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密雲水庫建成60周年之際我們來到了密雲水庫,參觀密雲水庫展覽館,懷念當年為建設密雲水庫而作出重大貢獻的密雲人民。密雲水庫是京津唐地區的第一大水庫,華北地區的第二大水庫,也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湖。首都北京在南水北調工程竣工前她是北京地區最大的,也是唯一的飲用水源供應地,有著京城「大水盆」的美譽。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保障首都人民的飲用水和農田灌溉,1958年決定開建密雲水庫,歷時二年與1960年9月建成,至今已有60年了。
密雲水庫展覽館以詳實的資料,豐富的實物、圖片,系統地展現了60年來密雲人民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奉獻精神。位於北京密雲區城北13公裡處的密雲水庫,地處燕山山脈的群山丘陵之中。水庫坐落在潮、白河中遊偏下,系攔蓄白河、潮河之水而成,有著「燕山明珠」之美稱。
密雲水庫的主要建築有攔水蓄水的有主壩二座、副壩五座、二條輸水隧洞、三個大型溢洪洞、二座發電站、一座大型調節池和一條密雲至北京城區的引水渠。
1958年密雲水庫建庫之初,為保證密雲水庫的施工修建,密雲人民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庫區內20.7萬畝良田被淹沒,分兩批搬遷了庫區內65個村莊,在不到9個月的時間內,搬遷並安置了1萬餘戶,5萬6千餘人,他們為水庫的建設做出了奉獻,為水庫按時開工建設提供了保障。
1958年7月,來自密雲、懷柔、平谷、延慶、順義、通州、大興、房山及天津薊縣,河北省的武清、安次、香河、寶取、遵化、固安等地28個縣區共20.6萬民工參加施工。其中密雲參建人數就達5200餘人。1958年9月1日,在潮河工地九松山舉行開工典禮,正式動工。經過工程技術人員、民工和一萬餘名解放軍指戰員的艱苦奮戰,1959年9月順利攔洪,1960年9月水庫竣工。
走進密雲水庫展覽館,回顧當年建設者們手推肩扛在兩年時間建成大型水庫的艱辛歷程,讓人夢回當時熱火朝天的建設歲月,令人無限感慨,中國人的勤勞、智慧、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和感天動地的奮鬥毅力、不屈不饒的戰鬥意志,也將為當今中華的復興,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帶來動力。
1974年。密雲水庫蓄水水位達到了153米,是自水庫建成後水位最高的一年。為保證庫區的安全和避免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密雲政府決定再次將庫區臨近的13個村莊,近4000人進行了搬遷。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導致白河主壩水下砂礫石壩坡保護層滑脫,滑脫面積達6萬平方米,塌滑方近15萬立方米。震後當時的水電部與北京市立即組成密雲水庫抗震防汛指揮部,對水庫原有各項工程按防震、防洪與防災的要求徹底加固。全部清除了主壩原先的砂石保護層,更換碴石材料,並將斜牆加厚。其他主、副壩也做了加固處理,同時增建1座溢洪道、3條洩水隧洞和1座1萬千瓦的電站。
參加加固施工的有北京市水利工程總隊、鐵道兵、北京衛戍區及水利電力部工程局的一萬多名工人、幹部、解放軍指戰員,還有密雲、順義、通縣等地的民工一萬餘人參,工程於1977年11月21日全面完成。
為了確保水庫水源水質的零汙染,密雲還提出了護水、護河、護山、護林、護地、護環境的「六護」舉措,水庫周邊各鄉鎮成立了各種護林員、保潔員、護綠隊等環保隊伍,確保水庫不受汙染。 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保水的任務也就更重,密雲版圖的2/3都成了水源保護區。1985年,北京市公布《兩庫一渠保護條例》,規定密雲水庫流域禁止上水利工程以外的任何項目。在很短的時間內,50多家企業被關閉,80多個在建項目被停辦。密雲人民為確保水資源的安全作出重大貢獻。
密雲水庫建成前,潮白河十年九災,下遊約600萬畝農田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屢屢受到威脅。1949年至1959年,發生較大洪水就有8次,淹地達1100多萬畝。水庫建庫後,1960年至1990年,發生較大洪水11次,下遊再也沒有發生過水災,相反下遊的100萬畝滯洪地、河灘地變成了良田。在農田灌溉方面,密雲水庫使京津冀15個區縣的360多萬畝農田受益。通過防洪、灌溉所取得的直接經濟效益累計達數十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