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新論:戰後中日關係中的民間交流

2021-01-12 華夏經緯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 張進山

    被譽為「民間外交」、「友好運動」的戰後中日民間交流,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植根民眾,經久不衰,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活力和發展勢頭,在戰後兩國關係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回顧過去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歲月,為打開中日交往的大門
,推動兩國友好運動的勃興和邦交正常化的實現,促進中日關係全面、健康、順利的發展,它始終扮演著官方或其它渠道都無法代替的角色,發揮了「貿易入手,以經促政」、「民間先行,以民促官」、「半民半官,以民代官」、「與官並舉,官民並茂」的特殊而又巨大的作用。可以說,良好的中日關係來之不易,而民間交流功不可沒。

    一、貿易入手 以經促政

    經濟是基礎,始終是連結兩國人民和政府的紐帶;貿易是催化劑,推動著中日政治關係的改善和發展。然而,由於上個世紀50、60年代的日本歷屆政府在對華政策上都試圖以「政經分離」的手法發展同中國的關係,甚至隨美反華, 推行「兩個中國」的政策,嚴重防礙了中日兩國基於平等的地位和相互尊重主權的原則精神,恢復正常國家關係的進程。

    早在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基於中日兩國人民兩千餘年的傳統友誼和歷史的經驗教訓,一些渴望和平、反對戰爭的日本有識之士看到中國革命成功的大局已定,便於同年5、6月間率先發起成立了中日貿易促進會、促進中日貿易議員聯盟和中日貿易協會等貿易團體,以期從貿易入手,同新中國先行建立起聯繫,再逐步開展人員往來和文化交流,進而增進相互了解,推動兩國早日復交。同年末,他們設法與我國的外貿部取得聯繫,並於1950年1月同中方以記帳式易貨貿易方式籤訂了戰後中日間第一筆委託貿易合同。雖然合同數額不大,且後因種種緣故而未完全得到執行,但它畢竟是戰後中日雙方的首次接觸,政治意義遠遠大於實際意義。受其鼓舞,1952年5月,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批日本客人,帆足計、高良富、宮腰喜助三名國會議員不顧吉田政府的阻撓,取道歐洲訪華並同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籤訂第一次中日民間貿易協議,成為開拓中日人員往來的先行者,在日本國內引起了巨大反響。三名政治家的壯舉,不僅打破了日本當局的對華貿易禁運,更為兩國包括政治家在內的人員往來打開了渠道。

    50年代中日間四次民間貿易協議(協定)的籤訂,帶動了日本國內要求發展日中友好、力主兩國復交政治運動的勃興。這四次民間貿易文件,前兩次被冠以「協議」,自第三次起則被改稱官式的「協定」,雖只有一字之差,但卻蘊涵著深刻的政治含義。為把民間的「協議」改稱「協定」,既是中日民間雙方出於政治上的考慮,欲使之同政府的行為掛鈎,也是為了適應當時日本國內日中友好運動迅速發展的形勢之需。1954年9、10月間,兩個日本大型超黨派議員團40餘人同時雲集北京參加中國的國慶典禮,由日本各界人士及友好團體發起的「恢復日中邦交國民會議」在東京正式成立,充分反映了短短幾年的民間貿易已把日中友好運動引向深入,要求並推動日中復交的政治運動迎來第一次高潮。

    1958年5月,岸信介政府破壞中日民間貿易,包庇縱容日本右翼暴徒製造「長崎國旗事件」,致使中方被迫單方面宣布「停止一切對日貿易活動和其他交流」⑷,使來之不易的中日往來的大好局面面臨嚴峻考驗。但為了進一步反擊岸信介的反華逆流,也考慮到兩國交往中斷給日本經濟,尤其是日本中小企業造成的實際困難,中方適時提出了發展中日關係的「政治三原則」、「貿易三原則」和「政經不可分」原則。同時把中日民間的貿易方式由「協議貿易」變為只同「友好商社」進行往來的「友好貿易」。這種以退為進的策略,既堅持了政治原則,也充分照顧到了日本中小企業;既避免了兩國貿易的中斷,也團結了日本國民的大多數,進而調動日本民眾把日中友好運動推向了更新、更高的階段。1959年日本社會黨委員長淺沼稻次郎和前首相石橋湛山等政治家的相繼訪華,以及日本國內聲勢浩大的要求恢復日中邦交國民運動的開展,無不體現了「以經促政」產生的良好效果。

    進入70年代,包括執政的自民黨在內的日本各政黨要員和代表團的訪華更是達到高潮,最終推動了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實現。中日復交後,日本各主要政黨之所以相繼與中國共產黨建立正式黨際交流關係,並推動兩國關係全面順利的發展,中日經貿合作的巨大潛能和磁石般的魅力,是其重要因素之一。當然,良好的雙邊政治關係也會推動兩國經貿關係的發展,頻繁的政治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往往服務於經濟。1989年北京政治風波後日本率先衝破西方的對華制裁,很快同中國恢復了包括經濟在內的全面關係,即是政治與經濟互相促動、互為因果的有力佐證。

    二、民間先行 以民促官

    中日民間交流,亦稱中日「民間外交」,是在50年代兩國尚未復交,按照國際法仍處於戰爭狀態的情況下而進行的一種非官方交往方式。中日民間交流總是站在中日友好運動的前例,開中日交往之先河,為打開兩國關係鋪路架橋。它運用中日兩國人民傳統友誼的偉大力量,先從經貿、文化交流做起,經過不斷積累和創造條件,逐步迫使日本政府同中國政府進行接觸,以推動中日官方關係的前進。

    冷戰下的50年代初,東西方嚴重對立,日本政府以種種限制不許本國公民訪華。1952年10月,繼同年5月帆足計等三名國會議員首次打破日本政府的禁令訪華之後,在日本政府拒發訪華護照和層層設障的情況下,為出席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和平會議,部分日本代表仍以「條條大路通北京」的決心和毅力,衝破阻撓,強行闖關,甘冒政治和生命危險,或繞道第三國或駕舟偷渡,漂洋過海,歷盡艱辛,顛簸輾轉,達到北京,在中日友好交流的史冊上寫下了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一頁。

    二戰結束後,大量滯留在華日本僑民的回國問題亟待解決。在中日尚無邦交的情況下,基於日本僑民的強烈願望和國際人道主義考慮,中國政府責成紅十字會總會出面予以協助。1953年2月,由日本赤十字社、日中友好協會和日本和平聯絡會等民間三團體組成的代表團,應邀首次持日本政府被迫籤發的明確寫有前往「中華人民共和國」字樣的護照訪華,同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就協助在華日僑回國等問題達成協議。這不僅迫使日本政府首次向日本公民籤發了訪華護照,也解決了當時兩國間迫切需要解決而官方又無法解決的問題。這項順乎民意的人道主義活動,一直持續到50年代末才告結束。據不完全統計,其間,共約有35000名在華日僑和約3600名旅日華僑陸續得以返回各自的國家約3000具二戰期間被抓到日本折磨致死的中國勞工的遺骨被分批送回中國。中日雙方通過上述初期接觸和交往,增進了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為迎接中日交往新時期的到來起到了探路先鋒的作用。

    50年代的中日民間交流,經歷了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由單向交往到雙向互訪,由純民間到帶官方色彩並逐步同官方掛鈎的發展過程。自50年代中期起,首先是中日間籤訂的民間交流文件開始由「協議」改稱為官式的「協定」。如第三、四次中日民間貿易協定和第一次中日民間漁業協定等。而到了民間雙方籤訂中日文化交流協定時,則索性把「民間」二字也予以取消了;其次是雙方在對方國家舉辦展出活動時,不僅會展名稱前冠以國名,且在會場上正式懸掛國旗。如1955年在東京、大阪舉辦的中國商品展覽會和1956年在北京、上海舉辦的日本商品展覽會等等;其三是中方訪日代表團名單的個人名字前有意冠以政府職銜。如1954年10月率中國紅十字會代表團訪日的衛生部長李德全、1955年3月率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代表團訪日的對外貿易部副部長雷任民、同年12月率中國科學院學術考察團訪日的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和1957年10月率中國農業代表團訪日的農墾部長王震等。以上這些,不僅表明了迄今由日方單向訪華歷史的結束和中日雙向互訪的開始,也表明互訪的規格提高,官方色彩趨濃,打破了日本政府不與中方進行官方接觸的禁區。兩國民間交流的擴大和要求日本政府改變對華政策的日中友好運動蓬勃開展,迫使50、60年代的日本歷屆政府在制定和執行對外政策時,都不得不考慮到中國的因素及其存在。其中,從50年代中期起即參與中日民間貿易的、具有官方背景的日本日中輸出入組合,就是在這種「民間外交」以民促官的作用下而產生的。


    三、半民半官 以民代官

    50年代的「民間外交」促成了50年代末被周恩來總理盛讚為「民間大使」的西園寺公一先生常駐北京,以及60年代初中日間「LT貿易」機構和其常駐代表處的設立。1962年9月,日本執政黨自民黨的顧問松村謙三受池田首相的「全權」委託訪華同周總理就以「漸進積累」方式發展兩國的政治和經濟關係達成「君子協議」;同年11月,廖承志和日本前通產大臣高碕達之助代表中日雙方籤署《中日長期綜合貿易備忘錄》,即「LT貿易」,開闢了新的半官方性質的貿易途徑;1964年8月和1965年1月,「LT貿易」雙方各在對方的首都設立聯絡代表機構,使中日關係邁向了半民半官、以民代官的交往階段。

    中日「LT貿易」雙方,背後都得到各自政府的支持,實際是半官方的常設機構。中方的廖承志辦事處直接受國務院的領導,工作班子由外交部、外貿部等政府部門的成員組成,外貿部的地區政策第四局負責對日聯絡事務。日方的高碕達之助事務所的正式名稱為「日中貿易協議會」。其成員主要由曾任內閣大臣的政治家和通產省、大藏省的官員及財界人士組成,與日本政府聯繫密切,實際是具有濃厚官方色彩的通產省外圍團體。

    自60年代初至1972年中日復交,「LT貿易」與「友好貿易」雙管齊下,猶如一車之兩輪,不僅直接參與和拓展中日綜合貿易,而且為中日雙方政界人士的互訪、政府間的相互溝通,起到了斡旋、中介和解決難題的「小使館」的職能。如1963年雙方經政府批准的利用日本輸出入銀行貸款的成套設備進口合同的首次籤訂、1964年兩國開始互換記者的實現等等,都是只有在業已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兩個政府間才可完成的政治舉動。

    中日間半民半官交流窗口和渠道的開闢,進一步推動了60年代兩國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交流的迅速發展。據統計,雙方的貿易額1963年即達1.29億美元,恢復到50年代的最高水平;1966年則猛增至6.03億美元,3年內增加了近4倍。受佐藤政府的幹擾,1967年至1969年的長幅雖有下降,但仍保持穩中有升的較高水平。在人員往來方面,兩國的交流範圍不斷擴大,互訪團隊的官方色彩更濃,往來人數不斷增加。尤其是1965年500名訪華日本青年同中國15個城市的數萬名青年進行的為期一個月的友好大聯歡,充分展現了兩國青年致力於中日友好的熱情,預示著中日復交的曙光已露。

    70年代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恢復、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日本國內日中復交國民運動,迫使日本執政的自民黨把恢復日中邦交提到了其議事日程。為這一天的到來,中日各界的民間力量,奔走呼號,立下汗馬功勞中國「雙王旋風」、「孫平化旋風」登陸日本,日本「友好旋風」、「政黨旋風」造訪北京,田中首相正式訪華,最終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誠如高碕達之助先生所言,在促進中日關係發展方面,正是由於「LT貿易」等兩國民間或半官方交流組織和機構像掘進機挖渠一樣,雙方同時從兩端向中間挖起,矢志不移,常挖不止,才使得中日兩國的復交水到渠成。

    四、與官並舉 官民並茂

    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實現和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籤訂,從客觀上為中日民間交流改善了外部環境,創造了有利條件,使之隊伍迅速擴大,渠道不斷展寬,機構逐漸增多,形式日益多樣,內容更加豐富,作用愈加明顯。而80年代以來幾乎每隔半年一次的兩國政要和首腦的互訪,從側面反映出中日友好已成為雙方政府的既定國策,給兩國民間交流的全面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使之更趨於友好務實,互利互惠,有力地推動著兩國關係日益走向成熟。概括地講,其主要特點有:

    第一,民間交流機制化。80年代初,在雙方民間友好人士的倡議和兩國領導人的支持下,中日民間相繼設立了「中日友好交流會議」、「中日民間人士會議」和「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三個固定的交流渠道,以利於彼此溝通,消除誤解,促進中日友好事業的不斷發展。如正值目前中日關係處於低潮之際,兩國數十個民間友好團體的代表於2005年4月12日集會東京並發表《和平與睦鄰友好呼籲書》,「為了記取歷史教訓,繼續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實現兩國的世世代代友好」,呼籲雙方「本著以史為鑑、面向未來的精神,通過友好協商妥善解決兩國及國民間存在的問題、分歧和爭端」,並把2005年定為「新世紀中日和平與睦鄰友好合作之年」。

    第二,友好往來務實化。兩國間的人員往來已由復交時的幾千人上升到每年數百萬,僅2004年日本的來華人數就達到435萬人次。每周往來於兩國間的各種飛機航班達500架次。而且,其交流活動已不再僅限於形式上,同時也參加中國的改造沙漠、植樹造林、修復古蹟、扶貧助學等,內容更加豐富、具體、紮實。

    第三,團隊交往大型化。繼60年代的中日青年友好大聯歡和始於70年代的「友好之船」、「友好之翼」之後,中日間的民間交流活動趨於更加大型化。如1984年秋的3000名日本各界青年應邀訪華、2000年5月的有5000名成員的日本民間友好使節團的到訪和2002年13000多名日本各界代表齊聚北京,與中國各界人士進行盛大友好交流活動等,均在兩國間產生了良好的反響。

    第四,政治交流黨際化。進入80年代後,日本的各主要政黨都相繼與中國共產黨正式建立了黨際交流關係,有利地推動了中日雙邊政治關係的改善和發展。

    第五,人員往來低齡化。中日之間人員往來的年齡結構趨於低齡化,青少年所佔比重日益增加,為培養中日友好事業的後繼人才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第六,行業交流對口化。自70年代開始締結「友好城市」、「友好省、縣」以來,兩國地區間交流的發展勢頭不減,到2004年已達226對。與此同時,「友好學校」、「友好港口」、「友好報社」等也相繼湧現,科研、體育、教育、文化、醫療等機構之間的行業對口交流蔚然成風。

    第七,國民交流「草根」化。隨著兩國民間交流的迅速發展,兩國間平民化的「草根」交流活動與日俱增,「關西日中朋友會」、「向中國贈送日語教材之會」、「日中技術留學交流協會」等自發性的群眾交流團體層出不窮。至於個人或家庭式的友好交往,更是不計其數。

    第八,文化交流多彩化。中日間的文化交流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兩國復交後,則更是異彩紛呈。尤其是70年代末首次實現互派留學生以來,兩國間留學生、研修生、考察互訪的專家學者不斷增加,掀起了新一輪的留學熱潮。據統計,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佔留日外國學生總數的60%以上,居世界各國留日學生之首。日本在華的留學生人數也一直位居前列。

    第九,經貿往來複合化。1978年中日長期貿易協議和1982年中日科技合作協定的籤訂,使中日經貿關係由迄今的單一進出口交易轉向經貿、科技全方位的合作。而90年代中日投資促進機構的設立,使兩國的民間經貿合作無論在質量或數量方面都出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據中方統計,中日兩國的雙邊貿易額已從1972年的10.3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678億美元,與中美貿易、中歐貿易呈三足鼎立之勢。若把港澳特區包括在內,中國已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在經濟合作方面,截止到2004年底,日本累計對華直接投資協議金額高達666億美元,在中國引進外資方面名列前茅。而且,從進出口產品結構看,兩國正由垂直分工走向水平分工;從經濟合作的水平看,兩國正由優勢互補關係進入更加密切的相互依存階段。

    綜上所述,中日復交以來,兩國民間對話機制的相繼設立,中日長期貿易協定的籤訂,各地區及行業間對口交流關係的紛紛確立,同官方的對話機制、政府間雙邊協定及政府交流機構等並肩而立,並駕齊驅,彼此促進,相互補充,形成了與官並舉,官民並茂,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新局面。實踐證明,即使是在兩國保持正常關係的情況下,中日間的民間交流不僅不可或缺,而且它像潤滑劑和平衡器一樣,時常調節著官方雙邊關係的平穩運行,越發顯示出雄厚的群眾基礎和強大的生命力,為推動兩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全面、長期、健康地發展,起著官方或其他任何渠道都無法代替的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百尺竿頭 更進一步

    中日兩國比鄰而居,雞犬相聞,有著長達兩千餘年友好往來的悠久歷史和長期的民間交流傳統。戰後,由於種種原因,兩國之間竟有27年處於極不正常的狀態,是民間交流在非常困難的環境下開啟了中日交往的大門,並通過「漸進積累」推動了兩國邦交正常化的實現;中日復交後,民間交流的陣營迅速擴大,與政府間的交流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促進了兩國友好合作關係的全面發展;冷戰後,隨著形勢的變化,中日民間交流順應時代潮流,互惠互利,腳踏實地,始終不渝地致力於中日友好和兩國的繁榮與發展,為兩國關係逐步走向成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應有的貢獻。

    近年來,由於日本政府及右翼勢力不能正視和深刻反省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的歷史,不斷在領土、主權、安全等方面對華採取挑釁行為,嚴重傷害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致使中日關係遇到了兩國復交以來最為困難的時期。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日本政府及右翼勢力的錯誤舉動不僅遭到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亞洲近鄰國家人民的強烈反對,也引起了日本國內友好團體和有良知民眾的齊聲譴責。我們要把日本人民同日本政府及右翼勢力嚴格區別開來,著眼於未來,寄希望於日本人民,並團結他們一道同日本一小撮倒行逆施的右翼勢力開展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共同維護中日關係的大局。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中日民間交流前景廣闊,前途無量。但欲錦上添花,則任重道遠,尚需共同努力。首先,雙方要把民間交流置於事關中日世代友好、攜手共進、互利發展、共同繁榮的重要位置,給予高度重視;其次,民間雙方要樹立更高、更遠、更新的目標,以新的姿態、新的舉措、新的內容、新的形式,把中日友好廣泛、深入、持久地推向新的發展階段;其三,要進一步加強文化交流,擴大人員往來,縮小彼此間的文化差異,增進相互間「心與心」的了解,以期增信釋疑,真正實現感情上的正常化;其四,隨著兩國關係的日趨成熟,必然會帶來新的問題、矛盾和摩擦,民間雙方應從大局出發,遵照《中日聯合聲明》、《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中日聯合宣言》的基本原則,以坦蕩的胸襟,冷靜的思維,平和的態度,理性的舉措,不懈的精神,努力協助雙方政府妥善處置,把有礙於友好的苗頭消滅在萌芽狀態,確保中日關係長期、順暢、健康地發展;其五,中日友好寄希望於兩國人民,更寄希望於兩國青年。民間雙方應進一步擴大兩國青少年之間的交流,加緊培養後繼人才,使中日友好的大業蓬勃興旺,世代相傳。(人民網)

相關焦點

  •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以民間交流促進中日關係發展
    學者新論:戰後中日關係中的民間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 張進山  被譽為「民間外交」、「友好運動」的戰後中日民間交流,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植根民眾,經久不衰,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活力和發展勢頭,在戰後兩國關係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中日黃檗文化民間友好交流頻繁
    林文清供圖 中新網福建福清2月10日電(鄭松波)春節前後,福建福清黃檗文化促進會在一個多月內連續組織三批次團組赴日本開展友好交流活動,交流廣泛,內容豐富,中日間黃檗文化和民間友好交往呈現頻繁。除夕夜,東京塔首次點亮「中國紅」。當晚,交流團一行參與了東京塔亮燈儀式,向日本各界朋友表達新年祝福,祝願中日關係在新的一年更上一層樓。
  • 呂耀東:臺灣與日本僅僅是一種民間關係 隸屬於中日關係
    按照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相關規定,臺灣問題涉及中日關係的政治基礎,臺灣與日本的關係僅僅是一種民間關係,是隸屬於中日雙邊關係的一種對外交流形式。 臺灣問題涉及中日兩國的歷史、戰略布局以及地緣衝突,更關係到中國的核心利益——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日本基於歷史、地緣政治因素,對臺灣問題的關注含有更大的現實利益考量。
  • 名古屋:中日關係中的兩面派(2)
    戰後,日本修建了不少紀念二戰的設施,這些設施往往事無巨細地收羅過去的一切,但展示內容卻很少作出道義判斷。記者曾參觀過廣島附近吳港的「大和」號戰列艦紀念館。這座紀念館詳細展示了「大和」號戰列艦的建造和服役過程;用視頻反覆播放「大和」號最後攜帶單程油料執行特攻任務的故事。更耐人尋味的是,館內展示中專門用相當篇幅介紹了吳港在二戰時遭受轟炸的「慘狀」。
  • 中日民間好感度「一升一降」明顯反差,關鍵問題出在哪裡?
    日本要珍惜中國民間對日好感度的上升,反思日本民意對華好感度的下降,尋找到出現這種反差的真正緣由,讓中日民間好感度同步上升。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長期致力於推動中日關係友好發展的大批政治家和民間友好人士相繼去世或退居二線,日本對華交往進入「青黃不接」時代。但目前日本社會中主張發展中日友好關係的觀點仍然是主流。
  • 中日關係依然受限於戰後東亞世界秩序丨專訪李永晶
    華東師範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李永晶在其最新著作《分身》中,對這些問題展開了論述。他認為,中日兩國互為「分身」,而對近代日本帝國的精神秩序的形成過程的分析,有助於我們反觀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新世界主義」,也為探尋更為公正的世界秩序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視角。
  • 唐家璇在日本福岡出席九州中日友好交流大會並講話
    表示他與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中方委員一道應邀與會,共商中日關係改善發展大計,感到十分高興。  他指出,九州是日本本土距離中國最近的地區,同中國的交往源遠流長。中日邦交正常化後,九州地區各界人士始終秉持中日友好信念,積極開展對華交流與合作,取得豐碩成果。  他提到,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當前中日關係發展遇到嚴重困難。但九州各界沒有因此駐足不前。
  • 重讀中日關係史:外交需要知識,未可迷信智慧
    這種「戰爭狀態」殘留是中國的中日關係「友好」論者很感陌生的,但日本學者清楚,稱之為「戰後尚未終結」。因為對事實的糊塗,中國的「友好論」總是企圖迴避問題以求一團和氣;而日本的「戰後尚未終結論」雖然受到保守勢力主流的排斥,但總還在堅持要求日本政府正視尚未清算的戰爭責任和糾正錯誤的歷史認識。這是中日關係的「真問題」所在。
  • 中日文化交流對韓城旅遊的貢獻和啟示
    党家村的出名是緣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次中日文化交流項目。日本著名學者青木正夫先生在西安冶金建築學院(現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講授《建築計劃學》後提出一項中日聯合研究提案,研究範圍主要針對城市、城郊結合部、農村三類地區的居住區,具體對象委託中方選定。
  • 中國官方高度評價日本戰後貢獻
    原日本防衛省主任研究官松田康博、日本東海大學教授葉千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退休將軍徐光裕以及上海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王少普作客聽風錄,探討如何梳理民間情緒,進一步開創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全面發展的新局面。邱震海:為了四川的救災,日本軍機到底能不能飛抵中國的上空?
  • 「鑑真精神與中日文化交流」研討會在日本奈良舉行
    王燕文在代表研討會主辦方致辭時說,中日兩國既有長久交往的歷史又有緊密的現實關係。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間,中日關係前途掌握在兩國人民手裡。民間文化交流具有持久的強大生命力,是兩國友好交往的活水源頭。只要雙方共同秉持「親、誠、惠、容」的理念,兩國文化交流合作空間一定會更廣闊、潛力一定會更巨大。她表示,江蘇作為兩國經濟、文化交流合作關係最密切、成果最豐碩的地區之一,「十三五」期間將在文化傳承、文化創意、文化服務、文化交流等方面推出系列新舉措。
  • 中日媒體智庫交流會上陸慷笑了 日網友:笑得萌萌的
    作者:薩蘇2018年12月17日,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組織的2018年第二次中日媒體智庫交流會在東京新大谷飯店舉行。數十名中日雙方相關專家,媒體界人士參加了這次交流會。在會議的進程中,雙方回顧了中日關係近來的發展狀況,並就兩國共同關心的各種問題進行了自由坦誠的交流。
  • 日本首相福田稱北京-東京論壇成為中日關係大事件
    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向論壇發來賀辭,讚揚「北京-東京」論壇在中日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並稱中日關係經歷了「破冰」、「融冰」、「迎春」和「暖春」,目前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30周年。戴秉國表示,中方願與日方繼續共同努力,加緊全面落實兩國領導人達成的各項重要共識,共同推動中日戰略互惠關係不斷向前發展,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做出新貢獻。
  • 金燦榮:新冠疫情之後,中日、中韓關係應該是往前走一步的
    以下為音頻文字稿(音頻獲取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政委燦榮) 金燦榮:有個叫劉勇的朋友提了一個問題,說本次抗議中日官方及民間出現了良性互動能否帶來中日關係正常化?中日關係的改善,對兩岸關係帶來什麼影響?在這裡同時也說一下韓國。
  • 日本大規模旅遊團來華 互訪推動中日關係改善
    原標題:日本大規模旅遊團來華 互訪推動中日關係改善  新華網北京5月22日電(記者錢春弦 崔文毅 潘潔)一個3000名日本各界人士組成的大型觀光文化交流團於22日起在中國訪問,這是中日旅遊互訪增進民間交往的又一進展。   「這是一個非常高層次的大型民間訪問交流團,是推動中日關係朝著逐步改善方向發展的一個重要事件。」
  • 從釣魚島問題看中日關係
    六 冷戰時期中日友好,是對抗蘇聯的需要。冷戰後中日友好,有弱化美日同盟、牽制美國的考慮。兩個歷史階段中,美國都是重要角色。中、日為鄰,永遠無法改變。中、美兩國作為影響世界的大國地位,也永遠無法改變。能夠改變的是關係。目前,美國從歷史和自身利益出發,需要日本和中國鬥,卻不允許日本勝,更不要說全勝。美日關係更複雜,對日本來說,美國既是對手,又是「恩人」。
  • 第五屆九州中日友好交流大會在日本福岡舉行
    圖為第五屆九州中日友好交流大會現場的情景。 尹法根 攝  程永華在致辭中對大會的召開表示祝賀,並向近日九州地區特大暴雨災害的遇難者表示深切哀悼,向受災民眾表示衷心慰問,希望受災區儘快復興重建。他說,中日互為重要近鄰,中日關係長期健康發展,不僅事關兩國人民福祉,而且對亞洲及至世界的和平穩定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 中日專家學者在奈良共話鑑真精神
    新華社日本奈良12月22日電(記者華義)「鑑真精神與中日文化交流」研討會22日在日本奈良百年會館舉行,中日兩國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鑑真精神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意義和價值。  中共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王燕文在致辭時說,本次研討會匯聚兩國權威專家,深入探討鑑真精神的深刻內涵及其在當代兩國交往中的價值,對於在新時期推動中日民間交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希望以此為新起點,推動鑑真精神在兩國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中更為廣泛地弘揚與傳播,推進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不斷向前發展。
  • 第四屆中日教育交流會在京都舉行 中日百所高校出席
    林蕙青表示,中日兩國教育交流源遠流長,中日互為亞洲最大留學生目的國,中國在日留學生人數達到近10萬人,居世界各國在日留學生首位。日本在華留學生人數達到近1.4萬人,多年來保持穩定。此外,中日兩國在青少年交流、大學校長和教師交流、民間機構交流等方面一直非常活躍。
  • 冰雪融時櫻花開――中日關係在交流中繼續回暖
    冰雪融時櫻花開――中日關係在交流中繼續回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10日 21:59 來源:新華網     「前幾年,中日關係緊張,生意做得不順利。公園管理處為了避免意外,幾次都是在櫻花含苞欲放時臨時通知我們把攤位撤了。」他回憶說。     中日關係在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執政期間跌入低谷。櫻花、和服也被附加了政治色彩成為敏感話題。     就在一年前,不少網友曾聯名發貼,要求將武漢大學裡的櫻花全部連根拔除,因為懷疑它們是日軍侵華時種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