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之稱由來已久,據專家考證,胡同二字意指「水井」。當年,有水井的地方為居民聚集之地。因此,胡同的本意應為居民聚集之地。還有一種說法:胡同最早起源於元朝,在蒙古語中是「小街巷」的意思。每個城市都有眾多的小巷,不同城市對小巷有不同的稱呼。北京的小巷叫「胡同」,像血管一樣維繫著北京人的生活。「有名胡同三百六,無名胡同賽牛毛」這句流傳甚廣的俗話反映了北京曾經胡同密布的情形。這些破舊然而歷史悠久、普通卻又含蘊豐富的胡同每天上演著北京人的普通生活,更記載著千年古都的歷史演變。北京的胡同大多形成於13世紀,到現在已經經過了幾百年的演變發展。
在北京,胡同被稱為城市的血脈,北京胡同歷經了數百年的風雨滄桑,它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徵,是北京古老文化的體現,現今國家非常重視北京胡同的文化發展,北京旅遊局在一些保護較好的胡同中,開闢出了遊覽專線,旅遊者可乘坐舊式三輪車遊覽胡同,還可到住在胡同裡的百姓家做客,北京的胡同文化就這樣傳播到了全世界。北京胡同名稱從元朝開始形成,一直都只是靠人們口頭相傳,至於用文字寫在標牌上掛在胡同口上,是到民國後才有的。在明代就多達幾千條,其中內城有900多條,外城300多條。清代發展到180多條,民國時有1900多條,新中國成立初統計有2550多條。
明清時期主要的交通方式以馬車、轎子為主,所以胡同一般不是很寬,隨著經濟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很難滿足現有的交通出行方式,所以也拆遷改造了一些,來到北京的遊客,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北京的胡同在哪裡?」北京胡同最多時有6000多條,歷史最早的是朝陽門內大街和東四之間的一片胡同,規劃相當整齊,胡同與胡同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南北走向的一般為街,相對較寬,如從北京火車站到朝陽門內大街的南小街和北小街,因過去以走馬車為主,所以也叫馬路。東西走向的一般為胡同,相對較窄,以走人為主,胡同兩邊一般都是四合院。胡同的建筑北京的胡同星羅棋布,每條胡同都有一段掌故或傳說。
北京的胡同,絕大多數都是正東正西,正南正北,橫豎筆直的走向,從而構成了十分方正的北京城,也表明了北京這座古城是經過精心規劃,依照棋盤形的藍圖建築的。又由於住宅是坐北朝南的四合院,相互排比而組成胡同,所以東西向的胡同多,南北向的胡同少。而這種規劃正是吸取歷代帝都的建造經驗,體現了我國歷代建造城市的傳統特色。從地理位置上劃分,前門以北的胡同一般較寬,規劃比較整齊,前門以南的胡同一般較窄,規劃也不整齊。因為在清代時,清政府為了安全,不允許外地來京人員住在京城內,所以外地人集中住在前門和崇文門外,也因此形成了前門商業區。
在外來人員中許多是來京趕考的舉人,因此形成了琉璃廠文化街,天橋地區有許多娛樂場所,北京的劇院也都集中在南城。北京城內老百姓集中活動的場所在什剎海一帶。北京的胡同裡有很多有特色的建築,它反映了在各個時期裡的不同事件和風格,形成了特有的胡同建築文化。胡同裡的建築幾乎都是四合院,四合院是一種由東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的對稱形式圍在一起的建築物。正規的四合院都是坐北朝南,由北房、南房、東西廂房四面圍合而成,並由此而得名。北房稱「正房」,南房又稱「倒座兒」。大門位於宅院的東南角上,各房之間用卡子牆相連,從而形成封閉式院落。
四合院中的房屋是按宗法禮教制度的要求設置的。封建制度的家族常常是幾世同堂,又有男女僕婢,這就要求長幼有別、上下有別、內外有別。全住在同樣的房子裡自然不成,散居各處又不便管理,只有全封閉式的「四合院」能夠滿足這些要求。於是,這種主僕分明,既有分割,又便於管理的建築形式就成了居民乃至官室、王府建築的傳統布局,北京四合院雖為居住建築,卻蘊涵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裝修、雕、彩繪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了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門樓、牌匾門、花窗、雕牆等部位的刻書畫內容,把傳統藝術文化直接形象地在四合院中表述出來合院建築中起到了面龍點睛的作用,反映出人們對人生的祈求、嚮往和對生活來。
裝飾物在四的熱愛之情,是幸福、長壽、富貴、志向的化身整個四合院顯示出智慧、樸素和民風習俗的美,北京四合院歷經了近千年的風雨滄桑,它是北京文化的象徵,更是人類文明的象徵。今天,北京的街巷裡,還保存著十餘處王府,大都是清代建築,包括五間三啟門和三間一自門兩種規格的府門。現在胡同裡留下的多是親王、郡王的府邸,多為坐北朝南,門前有大石獅一對,並配有上下馬石、拴馬樁和照壁。保存完好的五間三啟門王府,如:後海北岸的清醇王府,前海西路北恭王府,安定門內方家胡同的循部王府,張自忠路的和敬公主府。明清時期的官之家多為廣亮大門,門樓高大,門頭及窗簷上裝飾著精美的磚雕圖案,顯示著主人的身份。文官雕刻為多寶閣、大象等圖案或梅蘭、竹、菊、松等圖案;武官雕刻獅子、海馬等圖案,有寬闊的大門洞,並設有木製懶凳一對。
門樓下有七或九級石臺階,是宅主人品位的標誌,門前很寬敞,放置著一對上馬石,門樓右邊的倒座兒牆上裝配著三四個石圈,內有大鐵環,名為拴馬柱。在北京胡同裡,數量最多的是如意門,其建築造型獨具特色,門框兩側磚牆,門楣與兩側磚角交接處砌成如意狀的磚飾,表示「吉祥如意」,故稱如意門,又有大如意門、小如意門之分,門樓造型優美,砌工考究,門頭欄板和敞簷上面雕刻磚雕圖案,門上有木雕花卉或文字圖案。四合院大門門檻兩旁的石墩,建築學上稱為問枕石,它既起門樓的造型裝飾作用,又使門框得以加固。年代久遠的多為鼓形,稱為「抱鼓石」民間也有稱其為「鼓抱石」的,這樣的稱呼更有其形象性,古老的抱鼓石上部雕有龍頭或臥獅,下部的正面和側面雕有內容豐富的圖案,如:蝙蝠叼古錢畫面,諧音「福在眼前」;獅子滾繡球圖案,表示主人的武官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