
    稀世珍寶、人世浮沉、家國情懷,將這些元素雲集於一身的北京人藝傳奇大戲《古玩》再度歸來,於12月12日起在首都劇場跨年上演。《古玩》於1997年首演,創下場場爆滿的佳績。此番上演,不僅作為北京人藝2020年度的演出壓軸,也將開啟2021年新年演出的大幕。《古玩》劇照《古玩》正如劇名,表面說的是物,實際講的是人。全劇描述了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在一條古玩街上的一群買賣人,他們曾為了稀世珍寶明爭暗鬥,卻在最後關頭守住了做人的良心和民族的氣節。這樣一部講述行業內部的傳奇劇,自然離不開專業性的支撐。
  • 2019北京人藝演出節目單日程計劃
    北京人藝還有個大喜事,北京人藝國際戲劇中心的工程建設也在如火如荼地展開。東擴工程完成後,在王府井大街22號,除了現有的首都劇場與人藝實驗劇場以及位於燈市東口的菊隱劇場外,還將建成一座擁有690個座位的中型專業話劇場和一座350個座位的小劇場,極大地豐富北京人藝現有的劇場類型,滿足不同劇目的演出需求。
  • 北京人藝將打造公益劇場 今年復排五部大戲
    北京人藝將打造公益劇場 今年復排五部大戲 近年來,北京人藝走出劇院,深入參與群眾性戲劇活動。目前,北京人藝已在166中學、海澱區教師進修學院附屬實驗學校建立了戲劇基地,並為學生們排演作品。曹禺劇場落成後,北京人藝將把群眾戲劇請進來,從而更好地扶持其發展。北京人藝負責人表示,「專業戲劇要發展,必須先打好群眾戲劇的基礎。」
  • 人藝學員班上演畢業大戲《北街南院》,14人誰走誰留將見分曉
    歷經整整一年的時間,北京人藝表演學員培訓班終於交出一份答卷。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一出《北街南院》作為他們的畢業大戲在北京人藝實驗劇場上演,到底誰能留在北京人藝也即將揭曉答案。2019年,北京人藝宣布將破格招收學員並舉辦表演學員培訓班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吸引來1000多人報名,800多人參與考試,最終15人入選。嶽秀清擔任班主任,藍天野、濮存昕、楊立新、馮遠徵、龔麗君、唐燁等人藝知名演員及導演都曾為他們講課。此次,學員班的這齣畢業大戲是誕生於2003年「非典」時期的《北街南院》。
  • 《窩頭會館》五星級陣容 北京人藝大腕兒總動員
    8月4日,北京人藝建國六十年獻禮大戲《窩頭會館》所有劇組成員在湖廣會館高調亮相,這個戲的陣容之強大大約只有《茶館》可以與之媲美,可謂「北京人藝大腕兒總動員」,堪稱話劇舞臺上的《建國大業》,將在十一國慶前夕在首都劇場上演。
  • 北京人藝大小劇場
    人藝劇目推薦  點擊查看詳細線路  2012年北京人藝將迎來建院六十周年的紀念,多年來北京人藝以其深厚的傳統自北京人藝1956年第一次使用首都劇場進行《日出》化妝聯排之日起,首都劇場的舞臺上輪番上演著《雷雨》、《茶館》、《龍鬚溝》、《虎符》、《蔡文姬》等等一批代表人藝風格的經典劇目,並不斷製作嶄新的劇目,如09年由劉恆編劇,眾人藝臺柱加盟的《窩頭會館》,10年陳道明、何冰主演的《喜劇的憂傷》,都獲得了觀眾熱烈的反響。
  • 北京人藝大戲一票難求 將增劇場緩解「買票難」
    北京人藝紀念建院六十周年的原創大戲《甲子園》首輪演出就售票火爆,並加演了9場。 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攝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攝  北京人藝紀念建院六十周年的原創大戲《甲子園》首輪演出售票火爆,人藝破天荒決定加演9場,將原定於10月7日結束的演出延續至10月20日。而在10月9日,《喜劇的憂傷》二輪演出開票,除此前由企業包場的少數場次外,12場演出共近一萬張票均在當日上午九點半向會員及廣大觀眾銷售。開票兩小時後,所有演出票全部售罄。
  • 北京人藝十臺看家戲為首都劇場60歲慶生
    千龍網北京訊 1956年9月24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首都劇場上演《日出》,從此首都劇場成為了北京人藝的專屬劇場,到今年正好迎來了六十周年。為紀念這段長達一個甲子的不凡歷程,北京人藝將從7月8日起開啟一系列紀念演出及活動,為觀眾帶來戲劇享受的同時,也帶大家尋找關於自己的戲劇記憶。
  • 《甲子園》載入「人藝歷史」 老藝術家組成「絕版陣容」
    ——原《新劇本》主編徐恆 上周末,北京人藝年度唯一原創大戲《甲子園》在首都劇場上演。該劇因匯集藍天野、朱琳、朱旭、鄭榕、呂中、徐秀林六位70-90歲的老藝術家組成「絕版」陣容,被評論家認為意義堪比當年《茶館》的閉幕演出,是「人藝的歷史事件」「當代話劇史不可複製的藝術現象」。
  • 北京人藝建院68周年演出:93歲藍天野壓軸登臺
    北京人藝建院68周年的紀念日演出現場。本文圖片 李春光攝6月12日,北京人藝建院68周年的紀念日,這一天,首都劇場舞臺的大幕時隔近5個月後重新拉開。老中青30位人藝人,用一次全新「排練組合」的演出陣容,演繹了人藝的16個經典劇目片段,呈現了一場特別的紀念演出。500餘萬觀眾,通過大麥、優酷等全網十餘家網絡平臺,一起觀看了這場演出。
  • 《甲子園》載入"人藝歷史" "絕版"老藝術家陣容呼聲高
    ——原《新劇本》主編徐恆   上周末,北京人藝年度唯一原創大戲《甲子園》在首都劇場上演。該劇因匯集藍天野、朱琳、朱旭、鄭榕、呂中、徐秀林六位70-90歲的老藝術家組成「絕版」陣容,被評論家認為意義堪比當年《茶館》的閉幕演出,是「人藝的歷史事件」「當代話劇史不可複製的藝術現象」。
  • 爆笑東西,歡樂跨年!第十屆北京喜劇藝術節溫暖冬日
    作為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第十屆北京喜劇藝術節由東城區文化和旅遊局作為指導單位,大道文化節目製作有限公司、歡樂傳媒、北京東方文化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主辦,北京喜劇院、北京東方歡樂文化有限公司承辦。從11月開場,將持續至明年1月30日收官,推出的12臺劇目,均為北京文化藝術基金年度資助項目。
  • 北京人藝春節檔上演《全家福》陪觀眾熱鬧過大年
    人民網北京1月15日電 每逢春節,北京人藝都會準備一部賀歲大戲,讓觀眾在劇場裡感受過節的儀式感。今年陪伴觀眾的又是京味兒十足,團團圓圓的《全家福》。1月14日,《全家福》再度登臺,給觀眾送上新一年的美好祝福。
  • 神奇的地方:北京人藝
    般人形容北京人藝有個形容詞,叫做人才濟濟,但其實人藝總共也只培養過8期學員。 何冰是1987年考入人藝和中戲的合辦班的,老師就是濮存昕的父親,他們班的人現在隨便說一個都是腕。
  • 北京人藝《茶館》再開張 紀念老舍誕辰120周年
    新華社北京2月23日電(記者白瀛)為紀念老舍誕辰120周年,北京人藝2月23日至3月5日再次在首都劇場上演話劇《茶館》。  《茶館》分三幕,以老北京裕泰茶館的衰敗為背景,以茶館掌柜王利發為線索,展現了戊戌變法後、軍閥混戰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的社會變化,用老舍自己的話說,要表達「葬送三個時代的目的」。
  • 北京人藝與觀眾劇場重逢 劇本朗讀《推銷員之死》線下線上同步上演
    中新網北京7月26日電 (記者 高凱)26日,北京人藝推出公益演出《推銷員之死》劇本朗讀,首都劇場迎來久違的觀眾。北京人藝與觀眾劇場重逢 劇本朗讀《推銷員之死》線下線上同步上演 李春光 攝  經過半年的暫別,首都劇場的大門當日重新開啟,舞臺上有了演出,舞臺下有了觀眾。
  •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北京人藝將翻開新的一頁
    中新社北京2月20日電 (記者 高凱)「到那時,北京人藝將翻開新的一頁」,20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任鳴這樣向媒體形容這一老牌劇院的未來。北京人藝20日在北京公布2019演出劇目安排,當日,人藝首度公開了北京人藝國際戲劇中心的工程建設情況。
  • 北京人藝68周年院慶 紀念演出集結「超級陣容」線上直播
    6月13日電 (記者 高凱)30位人藝人,16個經典戲劇片段,與觀眾在「線上」迎來久違的相聚。12日晚,北京人藝以此紀念自己走過的六十八載春秋。  6月12日是北京人藝建院68周年的紀念日。當晚,人藝集結了包括藍天野、濮存昕、馮遠徵等眾多表演藝術家在內的「超級陣容」進行了一場持續兩個多小時的「在線」紀念演出,據統計,僅實時觀看人次就超過500萬。  這是首都劇場的舞臺與觀眾暫別近五個月後第一次重啟。
  • 北京人藝《玩偶之家》首演
    北京人藝《玩偶之家》首演 李春光 攝中新網北京7月21日電 (記者 高凱)7月20日晚,北京人藝年度首部新排大戲《玩偶之家》與觀眾見面。這份淵源,不僅吸引了北京人藝將目光對準了這部經典,同時也喚起大家重新思考經典作品對於當下的意義。「易卜生寫了一個全人類的問題,所以每個人看後都從中有自己的思考。」導演韓清和叢林表示。從《人民公敵》到《玩偶之家》北京人藝再次將易卜生的作品搬上舞臺,「經典的魅力在於,永遠有人在排,有人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