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務工的彝族青年:走出涼山 致富夢仍遙不可及

2020-12-15 閩南網

­  【編者按】

­  彝族人南下打工並非新鮮事。據涼山州農勞辦2015年統計,涼山州有十幾萬彝族人在珠三角打工;而關注彝族務工問題的學者黃巖估計,實際打工人數約為30萬。打工者以東莞為核心,向深圳、惠州、中山等地輻射。

­  8月的東莞,午後常有陣雨,溼熱中暗含著一絲躁動。工廠大門一開,一群工人們湧向對面的小賣部或小飯館。衝在最前面的是幾個年輕的彝族小夥子, 21歲的阿海裡哈也在其中。

­  2016年8月15日,廣東東莞鳳崗鎮,彝族打工青年阿海裡哈在宿舍裡。 本文圖片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謝匡時

­  阿海裡哈來自四川涼山州普雄縣。涼山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是中國經濟最欠發達的地區之一。這片被毒品和愛滋病侵擾的土地,無奈地成為「貧困的樣本」。因貧失學在涼山地區十分常見。阿海讀五年級時,父親因病去世,母親獨自帶著三個孩子艱難求生。

­  「我15歲就開始出來打工了,現在已經6年了。」阿海起初在川貴一帶打零工,去年跟著老鄉沙馬伍合來到了東莞,他還給自己起了一個漢族名字——李文東。

­  「普通」彝族男工的日常:沒有積蓄,需借錢度日

­  彝族人喜歡群居,大部分工人都是跟著工頭外出務工。這種以工頭為紐帶的批量用工模式,被稱為「領工制」,也構成了彝族在製造之都的獨特生態。工頭是連接工人和工廠的重要一環,工頭們與工廠籤訂用工合同,同時負責管理彝族工人。

­  8月20日,不用上工的時候,阿海(黑衣)偶爾會坐在一旁看其他彝族年輕人打牌。他賭不起錢,只是單純消磨時間。

­  彝族人生性熱情,卻也好賭嗜酒。剛出門打工的年輕工人,時常聚在工廠外面喝酒,凌晨三四點才會回到宿舍休息,有時也會因一點小紛爭而大打出手。「現在情況好了很多,工廠規定了十二點半必須回宿舍。」工頭馬海木呷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那些喜歡喝酒打架的,廠裡不要,都被送走了。」

­  8月20日,阿海打工的工廠門口。該工廠實行封閉式管理,工作時必須穿工衣,進出工廠需要通過安檢門,上下班有嚴格的打卡規定。

­  阿海所在的工廠位於東莞鳳崗鎮,是一家臺資企業,以生產專業的遊戲鍵盤「雙飛燕」而聞名。阿海的工作內容是打包,每天工作11-12小時。除去工頭抽取的管理費,阿海的時薪為10元,每個月到手的工資在2500元左右。這點收入對大部分男工來說,只夠維持日常花銷,有時還需要找工頭借錢。

­  8月17日,白班結束之後,身無分文的阿海在小賣部賒帳,拿了一包17元的黃鶴樓1916香菸,外加一小袋1元的檳榔。過了一會,他又去賒了一包1元的小魚仔,「沒錢吃飯了。」

­  小賣部的女老闆專門有個本子用於記錄賒帳,她會在發工資時直接找工頭結帳。小賣部老闆表示,這些彝族打工者性格豪爽,出手也大方:「發了工資的前半個月,這些男工都在外面吃飯,到小賣部買煙買酒。等到下半個月,工資早就花完了,就沒人出來,都老老實實在廠裡食堂吃免費的飯菜。」

­  8月17日,經過4個小時的加班,沒怎麼吃晚飯的阿海,有點熬不住餓了。身上沒錢著實不便,他跑到工頭家裡借錢。雖然已臨近發工資的日子,工頭還是預支了80元給他。

­  8月17日晚,手頭一有錢,阿海就去夜宵檔點了一份燒烤,算是難得的「打牙祭」。

­  阿海說自己不酗酒,只是偶爾喝幾口。阿海坦言父親過世早,他不知道怎麼和別人打交道,「朋友不多,大多數時候是自己一個人。」 這個自稱是「一個傷感的男人」的青年,在外闖蕩難免會寂寞。所幸,他遇到了女友阿美。

­  8月16日,東莞,阿海使用的是一款模仿iPhone外觀的國產手機,鎖屏界面是他和女友的合影。

­  8月21日,一個周日的下午,阿海走在深圳回東莞鳳崗的路上。因為周六晚上不加班,他通常會在周六傍晚出發,大約晚上9點到達深圳,第二天下午返回東莞。

­  阿美也是彝族人,今年18歲,在深圳龍崗的一家工廠打工,距離阿海的工廠10公裡。阿海會在周末去找女友,為了省錢,他選擇步行3小時去深圳。

­  8月21日,深圳,阿海和阿美在一塊吃泡麵。

­  除了上班和睡覺,阿海一有空就跟女友聊天。因為不能經常見面,阿海幾乎每天都在QQ空間上更新說說,傾訴對阿美的想念。他稱阿美是「傻老婆」,阿美則叫他「傻老公」。阿海說很多人羨慕他倆,因為「我們彼此非常相愛」。

­  8月18日,東莞,在陽臺上唱歌的阿海,他面前擺著專門用來抄寫歌詞的本子。他會把對女友和親人的思念編進歌曲裡。

­  阿海有一個音樂夢,他從小就熱愛唱歌,喜歡改編剛學會的詞曲。「明年我想自己出來,去深圳,一邊打工,一邊找個吉他店學唱歌學彈吉他。」阿海說,他現在還是個窮小子,但他也想去追求自己的夢想。但他也不停反問自己,「可是我的夢想會實現嗎,我會做到嗎?」

­  勤奮的彝族女工:給自己留五六百,剩下工資全寄回家 相較本民族的男工,彝族女工其實在就業上更具優勢。在工廠管理者眼中,彝族男工喜歡偷懶,而女工卻十分勤奮努力。長期研究珠三角彝族務工的白史各教授,在一份調查報告中指出:珠三角企業存在用工歧視,而族別歧視和性別歧視非常嚴重。部分工廠公開拒絕招聘彝族男工,更有甚者把所有彝族工人都拒之門外。

­  8月19日,東莞馬海阿比(右)和一位彝族女工去上晚班,廠裡的女工數量多於男工。

­  22歲的馬海阿比來自涼山州喜德縣,和阿海在同一家工廠上班。阿比說,出來打工就是為了賺錢。她很少外出,大部分空閒時間都待在宿舍。

­  8月18日,發工資的當天,領到2900元工資的阿比請室友吃冷飲。

­  8月19日,阿比的宿舍內。阿比床底下花600元購買的耐克鞋,是她為數不多的「奢侈品」。阿比說,「為了買這雙鞋,我要辛苦工作一個禮拜。」

­  阿比在生活上省吃儉用,每個月只給自己留下五六百元,剩下的都寄回老家。

­  17歲的彝族少女尼苦伍子莫是少數的正式工,她的工資相對較高。尼苦伍子莫很羨慕那些讀大學的同學,「我這輩子就想去大學看一眼,看一眼就足夠了。」

­  8月19日下午,阿比的丈夫羅河阿萊從老家來到東莞的第二天,兩人在工廠碰面。

­  阿比很早就在父母安排下結婚,23歲的丈夫阿萊原本是個小工頭,帶著四五十個彝族工人在外打工。今年年初,幾個工人因打架惹了麻煩,工廠跟阿萊的合作就此告吹。

­  8月19日,阿萊帶著同鄉的幾位工人提著行李進廠。

­  在老家賦閒了幾個月,迫於經濟壓力他帶著6位同鄉,投奔了「大工頭」馬海木呷。

­  工頭:既是管理者,也是異鄉的親人

­  在珠三角地區,僅彝族工頭的數量已近6000人。來自涼山州喜德縣的馬海木呷,也是彝族工頭之一。35歲的馬海木呷上過中專,是當年「國家出路費」赴珠三角務工政策的享受者。後來,他開始把家鄉的彝族人帶出大山打工。今年,他已成立了一家勞務派遣公司,拿到了正規的勞務派遣營業執照,手下共有近300名彝族工人。此外,一些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工人,也會找馬海木呷幫忙介紹工作。業務鋪開後,他就把在老家的小舅子沙馬伍合帶到東莞做代班,幫忙管理工人。代班主要負責帶工人進廠、辦理工作證,並教他們一些廠裡的規矩。

­  8月16日,東莞沙馬伍合在工廠門口簡單面試兩位佤族工人,主要是看她們的身份證、年齡等基本信息,沒有太大問題都能帶進廠。

­  「彝族當地的長輩希望自己孩子有同鄉帶著,這樣在外面有個照應。在外的彝族人覺得和老鄉在一起,也不至於太孤單。」馬海木呷說。「工頭出來混靠的是信譽」,他把同鄉帶出來打工,就得負責過年時安全再把務工者帶回去。

­  8月14日,馬海木呷坐在自己新開的勞務派遣公司的辦公室會客,牆上掛著「誠信贏天下」的匾額。

­  8月15日晚,馬海木呷在車間了解工人的加班情況。

­  工頭不僅是工人的管理者,也是他們的親友,代表著彝族人在陌生都市的血脈親近感。彝族人只相信熟人,沒有熟悉的工頭帶路,父母多半不放心孩子離開涼山。沒有工人跟隨,工頭也無法從中賺取中間費用。大批能吃苦的流動工人,才能滿足珠三角工廠季節性暴漲的用工需求。三方互相依附,共生共存。

­  8月19日,馬海木呷勞務公司的另一位合夥工頭沈三留子,正在給工人發工資。彝族工人很少使用銀行卡,工資通常直接以現金的形式發放。

­  「很多彝族工人沒有讀書,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發工資的時候,籤字都需要別人代籤。」工頭馬海木呷補充道,一些工人領了工資後卻不會匯款,又得靠工頭把錢寄回到老家去。

­  珠三角彝族工頭之間也有「行規」,即某個工頭帶出來的工人,不能隨意「跳槽」到另一個工頭處。若出現流動,每跳槽一人,新工頭需賠償原工頭一萬元。只有等到過年時彝族工人回到老家後,才能重新選擇工頭,建立新的「契約」。

­  8月14日,馬海木呷在工廠組織彝族工人成立「小馬隊」籃球隊,開展籃球比賽,豐富工人業餘生活。

­  星期六晚上,廠裡不需要加班,公交車上擠滿了出去玩耍的彝族年輕人。彝族女孩喜歡結伴去鎮中心溜冰,購物,吃東西。這是她們為數不多的娛樂活動。 新一代的彝族年輕人,依然喜歡穿著統一設計的「彝瘋家族」LOGO的文化衫,衣服上印著「時光不老,彝瘋不散」。他們很有活力,但對未來卻沒有太多設想。

­  8月20日,周六晚上,一位17歲的彝族小夥子在溜冰場溜冰。

­  作為工頭,馬海木呷說:「我的家鄉山好水好,但就是太窮了,很多地方路都不通。」他打算在今年過彝族新年時,在家鄉競選村長,帶領家鄉更多的人外出務工、賺錢致富。

­  然而,在產業轉型升級、低技術勞動力需求不斷下降的背景下,早早輟學的彝族年輕工人,將如何打破「種土豆吃土豆」的命運,依舊懸而未決。

相關焦點

  • 從涼山到東莞,一場2000公裡的彝族少年成人禮
    彝族新年剛過去一周,拿著大包小包的年輕人在昭覺縣水洩不通的汽車站乘坐大巴前往西昌,然後四散到開往廣東、浙江、上海、北京等地的長途車上。   彝族打工少年   從涼山到東莞, 一場2000公裡的成人禮   打工少年們跌跌撞撞地在異鄉完成「成人禮」,沿著不盡相同的路徑,各自成熟長大。
  •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脫貧攻堅勁頭足
    (攝於2017年9月)林建江攝▲涼山州普格縣螺髻山鎮子熱村幼教點,彝族小朋友在塑膠操場上做遊戲。涼山州深入實施彝區、藏區「9+3」免費教育計劃,因貧失學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攝於2019年9月) 楊尚威攝▲涼山州普格縣佔地230多畝的普格螺髻山五道紅草莓基地,員工在分揀草莓。當地採用「公司+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扶貧」的模式,惠及兩個貧困村、508名貧困人口。
  • 彝族歌手海來阿木:我真的趕上了一個好時候|涼山瓦吉瓦圖集⑧
    從大涼山走出的海來阿木,完成了從「吃不飽飯的小年輕」到「彝族歌手」的華麗轉身。他成為了有許多涼山青年追隨的勵志偶像。在脫貧攻堅政策下,在控輟保學推動下,今天的涼山,年輕人早已不再為吃不飽穿不暖發愁,他們接受教育,努力創造條件走出涼山,逐夢城市。
  • 涼山彝族習慣法的歷史 現狀和未來
    >涼山彝族習慣法傳承至今,體系完備,在涼山彝族社會中具有很高的權威性。(二)涼山彝族習慣法的性質認定要界定涼山彝族習慣法的性質,首先需要界定涼山彝族傳統社會的性質。涼山自1956年民主改革前至今一直被描述為「奴隸社會」,對它的各種研究大都建立在對「奴隸社會的活化石」進行解剖的理論前提之下。事實上,涼山社會的等級構成、社會分層和生產關係是異常複雜的,同典型的奴隸社會區別很大。
  • 涼山彝族教授:貧窮因自然環境惡劣 非村民懶惰
    彝族學者侯遠高教授10年前暫別大學講臺,回到涼山嘗試用教育和專業社會組織的幫扶,修補那些官方暫無力顧及到的社會裂痕;21歲彝族青年吉子吉色則希望通過讀書,像30餘年前侯遠高那樣走出去。  北京青年報記者走進大涼山,試圖通過侯遠高和吉子吉色各自為「進涼山」和「出涼山」所作的努力,展現一個不一定全面、但儘量真實的大涼山。
  • 當下涼山彝族地區應改變的幾個問題
    奔喪禮金 攝影 蔣志聰在涼山彝族地區喪事活動中,趕禮一般都說成趕酒錢。周所周知,涼山彝族地區新中國成立以前買賣婚姻、包辦婚姻盛行,而買賣婚姻、包辦婚姻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當下,包辦婚姻基本絕跡,但買賣婚姻依然存在。彩禮動輒二三十萬元,甚至更高,這不是買賣婚姻是什麼?回答是不言而喻的。更為嚴重的現象是,現在,涼山彝區農村青年男女相親通常情況下都要經媒人介紹。
  • 涼山彝族為什麼不歧視愛滋病人?
    [摘要]儘管涼山彝族對愛滋病人的非歧視態度和整體關懷讓在世界其他大多數地方都飽受歧視的愛滋病人和專家都感受到希望。但這種基於當地文化法則的關切行為,恐怕也僅僅是地方性的。涼山彝區的愛滋病傳播源於前往城市打工的彝族人在吸毒時共用針具的行為,但在彝族鄉村社會中,愛滋病在當地仍被置於普通疾病範疇,愛滋病感染者和愛滋病人與健康村民共同生活在同一社會空間之中,彝族「家支」(血緣群體)的成員以及社區成員,還會共同為病患提供照顧與關懷。他們並沒有將愛滋病看作一個帶有道德批判意味或汙穢意義的傳染病,而是將其與其他該地區常見的疾病一視同仁。
  • 四川:涼山彝族進入全面小康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 | 《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高睿  四川省境內的涼山彝族自治州貧困面廣、量大、程度深,各種貧困問題交織疊加,使涼山成為脫貧攻堅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堅中之堅。
  • 首屆彝族女子班教師:我看見 一個個女孩走進課堂走出大涼山|涼山...
    1991年,為了解決基礎教育薄弱、重男輕女的問題,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東山鄉,開辦了大涼山首個「女子班」,金洪英成為第一屆女子班老師。一組《國家相冊》的老照片,勾勒出女子班舊時模樣。時光荏苒,黑板從掛牆上木板,升級迭代為電子觸控螢幕,曾經的女子班學生,接過了老師的教鞭,傳承改變學生命運的鑰匙。
  • 阿魯阿卓傳播彝族文化 為新專輯赴四川涼山採風
    阿魯阿卓傳播彝族文化 為新專輯赴四川涼山採風   中新網11月29日電 近日,為籌備新專輯的青年歌手阿魯阿卓,特地趕在彝族人最盛大的節日「彝族年」之際,奔赴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進行實地採風。
  • 第一書記與23個彝族青年的大涼山之約
    封面新聞「雙決」報導組涼山報導「李書記,我被允許上鐵塔,可以架線了。」「李書記,我談戀愛了,現在花費比以前大一些。」「李書記,我現在一個月可以賺到7000元」……每隔半個月或一個月,李志敏都會接到這樣到電話匯報。打來電話的,是涼山州昭覺縣支爾莫鄉康復村外出打工的23個青年。
  • 涼山彝族古候.曲溼指路經頌唱《涼山彝族的指路經》
    彝族和漢族一樣,都有崇拜祖先的習俗,但彝族比漢族對這件事看得更重,其處理方式也更為精細而周到。在涼山彝族那裡,祖先的魂靈是要回歸祖界的。這個祖界的地理位置,是古侯、曲涅兩個家支體系遷徙至涼山各地的一個共同的出發地,彝家稱其為莫木古爾,即雲南昭通。
  • 我是來自四川涼山的彝族人,有關我眼中的涼山民族和社會現狀,問我吧!
    我是來自四川涼山的彝族人
  • 民族文化|涼山圖鑑系列之 彝族服飾
    涼山圖鑑彝族服飾涼山,一片神奇的土地,一幅壯麗的山水畫卷,一個絢麗的文化瑰寶,一席舌尖上的饕餮盛宴,讓每一個親臨涼山的人都歡享盛宴。涼山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豐富的彝族文化在這裡呈現出鮮明的特點,獨特的風俗人情在這裡保存下來。彝族,是一個把自己的文化穿戴在身上的民族,多姿多彩的彝族服飾展示著彝族古老的民族文化,訴說著彝族悠悠的歷史歲月。彝族先民為世人留下的彝族服飾文化藝術,保持了濃鬱的民族文化傳統和特色,體現了彝族人民獨特的審美心理與文化習俗,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寶貴財富。
  • 涼山多對彝族新人婚紗照走紅網絡,論保護彝族服飾文化的重要性(多圖)
    (三)彝族音樂彝族音樂豐富多彩,歌曲、舞蹈、器樂優美動人,具有鮮明的民族藝術風格。 歌曲有俄、雅、左、格等名目。俄,即唱的意思,有多種曲調,如「牛牛俄」,「阿莫尼惹俄」等。 雅,這是一種獨唱山歌,常在高山放牧,野外耕種或遊玩演唱。演唱者一般為男女青年,多是即景生情,表達渴望自由、愛情,追求幸福的情感,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 左,彝族稱阿絲木莫左,是一種婚禮歌。
  •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彝海村脫貧攻堅見聞
    原標題:結盟泉水清又純——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彝海村脫貧攻堅見聞從四川省西昌市出發,驅車近兩個小時,記者才來到位於大涼山深處的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彝海村。環顧結盟農莊,一個個由圓木圍成的雅間風格獨特,讓人感受到濃鬱的彝族風情。「過去我們家一年下來攢不下幾個錢,住的是土牆茅草屋。要不是政府和部隊援建了這個結盟新寨,我們一輩子可能都住不上這麼好的房子!」吉克莫薩的臉上寫滿了幸福。
  • 2019涼山彝族傳統火把節到來 熱情「火把季」等你來狂歡
    王雪利 楊積勇 封面新聞記者 徐湘東 肖洋進入7月,一年一度的涼山彝族傳統火把節即將拉開帷幕。7月18日,封面新聞記者從涼山州政府新聞辦獲悉,2019涼山彝族傳統火把節即將拉開帷幕,全州多個縣市都將舉行慶祝活動,時間從7月19日至7月28日,其中部分鄉村旅遊活動還將延續至9月。
  • 四川U9涼山彝族女子足球隊出徵
    四川U9涼山彝族女子足球隊出徵 2020-10-20 1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四川:涼山彝族繡娘「走出去」求學求技,飛針走線奔小康!
    彝族婦女幾乎人人從小學習彝繡,家家都有繡娘。四川婦聯組織高度重視彝繡技能培訓和彝繡產業發展,將之作為幫助彝區婦女實現居家靈活就業,並進而促進貧困婦女增收脫貧的重要抓手。四川省婦聯副主席李敏表示,涼山婦女姐妹不辭辛勞前來取經,求學、求技、求發展的信心和決心令人感動,彝繡作為彝區婦女居家靈活就業的重要載體,是繡娘實現創收、增收的有益補充。下一步四川省婦聯黨組還將持續地推動手工編織大師帶著創意、責任、訂單進涼山,組織開展彝繡相關培訓,積極幫助婦女居家靈活就業,全力助推彝區貧困婦女群眾增收,為實現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目標貢獻巾幗力量。
  • 省、市、縣工會一行赴東莞慰問攀籍彝族農民工
    導 讀 1 省、市、縣工會一行赴東莞慰問攀籍彝族農民工 2 涼山州總工會召開全州工會網上工作平臺培訓會 3 內江市總工會赴廣東省慰問內江籍農民工 省、市、縣工會一行赴東莞慰問攀籍彝族農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