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本網專訪了國內多名專家學者,就抗戰史研究的相關問題進行解讀。本期訪談嘉賓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左玉河先生。
近代中國研究網: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宣布抗日;1938年4月,國民黨公布《抗戰建國綱領》;1939年2月,蔣介石發表《國民精神總動員》演講,公布國民公約,以及在他的其他談活中,都強調要「遵守三民主義」、「以三民主義為準則」,其中主要是民族主義。請您先簡要介紹一下抗戰時期國民黨的民族主義的內涵?
左玉河:抗戰全面爆發後,中華民族面臨著生死存亡的空前危機,蔣介石及國民黨意識到「國家民族之最後關頭」已經到來,故順應時代潮流與包括中共在內之各黨派團結抗戰,確立「三民主義暨總理遺教為一般抗戰行動及建國之最高準繩」,並對三民主義作了適合抗戰需要的新闡釋。抗戰時期國民黨的民族主義(亦稱戰時民族主義),恢復和繼承了中國國民黨「一大」宣言之革命內容:「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各族一律平等。」其對戰時民族主義的新闡釋,主要集中體現在《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及隨後召開的國民黨五屆四中全會到六全大會通過的宣言、政治決議及蔣介石等人發表之講演文稿中。
國民黨對戰時民族主義的新闡釋,主要是恢復了國民黨「一大」宣言之革命精神,集中於對外求民族獨立自由、對內求民族平等團結兩個方面。其經典表述是:「以言乎民族主義,則抵抗外力侵略,以求得民族之獨立自由與平等,固為今日抗戰唯一之目的,而國內各民族攜手共肩抗敵的事業,更足以增進整個民族之團結,為博大的中華民國奠其堅實之基礎。」外求中國民族之獨立自由,內求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是國民黨戰時民族主義的基本內涵。其中包含的進步性甚為明顯,故得到了戰時社會各界之普遍贊同。
近代中國研究網:通過左老師的介紹,我們知道抗戰時期國民黨對民族主義新闡釋表現為外求獨立內求平等,那麼這一時期國民黨的民族主義又具有什麼特點?
左玉河:抗戰時期國民黨的民族主義具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強調繼承中國固有的傳統道德,弘揚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帶有明顯的守舊傾向;二是強調中國為世界和平及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開放的國際視野和世界眼光,體現了戰時國民黨「回歸傳統」與「融入世界」的兩種基本趨向。
近代中國研究網:那請您先談一談第一個特點,即強調繼承中國固有的傳統道德,弘揚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帶有明顯的守舊傾向?
左玉河:就第一個特點而言,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在闡釋三民主義及相關政策後,專門闡述「道德之修養」對抗戰建國的重要作用。《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宣言》這樣說道:「晚近以來,持急功近利之見者,往往以道德修養視為迂談,殊不知抗戰期間所最要者,莫過於提高國民之精神。而精神之最純潔者,莫過於犧牲,犧牲小己以為大群,一切國家思想民族思想皆發源於此,而犧牲之精神,又發源於仁愛,惟其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消極方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積極方面,己欲立而立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此道德之信條,所謂亙萬世而不易者也。」這裡所說的「道德之修養」,實為國民黨一貫倡導恢復之中國固有道德,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之八德與「禮義廉恥」之四維。國民黨確定的戰時文化建設綱領明確規定:「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國民道德之項目,禮義廉恥為國民生活之規律。」國民黨將「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作為戰時「救國之道德」加以強調,是力圖恢復中國固有道德以弘揚民族精神。蔣介石在《國民精神總動員綱領》的演講中說,「今日中國之需要,為振衰起敝,攘寇患以救國家,故今日所需於吾國民全體力求實踐之同一道德,厥為救國之道德。而此救國之道德,實為吾先民所固有,亦即總理所倡導之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之八德。國民對此八德,認識或有深淺,但中國民族之昔日綿延光大,實賴有此道德,今日之衰弱式微,實由喪此道德,故非要求吾國民一致確立此救國道德不可。」我們知道,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之八德為中國傳統儒學之基本道德規範,國民黨以之作為戰時倫理建設之核心內容,顯然是「回歸傳統」之表徵,帶有明顯的守舊傾向。
而國民黨在利用儒家倫理弘揚民族精神並進行戰時倫理建設過程中,對「八德」內涵作了適應時代需要之新闡釋,將其尊為「救國之道德」、「民族精神的武器」而加以倡導。也正因國民黨將中國固有道德作為戰時倫理建設之核心內容加以倡導,故其制定之戰時文化建設方針亦強調弘揚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需要指出的是,國民黨恢復中國固有道德之守舊傾向,在其制定的戰時文化建設諸多政策中均有明顯體現。舉例來說,國民黨五屆十一中全會通過的《文化運動綱領案》明確申明要發揚中華民族固有德性,建立一種新的中華民族文化,「這種文化一方面要保存中華民族固有文化的優點,一方面要吸收西洋文化的精髓。」但從國民黨規定之「民族文化建設」目標、內容及其實施要點等方面看,其著眼點集中於發揚中華民族固有德性、恢復民族道德方面,它在「吸收西洋文化的精髓」方面僅籠統表示:「研究各國文化,介紹各國重大精深之哲學、科學及文學藝術,擇其適合我國家民族與時代需要者,吸收而消化之,以充實我民族文化之內容,而增進其對於全世界貢獻之力量。」並且嚴格限定研究西洋文化旨在「充實我民族文化之內容」,明顯體現了其民族文化建設之守舊傾向。
近代中國研究網:它的第二個特點,即強調中國與世界的聯繫,將中國抗戰視為世界和平及反法西斯戰爭的組成部分,具有開放的國際視野和廣闊的世界眼光,又該如何理解?
左玉河:就第二個特點而言,國民黨依據對民族主義新闡釋而確定的戰時對外政策,在強調抗戰以爭取民族獨立之同時,特別注意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將中華民族之命運與世界局勢的發展緊密相聯,將中國抗戰與維護世界和平之大局緊密相聯,將中國視為維護世界和平及反法西斯戰爭之重要力量和組成部分,展示了開放的國際視野和廣闊的世界眼光。此外,國民黨在抗戰時期召開的歷次中央全會在討論中國抗戰問題時,均將中國抗戰與世界和平及其局勢變化聯繫起來考察,強調中國抗戰之國際影響及保障世界和平之重要意義。
正因為國民黨戰時民族主義具有開放的國際視野,故它超越了狹隘的民族主義,既非盲目的排外主義,亦非反動的種族主義,而是一種理性的民族主義。國民黨反覆強調,中國抗戰矛頭對準日本帝國主義,而非日本民眾,勸告日本帝國主義停止侵華戰爭,以免害人者自害:「即為日本計,若遂其侵略之欲,作為窮兵黷武,永無底止,勢必重困其民,以害人者自害。」國民黨多次嚴正申明:「中國此次抗戰,實為東亞百年之大計,非惟對日本國民無所仇恨,且期待其促成日本軍閥最後之覺悟。」國民黨視中國的抵禦日本侵略為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舉動,視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之重要組成部分,而非中日兩個民族之單獨對抗。這種情況清晰地表明,國民黨戰時民族主義既立足於本民族之發展,又具有關注世界的情懷,從而實現了對近代中國民族主義之超越。
近代中國研究網:通過您上述的介紹,我們了解了抗戰時期國民黨民族主義的內涵、特點,那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地來認識與評價它?
左玉河:國民黨的戰時民族主義,既有抵抗外侮、挽救民族危亡的一面,又有維護其一黨專制的一面;既有恢復中國固有道德之守舊性,又有開放的國際視野和廣闊的世界眼光。其進步性與保守性共存,守舊性與開放性並存,體現了戰時國民黨「回歸傳統」與「融入世界」之兩種基本趨向。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注意到,一方面國民黨戰時民族主義注重全民族之共同利益,強調在中華民族危亡之時動員民眾團結抗戰,對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喚醒民眾的民族意識、增強民眾的民族自信心、促成「中華民族」旗幟下之全民族抗戰,起了正面的積極作用,這是應予充分肯定的。但另一方面,國民黨過分強調民族國家主權之絕對性,漠視民眾個人的民主自由權利;過分強調民族主義而迴避或乃至忽視民權主義,並以抬高民族性來壓制民主性,抵消民眾的自由訴求,其所具有之守舊性亦甚為明顯,表達了戰時國民黨「回歸傳統」之基本趨向。而也正是戰時民族主義之守舊與開放的雙重特性,影響了戰時國民黨一系列方針政策之制定,也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戰後國民黨之政治走向與政治命運。
近代中國研究網:感謝左老師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們的採訪,帶我們回顧了抗戰時期國民黨民族主義的內涵、特點,加深了我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