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 孫軍
採訪人:中國氣象網記者 賴敏 新華網記者 張改萍
攝影:莊白羽
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襲擊,造成城市內澇,引發了部分山區泥石流等災害,並導致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如此重大的突發性罕見天氣為何會猛襲首都?它的「極端性」體現在哪?氣象部門在此次暴雨過程中做了哪些工作?公眾又該如何加強暴雨天氣下的自我保護?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
孫軍接受中國氣象網、新華網聯合訪談。莊白羽攝影
11個氣象站點雨量突破極值 「七下八上」威力盡顯
記者:孫首席,您好。首先請介紹一下7·21特大暴雨總體情況。
孫軍:7月21日至22日的暴雨過程影響範圍很廣,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及山西北部均出現了大範圍強降雨過程。其中北京全市平均降雨190.3毫米,石景山模式口達328毫米,全市最大降雨出現在房山區河北鎮,為460毫米,達到了特大暴雨量級。另外,北京還有11個氣象站觀測到的雨量突破了建站以來的歷史極值。
這場暴雨歷史罕見,由於雨勢強,雨量大,北京出現嚴重城市內澇,對城市交通等造成嚴重影響,部分中小河流和水庫出現汛情,據民政部救災司消息,21日以來,北京暴雨洪澇災害已導致37人死亡,7人失蹤。
記者:北京幾乎每年到這個時候都容易出現一些暴雨天氣,原因是什麼?
孫軍:氣象上有一種說法叫「七下八上」,即七月下旬八月上旬這段時間,華北地區進入降雨集中期,容易出現雨量集中、強度較大的降雨過程。這和我國整個雨帶隨著季節從南向北推的規律是相吻合的,即從最早的華南前汛期開始,到江南梅雨,再到當前的華北雨季。
出現強降水的原因主要在於水汽條件充沛。我國屬於季風氣候,當季風北推到華北這帶地區時,就為強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應條件。此次降雨前,北京的天氣非常悶熱,說明了空氣中的水汽含量非常大。據我們估算,北京上空大氣中的水汽累積含量已經達到了50毫米左右的量級,即使不算上外來水汽的供應,只是單純空中的水汽降落到地面就夠達到暴雨量級了。
雨量大、雨勢強、範圍廣、影響重 有些「超乎想像」
記者:21號當天北京大雨傾盆、四處「汪洋」,而20號和22號前後兩天北京的天氣卻非常晴好,有一些網友不理解,為何降雨不是相對持續,而是這種短時間內變化極大的突發性強降雨?
孫軍:的確,短時雨強大是這次暴雨過程的顯著特點之一。氣象上規定,24小時降水量為50毫米或以上的強降雨稱為「暴雨」,而這次有些地區在一小時內降雨量就超過了50毫米,平谷掛甲峪甚至達100毫米,雨強之大超乎想像。
為何會這樣?剛才提到的水汽條件充足,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必須出現一個天氣系統,能使得這個地區的暖溼氣流上升,才會產生降水。此次北京等地強降雨就是這種情況,在冷空氣東移南下和較強天氣系統的作用下水汽產生劇烈上升運動,再加上大氣層結極不穩定,上升運動就越發劇烈,水汽凝結速度加快,同時空氣近飽和,導致降雨效率極高。
記者:近年來北京市歷史上出現過幾次類似的大暴雨?與它們相比,此次暴雨過程的突出特點是什麼,「極端性」體現在哪?
孫軍:最近的一次是去年6月23日,北京同樣出現了一次較大暴雨過程,城區平均73毫米,局地也出現超過100毫米的降雨,最大達215毫米,局部最大雨強每小時128毫米甚至超過這次過程。但那次降雨時間更短,暴雨過程分布也並不均勻,只有個別站點出現了100毫米以上的降雨,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區;而這次除延慶外,北京90%以上的行政區域降雨量都在100毫米以上,市平均雨量也遠超去年。此外,近幾年,北京也都發生了幾次局地100毫米以上的降雨過程。
總體來說,此次北京「7·21」暴雨具有雨量大、雨勢強、範圍廣、影響重的特點,部分地區一天降雨量甚至達到或超過了年平均降雨量,這些都是「極端性」的體現,在北京歷史上極為罕見。
極端天氣標準並不因此次暴雨過程被拉高
記者:近年來我們總是在說「極端天氣」,究竟什麼樣的情況下才能定義為「極端天氣」?
孫軍:氣象上對極端天氣有一套自己的標準和資料處理方法,從公眾角度簡單理解,「極端」意味著罕見,發生概率較小。以暴雨為例,對於某一地區而言,自從有氣象資料以來,它會積累一定時間序列的暴雨觀測數據,如果某一次出現的降雨量處在歷史出現暴雨大值5%這個值的範圍之內,就可以稱為極端天氣。
記者:這次北京遭遇如此罕見的暴雨過程,是否會導致北京極端暴雨天氣的標準被拉高?
孫軍:如果這種強降雨過程在以後時間內經常出現,那麼有可能標準會被拉高。但只是偶爾有一次過程,並不足以拉高「極端天氣」的標準。
暴雨預報難度大 氣象部門跟進服務全力應對
記者:針對這次暴雨過程,氣象部門採取了什麼措施應對?
孫軍:北京市氣象局對這次的預報起報較早,20日曾兩次發布專題預報,指出21日傍晚到夜間有暴雨,部分地區可能為大暴雨。21日,市氣象臺一天連發五個預警,18時30分暴雨預警級別上升到橙色,並先後啟動四級至二級應急響應,加強值守,靠前指揮,跟進服務。
期間,市氣象臺向市委、市政府、市防汛辦及交管局等有關部門發布重要天氣報告5期,發布全市部分氣象觀測站雨量表及全市雨量分布圖18次,並與市地研所聯合發布了地質災害三級預警。針對災情最重的房山區,區氣象局採取每小時電話匯報一次、每3小時更新一次的方式向區委區政府匯報情況。
此外,部門應急聯動也迅速啟動。市政府和各區縣政府根據預報、預警信號級別及時反應,快速聯動,採取措施積極應對和處置暴雨帶來的各種影響。
中央氣象臺從20日下午就開始發布暴雨藍色預警,21日中午升級為黃色,加強加密與各省市區會商,提醒發布預警。總的來說氣象部門對這次過程預警發布是比較早的,預警級別也是比較高的。
加強自我防範意識 切忌僥倖心理和麻痺大意
記者:儘管氣象部門提前預報出了此次大暴雨,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還是發生了。從公眾的角度,您覺得對災害性天氣還需加強哪些方面的認識?
孫軍:公眾是災害性天氣的直接面對者,更應該提高防範意識,認識到極端天氣的嚴重性和危害性,多了解科普常識做好自我保護。例如若提前收到氣象部門發布的預警信息,或是看到強降雨已經開始,就應儘量避免開車出門,看到積水嚴重的低洼地段要儘早撤離以避開危險,更不要存在僥倖心理試圖去過湍急的水流。
當受到洪水威脅時,如果時間充裕,應按照預定路線,有組織地向山坡、高地等處轉移;在措手不及,已經受到洪水包圍的情況下,要儘可能利用船隻、木排、門板、木床等,做水上轉移。若洪水來得太快,已經來不及轉移時,要立即爬上屋頂、樓房高屋、大樹、高牆,做暫時避險,等待援救,不要單身遊水轉移。在山區,如果連降大雨,會容易暴發山洪,應該注意避免渡河,以防止被山洪衝走,還要注意防止山體滑坡、滾石、泥石流的傷害。
記者:您對接下來一段時期的的防汛建議是什麼?
孫軍:7月25-26日,華北地區還將有一次降雨過程,預報部分地區為中到大雨,局部地區可能產生暴雨。當前還處在「七下八上」的防汛關鍵期,後期也多降雨過程,局部地區仍有可能出現暴雨甚至大暴雨,相關部門和公眾仍需時刻警惕加強防範,不可麻痺大意。
(責任編輯:蘇玉君)
相關閱讀
聚焦北京7·21特大暴雨
中國氣象報記者 孫楠
為什麼會下這麼大的雨?
南方的水汽源源不斷,冷暖交匯點處於北京上空
北京市氣象臺總結此次降雨過程有雨量大、雨勢強、範圍廣等特點。
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和強盛的西南暖溼氣流在華北一帶劇烈交匯。因此,這一帶產生了強降雨。北京市氣象臺臺長喬林坦言,這次降雨過程強度之強比較罕見。此次天氣系統覆蓋了整個華北地區,冷暖空氣的交匯點恰好處於北京上空。並且,持續幾天的悶熱給京城積蓄了充沛的水汽,北京以南的水汽又源源不斷地輸入,將空氣溼度送至飽和,為降雨營造了良好的水汽條件。
喬林補充說,北京西部、北部環山的特殊地形,則使被堵截的氣流更加「勤奮」地做抬升運動。這種情形下,一遇到冷空氣活動,對流雲團就即刻得到強烈發展。
此外,北京的東面存在一個高壓天氣系統,它的阻礙導致北京降雨系統的東移,因此降雨持續了較長時間。
城市化增加降雨量,下墊面熱力大促使雲系新生
喬林認為,城市化導致的熱島效應,也是加大雨量的因素之一。
早在2002年,美宇航局戈達德航天飛行中心謝潑德博士就發表過論文稱,受熱島效應影響,城市地區氣溫有可能比周圍郊區或農村高出0.56℃至5.6℃。這些多餘的熱量會破壞城市空氣循環的穩定,並有可能促進降水雲層的形成,使降雨量增多。
喬林說,城市化的發展,改變了城市的下墊面,地面熱力比原先大。這導致城區氣溫難以回落,水汽無法流失。
在此次降雨過程中,正是由於地面熱力大,產生對流運動,使得雲系不斷地新生和發展,加大了降雨強度。
不過也有氣象專家認為,城市化進程對降水的影響有著非常複雜的物理機制,因此,尚不能斷言像北京這種特大城市,城市化進程是造成降水時空分布特徵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
不能把一次暴雨歸因到氣候變暖
北京的主汛期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有「七下八上」之說。北京市氣象局氣候中心主任郭文利說,在上世紀50年代,北京也經常出現大雨。
從大氣運動的角度看,強降水事件是大氣自我調節的產物,它總是會出現。因為我國處於東亞季風系統內,季風系統的明顯特點是它的年際變率特別大。這意味著有些年份降水特別多,很容易出現洪澇災害,有些年份降水又特別少,容易出現高溫、乾旱等災害,這是東亞季風系統年際變率大的一種表現。
郭文利認為,氣候變化的確導致極端事件增多,但是氣候變暖是否直接影響一個地區降雨強度的增加,是一個很複雜的科學問題,不能把一次強降雨過程直接歸因氣候變暖。
針對北方是否出現澇的趨勢,郭文利則認為,此次降雨過程之前,北方很多地方出現了夏伏旱的跡象,並且目前也沒有足夠的科學支撐證明北方出現由旱轉澇的趨勢。
預警及時為何仍水漫京城
北京市專業氣象臺發布內澇風險預警,排水部門提前調度
針對此次降雨過程,北京市氣象局連發多次預警,並於21日18時30分發布北京歷史上首個暴雨橙色預警,提醒廣大市民防災避雨。
除了對公眾及相關部門發布天氣預警之外,北京市氣象局還針對大城市積水問題,發布了內澇風險預警產品。
北京市氣象局專業氣象臺臺長丁德平介紹,他們把老的城八區細分為100多個小區域,對這100多個區域以及主要積水點進行內澇風險預報。
預報員結合北京特徵,考慮地形、人口集中度、建築群分布等因素,將可能致災的風險劃分成4級,直接提供給城市排水部門,便於排水部門提前進行部署和調度。
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劉和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次降雨過程天氣預報比較準確,我們也提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包括檢查水位,檢查防汛設備搶險排水設施等等,但是這場雨實在是太大了。」
積水被抽進河道中,但是河道的水滿了又返回來
在這次降雨中,北京市排水集團、自來水集團及公安、公交等多個部門都參與了排水。記者從北京市排水集團了解到,截至7月22日4時30分,該集團下屬的78座雨水泵站累計抽升量114萬立方米;各汙水處理廠累計抽升量306萬立方米。
北京市民都知道,蓮花橋是雨天最容易積水的地段之一。在這次降雨過程中,蓮花橋下的積水最深超過2米。儘管工作人員稱1個小的抽水泵每小時就能夠抽升150噸水,但是仍然不能有效解決橋下積水問題。
從北京電視臺記者21日23時在蓮花橋傳回的3G畫面中可知,蓮花橋的積水被抽升到附近的河道中,但是河道的水已經滿了,河道的水又返了回來。
河道返水的情況並不是今年才有,2011年6月,北京經歷強降雨,在豐益橋下的鐵道橋附近,排水集團工作人員也發現,積水並沒有隨著抽水而減少。排水集團管網部副部長梁毅曾總結此類事件說,河道排水能力不足,泵站抽出來的水無法排到河道內,河道內的水反而向道路倒灌。要想擴大河道排水能力,就需要拓寬河道。
亟待提升大城市防災減災能力
北京今年的移動泵車比去年多了1倍以上,汛期時分別布控在18處容易出現積水的地區。據梁毅介紹,工作人員在21日早上就開始對個別容易發生積水的河道提前進行了抽水,降低水位。儘管如此,依然發生了嚴重的積水問題。
不可否認,各部門提前防範,積極搶險,防災抗災能力有了一定地提升,但也顯示出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情況下,大城市防災減災的脆弱性。
鳳凰衛視評論員呂寧思在鳳凰衛視《正點新聞》中說,排水系統比高樓大廈更能代表現代化。他認為這一次的大暴雨是對過去多年來急速的現代化一種檢驗。大自然的一些挑戰或者突襲,給我們城市設計及管理帶來了比較嚴重的教訓。
因此,我們亟待提升大城市防範澇災的能力。城市應該根據不同區域的地理條件、人口密度以及建築物的分布,設定不同的防汛建設標準,不斷加強城市地下管道的建設和配套管理,完善城市內澇防禦應急體系建設。
【微議暴雨】
微博正能量
@如刀歲月27 :本人公司在左家莊街甲2號北京國際友誼花園1號樓6H,公司有水、有零食、有電視、有電腦、有WIFI、有床、有沙發、有「三國殺」,能洗熱水澡,全部免費提供。不是炒作,我也不是壞人,困在附近的可以過來避難。都是北京人就想做點兒自己能做的。我會通宵守在電腦旁,不用跟我客氣。同時祝趕路的朋友平安。
@大旗顏建國 :七月是一個殘酷的季節,首都遭遇特大暴雨,群眾受災遇險:車熄火、屋停電、網斷線、水圍村,有人甚至受困連求救信息也發不出去。為更加合理利用微博資源,呼籲博友們停止一切商務休閒娛樂話題,全部改為搶險熱線,為任何遇險人員提供救助的信息支持。再次請求轉發!
@喵爺-吳淼 :這裡的司機沒有要價900,沒有趁火打劫,幾個計程車司機把柵欄攔在路中間,還留守了人,告訴別的司機哪裡可以走,大喊著行人坐車只要順路不要錢。你們真好!
@蘭堂王文英 :昨天北京大暴雨,在北京望京,不少網友自發組成愛心車隊,免費運送困在機場的旅客。發起愛心車隊的是網友菠菜X6,他組織20多輛車零時30分趕往機場,第二批愛心車隊50輛。住在機場附近的劉先生說,他以前在美國時被別人幫助過,今天自己也開車出來,幫3個外國人找到賓館,回家已是凌晨5時。
微博雨後啟示
@商業周刊中文版 :北京暴雨給中國人的啟示:1.追逐摩天大樓高度,不如拓寬下水道尺度。2.驗證一個國家和城市是否發達,一場雨足矣。3.高樓大廈看得見,而下水道看不見。你要等一場大雨,才能看出一個城市的本真面目。4.一個城市的美好與不美好,都能在下水道裡找到答案。
@任素汐 :生活在每個下水道旁邊的是我們每個人,每次想扔垃圾、扔菸頭的時候想一想,這是下水道、不是垃圾桶。先做好我們該做的吧,出問題的時候不至於怨天尤人。
@李小萌 :對於長期生活在內陸城市的我來說,氣象預警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更別說以此調整和安排自己的出行計劃。
@哥本樹根:暴雨遇難人數升至37人,其中觸電死亡5人。而當天北京氣象臺曾在下午14時和15時30分兩次發布暴雨黃色預警信號,後又提升至橙色,要求切斷低洼地帶有危險的室外電源,暫停在空曠地方的戶外作業,轉移危險地帶人員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場所避雨。可昨天球賽、演唱會……有誰理會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