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頭一天上午,儒兄寄贈的「鳳凰單樅」到了。當晚,將她先前寄來的「饒公壺」和四盞精緻的小甌刷洗乾淨,點燃日前與山丘新買的沉香。開壺品茗的盛事由此開始。
烏龍茶按產地分可分三派。一是福建烏龍,以大紅袍、鐵觀音著稱;二是臺灣烏龍,主要是凍頂烏龍和文山包種兩品;三是廣東烏龍,尤以潮安的鳳凰單樅為代表。兩年前,廣東的朋友來,邀去品鐵觀音。他們一邊品,一邊不住地說:可惜我們的鳳凰單樅產量太少。仿佛烏龍茶是因鳳凰單樅產量少而使鐵觀音「豎子成名」似的。
由於新壺未經茶煮,所以開壺的茶未敢投放過多。用茶則舀出,但見色澤烏潤,條索緊直。由於放茶少,衝完水省去了「刮沫」一道。出湯後,湯色橙黃明亮,香氣高銳。入口回甘,花香濃鬱,果然上品。
我們常說的功夫茶自然是指烏龍茶,但最考究的是廣東功夫茶,當今臺灣的茶道便是糅合了廣東功夫茶和日本茶道的諸多茶藝。比如島內著名品牌「陶作坊」就有風爐和玉書煨,這當初都是廣東功夫茶的家當。如今,電磁爐便當了許多,再不必燒炭了。
品茶之餘,嚮往潮州。古人說: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潮州自是福至心靈的寶地,更有「三寶」。第一寶是人傑:那就是當今大學者、年逾九旬的饒公宗頤先生,先生雖然久居港九,但生於潮州,自然是潮州人的驕傲。第二寶是物華:潮州木雕海內馳名。第三寶是天寶:就是這上天賜予的鳳凰單樅了。海拔千米的烏崬山,矗立著三千多株百年茶樹,煙雲供養,恰似仙葩。
感謝儒兄的美意,使我持甌把盞之際,對五千年歷史的潮州心馳神往。「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幾次去廣東,看來都白去了。於是與儒兄相約,要與她共回潮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