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蔣介石讓國民黨軍向八路軍學習,但很快就後悔了

2020-12-24 歷史客棧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全國各界人士都投入到了抗戰中去,大家都對抗戰的將士們給予了最大的支持。

但是,隨著戰事的進行,國民黨軍又漸漸顯露出了腐敗的本質,老百姓也開始對一些國民黨軍漸漸疏遠,馮玉祥將軍就曾經痛心疾首地說:「北伐戰爭時,部隊在前線打仗,老百姓積極在後方送茶送飯;現在部隊在前線打仗,一連幾天吃不上飯,也沒有老百姓管,這到底是為什麼?」

而與之相反,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卻始終都能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和支持,形成了非常好的軍民團結抗日的局面,讓蔣介石不得不開始反思,並向八路軍學習、取經。

1938年2月,蔣介石將軍事委員會中的民眾組訓部和政訓部改組為政治部,陳誠為部長,周公為副部長。

這是一個向國民黨傳授我黨的先進經驗,從而影響改造國民黨的大好時機,因此,周公回到延安後,向主席建議,儘快將我黨我軍的政治工作經驗總結一下,集結成書,不但我軍可以用,更可以在國民黨軍隊中普及,潛移默化地改造國民黨。

主席聽後,也大為贊同,批示道:「此建議甚好,同意立即找人著手進行。」

那麼派誰寫好呢?主席第一個就想到了羅瑞卿。

羅瑞卿是我軍一位非常優秀的政工幹部,歷任紅4軍政委、紅1軍團保衛局局長、紅軍大學教育長、副校長等職,1938年時,正擔任抗日軍政大學副校長,而且因校長林總在前線打仗,實際上羅瑞卿就是抗大的具體負責人,因此,由羅瑞卿來寫,是最有說服力的。

不過,羅瑞卿當時的工作非常繁忙,抽不出時間來寫,而且羅瑞卿是個低調謙虛的人,他覺得自己的學識尚不足以出書,所以再三推辭。

主席聽說後,有點生氣,就說:「沒空?那就到我隔壁寫吧,我跟你一起寫。」

羅瑞卿看主席都這麼說了,再推辭就不好了,於是就接下了這個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

那段時間,羅瑞卿就住在主席的隔壁,認真總結了自己十幾年來的工作經驗和教訓。

主席在隔壁工作,有時間就過來看看羅瑞卿的寫作情況,兩個人一起討論,相互補充,終於寫出了在我軍歷史上舉足輕重的重要著作:《抗日軍隊中的政治工作》。

主席看後非常滿意,欣然題寫書名,並刊印發行。

很快,這本著作就成為我軍政治工作的綱領,並在國民黨部隊中廣泛流傳,影響非常大。

周公為了幫助國民黨的部隊改造,還請延安派出幹部,幫國民黨部隊組建政治部,讓國民黨部隊的風貌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蔣介石不但不感恩,反而擔心國民黨軍被帶「跑偏」了,沒過多久就撤銷了政治部。

不光是周公感覺太惋惜,連陳誠也連連嘆息,認為錯過了改造國民黨軍的好機會。

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來,蔣介石是多麼的狹隘,國民黨軍在他手裡,是註定贏不了的。

相關焦點

  • 敵後抗戰,蔣介石對八路軍羨慕嫉妒恨,卻沒有辦法!
    日軍大舉深入中國內地後,總數不過5萬人的八路軍、新四軍以敵後為發展方向,國民黨也向敵後派出過50萬軍隊。最後結果是,八年後共產黨的軍隊發展到百萬之眾且建立了1億人口的根據地,國民黨在敵後的軍隊或滅或降或逃而所剩無幾。
  • 八年抗戰時期,國軍與八路軍,各自擊斃多少日軍高級將領
    在八年抗戰時期,中華大地上分為兩個陣營,一個是蔣介石領導的國軍,還有一個是毛爺爺領導的八路軍,也就是紅軍。雖說雙方是友軍關係,但是,只是表面上的合作關係,屬於面和心不和。包括在抗戰時期,雙方都是各自為戰,而且蔣介石還時不時地還會找八路軍的麻煩。
  • 抗戰時八路軍軍銜,一位上將九位中將,有兩位中將讓人很意外
    抗戰初期,紅軍改稱第八路軍(1937年8月22日),很快又改稱第十八集團軍(1937年9月11日) 。路軍和集團軍都是比軍高一級的編制,通常統率2,3個軍。按照民國軍銜制度,特級上將僅蔣介石一人,一級上將和二級上將授予也很嚴格,不僅需要達到一定軍隊職務,還需要資歷達到一定年限。
  • 軍網刊文盤點:抗戰時期八路軍、新四軍的那些知名老槍
    【編者按】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納入國民革命軍序列。為紀念八路軍、新四軍成立80周年,中國軍網微信特推出專家系列稿件,從不同視角介紹歷史上的八路軍和新四軍。
  •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時,當時60萬國民黨軍隊還剩下多少戰鬥力?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盤踞在大西南多年的數百萬國軍,為與八路軍和新四軍搶奪抗戰勝利果實,於是在美軍的幫助下,急急忙忙的往沿海各大中城市搶運軍隊。重慶談判破裂後,國民黨軍隊在蔣介石的授意下,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僅僅三年多的時間,數百萬美式裝備武裝下的國民黨軍隊敗往臺灣。
  • 八路軍七年來在華北抗戰的概況*(一九四四年八月三日)
    抗戰初期,他們曾將華北棄如敝履,但到了八路軍艱苦作戰、解放淪陷國土、打開一個抗日局面之後, 他們又忌恨叢生,紛紛遣軍北上,要再從抗日人民的手裡去「收復 失地」。這些被派到華北的國民黨軍隊,其目的不是為了抗戰,而是為了「反共」。因此這一時期他們在抗日方面,幾乎什麼都沒做,做出來的都是反對共產黨、八路軍,危害抗戰的罪行。
  • 抗戰中國民黨三大戰神最後的結局
    在這期間有出現了大量會領兵打仗高級將領,他們在抗戰中取得了巨大勝利,但是每個人最後結局有喜有悲,今天著重講三位國民黨抗戰名將軍結局,薛嶽,王耀武,張靈普。1949年薛嶽隨蔣介石逃往臺灣,1956年晉升四星級上將,其後便被擱置閒職部門,李登輝時期引文反對修改憲法,被取消部分待遇,以至於晚年被房東索取高額房租,甚是悲涼。1988年病逝臺灣,享年103歲。毛主席和周總理對他評價甚高,非常敬重這位民族英雄。
  • 衛立煌:拒絕和蔣介石去臺灣,葬送國軍50多萬精銳,58歲回到大陸
    與此同時,由於衛立煌有軍事指揮才能,戰功卓著,他還與陳誠、顧祝同、劉峙、蔣鼎文等同時代人物合稱為蔣介石的「五虎將軍」。一九三七年七月,全面抗戰爆發後,衛立煌任國民黨第二戰區副司令兼前敵總指揮、河南省第一戰區司令等職。衛立煌在這個時期是一個堅定的抗戰派,在國民黨的許多將領中,他曾多次明確表示,任何抗日的部隊,他都將一視同仁。
  • 段瑞聰:蔣介石與抗戰時期總動員體制之構建
    導言 近年來,關於抗戰時期中國動員體制之研究成果逐漸增多。方德萬(Hads J.van de Ven)指出:「戰爭動員為我們審視國民黨處理中日戰爭的方式提供了一個視角,這個視角闡明了國民黨所面對的各種困難,反映了國民黨政權具有的能動性和認知力。」
  • 抗戰時期的八路軍軍工部(上)
    由於兵員迅速增擴,物資補充不足,武器十分缺乏,嚴重製約著抗戰形勢的順利發展。為此,八路軍一二九師挺進太行山後,到1938 年初,在晉東南地區建立起5 個師屬流動和半流動修械所(其中最早的有黎城縣陽和腳村槍枝修械所和東井村槍枝修械所)。同時,八路軍總部在襄垣,決死縱隊在沁源也各自建起1 個修械所,開始了最早的軍工生產。
  • 左玉河:如何正確認識抗戰時期國民黨的民族主義
    近代中國研究網: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宣布抗日;1938年4月,國民黨公布《抗戰建國綱領》;1939年2月,蔣介石發表《國民精神總動員》演講,公布國民公約請您先簡要介紹一下抗戰時期國民黨的民族主義的內涵? 左玉河:抗戰全面爆發後,中華民族面臨著生死存亡的空前危機,蔣介石及國民黨意識到「國家民族之最後關頭」已經到來,故順應時代潮流與包括中共在內之各黨派團結抗戰,確立「三民主義暨總理遺教為一般抗戰行動及建國之最高準繩」,並對三民主義作了適合抗戰需要的新闡釋。
  • 如何看待八路軍和國軍的抗戰?為什麼老百姓更願意和八路軍親近?
    在國共兩黨一同抗戰時期,有很多後人認為國民黨作出的犧牲和貢獻遠遠超過了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關於這一問題,其實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在開戰前,國民黨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都比從農村走出來的八路軍要強。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的確做出了很大的犧牲,但是這不代表八路軍就毫無作為。八路軍在抗戰初期作戰條件非常艱苦,一直被拿來和國民黨比較誰的軍隊在戰場上的殺敵數量和犧牲數量,這對八路軍來說是不公平的,畢竟戰場環境是不一樣的。
  • 八路軍總部為什麼沒有公開宣布百團大戰結束的時間?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對日偽軍發起的一次規模最大的進攻戰役。這次戰役從1940年8月20日開始,歷時三個多月,由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指揮,在華北地區2500多公裡的戰線上,向日本侵略軍發起的大規模出擊,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 抗戰期間,八路軍、新四軍、國軍犧牲的最高將領分別是誰?
    14年抗戰,中國人民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無數英烈前赴後繼,熱血保家衛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抗戰中,八路軍、新四軍、國軍犧牲的最高將領,以及被擊斃的日軍最高將領。八路軍——左權左權是黃埔軍校一期生,參加過長徵,指揮了強渡大渡河、攻打臘子口等戰鬥。到達陝北後,左權又參加了直羅鎮戰役和紅軍東徵。抗日戰爭期間,他任八路軍前方指揮部參謀長,擊潰了石友三,保住了太行抗日根據地。之後左權又協助彭德懷的百團大戰,取得了黃崖洞保衛戰勝利。
  • 抗戰時期,八路軍六個主力旅,為何只有一二九師386旅名氣最大?
    1937年8月,經我黨和國民黨政府的多次談判,國民黨政府鑑於北平、天津、上海等地被日軍侵佔的實際,答應了在陝北和在南方三省堅持遊擊鬥爭的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當然,為了限制我黨武裝的發展,當時主力部隊,只給了三個師的編制。第個師轄兩個旅,第個旅,轄兩個團。
  • 朱德:抗戰佇馬太行山
    抗戰時期朱德在王家峪首戰平型關1937年7月7日,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爆發,不久後,「八·一三」事變爆發,上海淪於敵手。當時,華北戰場上有七八十萬國民黨軍隊,在日軍進攻面前,除少部分部隊進行了抵抗外,大多一觸即潰,或聞風而逃,併到處散布恐日情緒,危害人民,造成抗戰危局;八路軍則在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下,向北挺進,迎戰日寇,力挽抗戰危局。廣大人民群眾更加迫切期待八路軍儘快對日作戰,取得勝利。但是,八路軍能不能戰勝日本侵略軍?
  • 他是最大的紅色間諜,解放戰爭率軍起義,建國後幾十年未公開身份
    回國後,郭汝瑰進入了陸軍大學學習,西安事變後被推薦到陳誠部下14師任參謀長。淞滬會戰中,郭汝瑰率領42旅和日軍進行殊死搏殺,他英勇的行為開始受到陳誠的關注,將他提拔為18軍參謀長。 郭汝瑰升任高官後沒有和國民黨官僚一樣開始腐敗的生活,還保持著清廉的作風,這種生活作風甚至還引起何應欽的懷疑,認為他是共產黨,偷偷向蔣介石報告。
  • 蔣介石反貪:抗戰以後大都陷於空言
    [摘要]抗戰時期,嚴刑峻法;抗戰以後,大都陷於空言。抗戰期間嚴刑反貪,處死多人1942年,抗戰處於艱難時期,蔣介石為整頓吏治,曾以嚴刑峻法和軍法審判兩手,從重、從嚴懲辦貪官汙吏。(《雜錄》,《蔣介石日記》1946年年末附錄)從《約言》第3條可以看出,貪汙1萬元以上者即槍斃,蔣介石準備實行比抗戰時期更加嚴厲的懲處貪汙辦法,並且設立密告箱,準許百姓檢舉、告發。
  • 抗戰時期八路軍的五大山頭
    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蕭克,政治部主任關向應。下轄358旅,旅長張宗遜,為原2軍團部隊;359旅,旅長陳伯鈞、副旅長王震,為原6軍團部隊。由於賀龍過於看重統一戰線,該師不注重建立根據地,一直發展緩慢,是幾支部隊中最弱的,該師建立的晉綏軍區與其他幾大根據地相比要小的多。擔任120師副師長是蕭克一生最輝煌的時候,後來就不再得志了。
  • 抗戰勝利後八路軍、新四軍部隊進入東北始末
    在東北堅持遊擊戰爭的東北抗聯官兵,立即號召群眾,組織人民武裝,向日軍補給線出擊,追殲日軍潰散部隊。東北抗聯教導旅主力則整裝待發,隨時準備同蘇聯遠東軍一起返回東北,完成解放東北的作戰任務。在蘇聯遠東軍的迅猛攻擊下,日本關東軍土崩瓦解。至8月22日,東北各大城市全部被遠東軍佔領。9月5日至10日,東北抗聯教導旅330人在周保中、李兆麟率領下,分批從蘇聯返回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