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加一種叫牛肉膏的添加劑,豬肉搖身一變成了牛肉,進而加工成牛肉乾、牛肉粒流入市場。瑞安「特大假牛肉」案昨在瑞安法院一審開庭,位於廣州、瑞安兩地的三家食品公司以及7名被告人因涉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案,被法院一同提起訴訟。當天,法院未作當庭宣判。
案情
加工生豬肉「冒充」牛肉製品
記者了解到,2013年8月,瑞安警方對思味公司的包裝車間及其倉庫進行搜查,查獲部分肉製品,其中包括「億思手撕牛肉」、「億思五香純牛肉」、「億思香辣味牛肉乾」等產品。經浙江出入境檢驗檢疫鑑定所檢測,多種該品牌牛肉製品均檢測出豬源性DNA成分。也就是說,這些產品其實都是豬肉加工而成的。
瑞安警方在對聯鑫公司的廠房進行檢查時,對300公斤的「百樂果牛肉粒」產品進行抽樣取證。經檢測,該產品中檢出牛、豬源性DNA成分。也就是說,該產品是由豬肉、牛肉混雜加工而成。
查處
製作不衛生,加工點氣味刺鼻
庭審中,一名被告人辯解稱,公司購進生豬肉只加工成豬肉乾等肉製品,並沒有加工成牛肉製品。
對此,公訴機關指出,其公司產品打出的廣告為「億思牛肉,快樂享受」,這句廣告詞與這名被告人的辯解顯然不符。
去年9月,有關媒體報導指出,執法人員在進入這些被告公司生產車間時,看到整個製作過程很不衛生,加工窩點內氣味刺鼻,令人作嘔。因為豬肉纖維比牛肉纖維細,制假過程中必須添加各類添加劑。
公安偵查筆錄顯示,張甲、金某、黃某均供述,事先曾商議用豬肉製成牛肉製品出售,其目的在於降低成本。思味員工證言證實,思味主打產品是牛肉製品,其宣傳口號是牛肉世家。而從查獲的書證、億思包裝、入倉單、送貨單等均能證明思味公司銷售的都是牛肉製品,且從公安機關查獲的肉製品的包裝上,基本都是牛肉製品字樣。
庭審
6名被告人全部翻供
在昨天的庭審中,6名被告人全部翻供。
「2013年7月份後,牛肉價格高,牛肉乾市場又供不應求,只好購進豬肉生產成牛肉製品銷售,暫時過渡一下。」張甲翻供稱。
「張甲,在公安偵查階段,偵查人員問你,為什麼用豬肉製品冒充牛肉製品?你回答,因為價格與競爭的關係,市場上根本就沒有真正的牛肉製品,所以你也這麼做。你是否這樣說過?」審判長訊問。
張甲遲疑了一會,回答:「我是有這樣說過。」
此後,張甲堅稱思味公司僅在2013年7月後購進一小部分豬肉製成牛肉製品銷售,主要的業務是代理其他品牌肉製品的銷售。
張乙則表示自己只負責銷售,對產品並不了解。緊接著,黃某、張丙、金某、婁某等被告人也翻供。
追責
應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追責
庭審中,公訴機關提供了一張來自有關部門的物價表,內容顯示生牛肉與生豬肉的市場價格相差很大,不法商家以此差價換得數百萬元牟利。以2011年12月的鮮豬肉、牛肉價格為例,兩者的價格差在2.5元/公斤左右。
而在公訴人舉證環節中提到,其中一家被告公司每日至少發貨100箱有劣質嫌疑的牛肉製品(15公斤/箱)。
檢察機關認為,涉案的思味公司、聯鑫公司、誠佳公司在生產、銷售過程中以假充真,6名被告人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或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三家公司銷售金額均在200萬元以上,其行為均已觸犯刑法有關規定,應當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連結:
牛肉膏又稱牛肉浸膏,是採用新鮮牛肉經過剔除脂肪、消化、過濾、濃縮而得到的一種棕黃色至棕褐色的膏狀物。有牛肉自然香味,易溶於水。專家指出,食品添加劑在一定安全劑量內食用,並無危害,但若違規超量和長期食用,則對人體有危害,甚至可能致癌。
本文轉自:溫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