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北京人藝跨年大戲上演,楊立新執導,王剛、龔麗君等主演,講述中國人修克林德牌坊的故事
《牌坊》演繹老北京人春秋大義
修與不修,京城八大櫃四小櫃之首的茂興營造行掌門人蒯鶴年以及整個家族陷入了內外的交困中。 李春光攝
「列位賓朋仔細聽,我唱唱這位老壽星。營造行茂興是魁首,獨佔鰲頭在京中。五百年前把北京建,工匠們個個顯奇能……」,在大鼓的濃鬱京韻中,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跨年大戲《牌坊》與觀眾見面。《牌坊》圍繞著清朝末年的一段關乎家族命運、民族興衰的真實歷史展開,講述了腐朽的清政府為保住政權,要為在1900年義和團運動期間,被清軍槍殺的德國公使克林德修建一座紀念碑式的漢白玉石牌坊。修建牌坊的任務落到了當時京城八大櫃四小櫃之首的茂興營造行身上,修與不修,掌門人蒯鶴年以及整個家族陷入了內外的交困中。據悉,《牌坊》本輪演出將演至1月24日。
楊立新為何棄演而導?
「非我導不可」,熟悉為紀念克林德而建的牌坊
《牌坊》的導演楊立新是北京人藝的「臺柱子」,此前已獨立執導過人藝的保留劇目《小井胡同》。楊立新透露,他就生長在北京前門外地區,常到中山公園玩,對那座上書「保衛和平」的漢白玉牌坊更是熟悉(該牌坊原在東單北大街,1918年遷往今中山公園)。「這座牌坊正是為紀念克林德而建,承載著京城營造行工匠們的血淚與抗爭。但知道這個的人越來越少了」,因此楊立新自認,《牌坊》「非我導不可」。「我們愛北京、愛北京的一草一木、風土人情、歷史文化」。
《牌坊》的編劇劉進元和楊立新一樣,是地道的北京人。「我在戲裡寫了老北京,更寫了老北京人。他們不是英雄,但是卻有著春秋大義。劇中每個人沒有正反之分,他們身上都有我想表現的這種情義。」
其實話劇《牌坊》的初稿早在2008年就完成了,主要講的是重修前門樓子和克林德牌坊兩件事。劇本完成後因故擱置了幾年,直到前年,北京人藝將該劇重新提上計劃,並馬上進入劇本修改階段。楊立新提出將故事的焦點集中在中國人修克林德牌坊上,劉進元三易其稿完成該劇。楊立新也一度考慮出演該劇,但最終想將精力更多放在執導上,而放棄了。
演員如何展現古建築知識?
為了「鬥拱」拆裝劇情,演員專門學習裝拆零件
《牌坊》聚集了北京人藝的王剛、龔麗君、蘭法慶等一批資深演員,剛進院不久的年輕演員,以及兩位外籍演員。劇組還請到古建專家,帶著演員們一起了解戲裡戲外的古建築知識背景。楊立新表示,年輕演員的素質非常好,但畢竟打小住樓房,對古建築中的房柁、檁、椽、梁都不知道,正房、廂房不分,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更區別不出。排練過程中,楊立新帶著劇組專程前往故宮和中國古代博物館參觀。為完成劇中一段並不長的「鬥拱」拆裝的劇情,人藝的青年演員周帥專門去學習裝拆一百多個零件,力圖吃透這門手藝。他在劇中一段難度不小又很拗口的詞:「萬三瓜四廂拱五,嘴兒七撓八耷拉十」,就是在為大家講解「鬥拱」拆裝的原理。
在一場戲中,人藝的舞臺上還首次出現了外國演員。楊立新介紹,以前人藝劇目中的外國人,都是由中國演員扮演,「此次為了追求真實效果,特意請外國人來演外國人,他們很專業」。話劇《牌坊》中的兩位外國演員,分別來自俄羅斯和英國,都已在北京生活多年,他們表示,參加排練不用翻譯,在演戲的過程中也對中國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