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了,你願意為哪一款車買單?
第一批90後已經正式進入而立之年,這些90後,大多都拼搏在一二線城市中,曾經被稱作垮掉的一代的他們,都已開始成家、開始立業,並開始在社會上佔據一定話語權,開始發出自己的聲音。
這是青少年期被消費文化培育長大的一代,相比於父母那一輩樸素的消費觀,耐用、便宜兩大制約因素牢牢佔據首位,90後更有他們自己一代的審美要求。
在合理的價格上他們更追求充滿設計感的物品。
無印良品、優衣庫、網易優選等等,甚至喧囂塵上的莫蘭迪色就是有力的證明。價格便宜是必要的,優雅的設計感更不可或缺。人們追求一切觀感美好的事物,如果這個事物價格優惠,那就再好不過了。
童年的花臉盆,父輩那個時代的審美
德國紅點至尊獎的NUDE衣帽架,90後的審美
同樣的道理,審美這件事情放在車子上道理同樣適用。
具有旺盛購買力的90後在家用車購買這件事上同樣有著自己的標準。這輛車子它必須是具有歷史底蘊的合資大品牌,有著優雅的外形、良好的質量、充足的動力、搭配著先進的科技,最重要的是它要有優惠的價格。
上述所有一切搭配起來,就是一臺完美的車子。
當然有人會說,這麼會做夢,請你去當首席白日夢想家吧。上面所有提到的要素全部搭配在一輛車上,它的價格就不會低於20萬。如果地點是上海這個一線城市,還再在這個基礎上增加一個花了錢平均需要2年以上才能拍到的滬牌,全部落地下來30萬打底。
那麼我們在上面那個問題上添加一個限制因素:包括車牌等全部落地20萬以內,合資及合資品牌以上。又有哪些車子會符合要求呢?
2011款雪佛蘭Volt
考慮到一二線城市越來越嚴苛的燃油車牌照額度,我想贈送綠牌的新能源電動車是首選第一要素。那麼又有哪些廠家的新能源電動車能符合上面的要求呢。
說起中國消費者的購車優先級,根據錢包裡面鈔票的數量,這麼多年天然的劃分為了三個等級。
l 日本、歐洲、美國進口車如雷克薩斯、寶馬、奔馳、奧迪等純進口車型為第一梯隊;
l 國內各合資大品牌如大眾、通用、兩田等國內生產車型為第二梯隊。
l 自主品牌吉利、長城、長安、奇瑞、江淮等自然就排在最後的第三梯隊了。
插個題外話:排除掉崇洋媚外的嫌疑,這麼多年的歷史數據也證明,汽車的質量雖然來說是個概率問題,但是梯隊等級更高的品牌,出現問題的概率也相對來說更小。第一梯隊和第二梯度或許拉不開距離,合資品牌的造車質量並不比進口差,第三梯隊的汽車質量在一定程度上質量問題概率更大。
20萬價位以內的新能源電動車,滿足送新能源牌照的要求,目前市面上主要以國產自主品牌如上汽榮威ERX5 新能源、威馬EX5、比亞迪宋Max新能源等等,合資大廠同等價位則僅有剛剛上市的雪佛蘭暢巡,以及同門師兄弟別克微藍了。
對比上面這些市場上純電動新能源車型。推論下來,如果90後需要選擇一個顏值優雅、科技先進、合資大廠出品,擁有優秀的整車質量的新能源車型,答案呼之欲出,雪佛蘭暢巡必然是一個相對情況下的最優選擇了。
從價格來看,相近配置車型的指導價甚至低於威馬EX5以及新上市的EX6。
2020款雪佛蘭暢巡
熟悉通用的人都知道,旗下車型很多都採用統一動力規格的配置,在2020年,這樣的做法其實有一些「敦厚」。
一般而言多數主流合資的做法都是匹配不同的動力總成,搭配不同的配置。背後的邏輯是更高的單車利潤,比如把一個比較常用的配置放在更高一級的動力總成上,那麼消費者會考慮花更多的錢購入更貴的車型。
暢巡走的還是一貫的全系相同動力總成的路線,統一使用的是52.5kWh電池組,前置單同步永磁電機,所有參數都是一致的。
對於消費者來說,只需要對照配置表來選擇相應的車型即可,無需受制於動力系統的差異。
當然這一點跟新勢力的做法也是一致的,背後的邏輯其實大家都一樣,為了更好的購車體驗,想要什麼就為它買單就行。
顏值正義在這個時代依然橫行
一說起雪佛蘭,就想起了其旗下的眾多美國國民車,比如SUV的鼻祖、歷經12代仍然在售的全尺寸SUV雪佛蘭Suburban。經常出現在美國影視大片中的這臺龐然大物可是CIA、FBI特工探員們的專屬座駕。
同樣的還有《變形金剛》裡大家耳熟能詳的雪佛蘭大黃蜂Camaro,以及曾經多次斬獲勒芒大賽冠軍的美國國寶級超跑克爾維特Corvette等。
嚴格說起來暢巡並不是腦海裡傳統的三廂車,而是更偏向旅行車的跨界車型。內部空間優秀,線條流暢,肌肉感十足。用某位肌肉車發燒迷的話來說,就是美式風味濃鬱。
相比於別克的設計逐漸偏好國人風格,雪佛蘭的SUV一直保持著濃鬱的美式風格,這也是眾多雪佛蘭粉絲津津樂道並為之痴迷的原因。而這一輛暢巡,同樣的傳承了雪佛蘭一貫的設計風格,美式硬漢風味十足。
為什麼要將車型最終定位跨界車,其實是為了多功能用途和電動車性能的平衡,當然還有價格。所以在這個價格區間裡,大多數車型要麼是跨界車crossover,要麼是緊湊型SUV。
顯然跨界的造型,是妥協了部分的後排空間來換取造型上的優勢。
在暢巡這款產品上,城際通勤可能會是最主要的用途,而通勤車第一不能過於昂貴,第二無需太多空間,尺寸要便於在大型城市穿梭。另外,跨界車底盤依然還是高於普通轎車,所以通過性和適用性可以覆蓋城市任何角落。
大廠的好處,最核心的是安全
早期為什麼新勢力那麼快就好像佔領了市場,傳統車企幾乎沒有還手?
是因為新勢力的優勢就在於快速拿出產品,和服務意識上的創新;而傳統車企的優勢在於體系化生產一臺「沒有短板的車」。
電動車在面向市場之前,與傳統燃油車一樣,會經歷繁複、嚴苛的安全測試和認證。大眾、通用、本田、豐田都在深耕電動車方向,其中電動車的安全性更是重中之重。
比如雪佛蘭暢巡的三電系統,嚴格按照高於功能安全的系統安全要求開發,電池組全新配備智能水循環溫度管理系統,電池包滿足遠超國標要求的的極限安全檢驗,並配以3重物理防護結構設計,全面滿足整車安全性。
而對於暢巡來講,我能告訴大家的是,所有零部件和整車測試的標準的流程,都是參照其他燃油車的標準。
比如我們經常在廣告片裡看到的,汽車在冰天雪地裡做各種漂移、急剎的測試視頻,都屬於整車測試的範疇。但是對於電車來說,針對電池性能有額外的要求,這些要求可能在原本的汽車測試標準裡沒有,整個行業也不存在一個通則。
那麼像通用這樣有完備生產和測試經驗的廠商,在積累了大量測試經驗後,才有能力對評估標準做一個新的定義,換句話說「只有大廠商才知道怎麼測試能保證消費者用車不出問題」。
燃油車要去的三亞(高溼度)、吐魯番(高溫)、牙克石(高寒低附著係數),暢巡也都去過,並且按照相同的標準完成了電池電控系統的24萬公裡可靠性測試。
也就是說,哪怕你是個不考慮用車環境的車主,在一個非常不適宜用車的環境下買了暢巡,也能保證至少24萬公裡的可靠性,這基本覆蓋了一個車主的用車全過程。
對於新晉電動車品牌來說,這些經驗和驗證是會大打折扣的。
尾言:
消費者是貪婪的,消費者永遠想用合適的價格買到物超所值的產品。這個道理放在任何產品上都是適用的,更不要說現在社會必不可少的家庭用車。
這種「魚和熊掌都要兼得」的消費需求,有時候對企業來說很殘忍,這意味著利潤變少,標準變高。
而能滿足中國消費者的新產品(電動車),沒那麼好造,最終還是要納入傳統大廠的製造體系,靠汽車產業的能力來實現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