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歷史觀是長期形成的
更重要的是,在政府層面,日本否定的只是「二戰」那段歷史,而完全未反省「明治維新」之後的長期對外擴張政策。這就給保守和右翼史觀以更大的空間。
戰後,日本修建了不少紀念二戰的設施,這些設施往往事無巨細地收羅過去的一切,但展示內容卻很少作出道義判斷。記者曾參觀過廣島附近吳港的「大和」號戰列艦紀念館。這座紀念館詳細展示了「大和」號戰列艦的建造和服役過程;用視頻反覆播放「大和」號最後攜帶單程油料執行特攻任務的故事。
更耐人尋味的是,館內展示中專門用相當篇幅介紹了吳港在二戰時遭受轟炸的「慘狀」。縱覽館內展示,沒有一句文字是肯定侵略戰爭的,但也同樣沒有哪句話是從「不義」或「侵略」等角度否定這場戰爭的。記者參觀時恰逢周末,館內有很多孩子在「大和」號的模型周圍遊玩。在這樣的展示下長大的孩子,對那場戰爭會是什麼印象?
記者曾參觀過海上自衛隊第一術科學校,這裡是自衛隊主要的軍官學校。學校內有一座「教育參考館」,用於對自衛隊軍官進行軍史教育,每年還接待約6萬名平民參觀。在21世紀的今天,在這座由日本政府資金運營的設施內,軍史教育卻仿佛仍停留在戰前:幾乎絕大部分內容都在展示自甲午戰爭到二戰期間日本海軍「英勇作戰」的歷史。宏偉華麗的石砌房間供奉著山本五十六的「遺發」,《支那航路遮斷》、《漢口突進》等大量侵華題材巨幅油畫被置於展覽各個時期內容的醒目位置,「神風」特攻隊員們的遺照、遺書等則是太平洋戰爭史的主要展品。在說明文字中,關於歷次日本對外戰爭起因、性質和過程的描述,也多見避重就輕甚至顛倒黑白之處。
既然有這樣的「歷史展示」,我們就能夠明白,為何會出現日本航空自衛隊幕僚長(最高司令官)田母神俊雄在軍內發文公開否定侵略戰爭的事件;為什麼每年「8·15」時都會有大批普通民眾前往靖國神社參拜。這些平時因「公務身份」隱諱自己觀點的權力者,這些流連于靖國神社「遊就館」內展示的參拜者,正是所謂「歷史問題」的「群眾基礎」。
風波亦有「提醒」作用
在日本工作期間,記者曾參加過一些中日民間交流活動。記者在其間的感觸之一是:與日本人相比,中國人似乎更不願提起歷史問題。作為貫以「以德待人」的中國人,在這方面多站在為對方的角度考慮:過去是日本侵略中國,所以如果提起歷史問題,很容易造成日方「難堪」。
但是,如果日方人員主動提起歷史問題,中方人員該如何做?從這一角度看,河村發言一事也算是起到了「提醒」作用。
如今,中日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多,這些交流既有「廟堂之上」的重大場合,也有民間交流、學術交流等不那么正式、不那麼敏感的情況。在這些交流中,河村這樣的情況不是第一例,也不會是最後一例。對於今後參與中日交流的中方人員而言,應如何應對這種情況,恐怕需提前預有準備。
河村發言的風波還提醒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讓更多的日本人了解歷史真相,如何讓更多的日本人了解這段歷史對於中日關係的重要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日本社會歷史觀存在的問題是戰後數十年積累的結果。要改變這一現狀,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我們必須用理性的心態,從長計議,穩妥踏實但又堅定地推進這項工作。(作者系本報前駐東京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