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日是密雲水庫建成60年紀念日,密雲區融媒體中心在宜居密雲微信公眾號上開設「尋找最美保水人」欄目。第二期為您帶來《密雲水庫移民尉國光:舉家搬遷離故土 水庫移民情意長》
現年69歲的尉國光是土生土長的密雲水庫人,曾經為修建水庫,他舉家搬遷;為保護水源,他帶頭關閉庫區企業另謀出路;而後帶領全村發展綠色產業走上致富路。今天我們一起聽水庫移民尉國光為我們講述他與水庫的故事。
移民之前尉國光的老家在高嶺鎮石匣西街,一大家子四世同堂,還經營著一個叫「寶和石印局」的印刷鋪。 聽聞國家治理潮白河水患需要自家搬遷,尉國光的爺爺、父親一時犯了難,對奮鬥了幾十年的家業萬般不舍。1958年汛期攔洪前,是石匣搬遷的最後期限。
密雲水庫移民尉國光
修密雲水庫一方面是治理潮白河,一方面是為北京吃水,這都是大趨勢。咱們得舍小家顧大家,要服從國家利益,不能不搬。搬遷時,一家一戶給一個大車,我們家給分了兩戶,給倆大車,走時候就拉了板櫃、一櫃櫥、拉點鍋碗瓢盆就沒地方了。
就這樣尉國光隨父輩一起和第一次搬遷的5萬人一樣,用兩輛馬車拉上簡單的家當,舍下殷實的家業搬離故土,到了高嶺公社瑤亭大隊。艱難的創業之路就這樣開始了。
1972年,尉國光去了高嶺磚廠上班,從摔磚坯到燒窯,他啥活兒都幹過。經過幾年努力,尉國光當上了磚廠廠長。沒想到的是,為了保護水庫這盆淨水,上世紀90年代初,磚廠也將被取締,尉國光又挨個給幾百名工人做思想工作。
密雲水庫移民尉國光
磚廠緊靠著水庫,也算個企業工業,所以為了保水,磚廠也就關停了。磚廠關了,這點人就得回家,兩三百人,從農村來的就得回農村去,也不是都願意,不過沒辦法的事,該關就得關,服從國家利益,小局就得照顧大局。
1995年,尉國光當選為瑤亭村黨支部書記,他積極響應國家為保淨水「退耕還林」的號召,依靠國家提供的機械,將荒山承包到戶,帶領村民在水庫上遊的潮河邊兒、房前屋後、山坡上熱火朝天栽上了樹;後來依靠扶持政策帶著大家栽種慄子、仁用杏等果樹,既保水又致富。
密雲水庫移民尉國光
對老百姓也是一份收入,咱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7000多畝荒山過去光禿禿,現在全栽上果樹。咱們在一級圈之內,對水庫保水也算是做了貢獻了。
密雲因密雲水庫聞名,可也曾因為密雲水庫而一度舉步維艱。為了修建水庫,庫區20多萬畝良田被淹沒,三次移民、幾十個村莊的數萬人口搬離故土;為了保水,庫區及周邊退出牲畜養殖、退出網箱養魚,很多工礦企業、旅遊項目都被嚴格禁止,移民們轉產轉業,放棄個人利益、犧牲小我、顧全大局,只為換得密雲水庫這一庫淨水。近年來,密雲不斷深化實施首都水源區發展戰略,立足生態涵養區功能定位,走上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舉保水旗、吃環境飯」,這一理念已經深深地紮根在密雲人民心中。
密雲水庫移民尉國光
現在總的來說環境是好了,條件好了生活也好了,對水庫移民、一級圈照顧的真挺好,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作為庫區邊上的老百姓,咱們更得積極地自覺地為保水做出貢獻,為保水作出的任何貢獻都是值得的。
尋找最美保水人
2020年9月1日是密雲水庫建成60年紀念日,為深入挖掘在密雲水庫建設、移民、保水、富民、宣傳等方面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人物事跡,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密雲水庫精神,密雲區啟動了「尋找最美保水人」評選活動。
活動採取組織推薦和個人自薦的方式,在6—8月份進行人物線索收集和每周、每月評選。密雲水庫建成60周年慶典活動中(2020年9月1日)將進行統一表彰,並分別給予周榜、月榜、年榜人物一定獎勵。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宜居密雲」
微信號 :yijumiyun_com
新浪微博 :@宜居密雲
線索提供方式:
1.關注《宜居密雲》微信公眾號;
2.點擊下方菜單欄【保水人】—【我要報名】;
3.按要求填寫相關信息。
線索徵集要求:
1.如實填寫姓名、手機號;
2.線索範圍寫明屬於密雲建設類、移民類、保水類、富民類、宣傳類中的哪一類別;
3.對線索進行簡單的描述,如:1958年修建密雲水庫,被評為特等先進者。
文:趙麗
攝:孟晨冉
編輯:於蓮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