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鄉人》(又名《生活之他鄉》故事梗概
繁華的都市,像一個巨大的魔方,五彩斑斕,光怪陸離,有人拼命的逃出來,有人卻不顧一切的闖進去。
本劇講述了一群來自大江南北的外鄉人,不約而同的匯聚到上海這個大都市,為了各自不同的夢想,在不懈拼搏中屢遭磨難,歷經坎坷而最終實現自我,抑或實現夢想的悲喜人生,深層次揭示都市外鄉人在新世紀到來之際,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故事。
他們棲息在繁華都市的一隅,日夜奔走在鋼筋水泥的叢林裡,比肩著地鐵,巴士和瞬息變幻的城市節奏一起飛奔,在經歷無數次艱辛挫折和痛苦失敗之後,依舊保持著質樸、善良、樂觀、熱誠的生活態度,無一例外的在為城市發展做出著貢獻。同時,不自覺中,也試圖尋找在城市中屬於自己的位置。
樸實,善良的山東小夥彭帥,延續了我們曾經看到的那個熟悉的薛六,熱情,正直,懷抱著不可企及的音樂夢想,靠在潔具公司替人送貨,背馬桶謀生,在一次次挫折,打擊,失業,甚至無家可歸的坎坷中,陰差陽錯的成就了一段天才廚師的傳奇。
已成為準城裡人的南方小男人騾子,表面看上去乖張、暴躁、陰鬱狡黠、卻屢屢在衝殺的較量中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而最想得到的一紙城市戶口卻總是與他失之交臂,由於自己的個性,常遭人誤解,即使幫了人也會讓人對他敬而遠之。即便如此,在遇到重大的原則性事件中,還是非常不情願地奉獻自己的愛心。他永遠懷疑所有人、喜歡嘲諷捉弄所有人,卻在自己為艱難絕望的時候,在彭帥和其他人的幫助下,重拾信心,把自己的夢想和愛心投入到棄嬰小燕子身上,繼續在這個城市裡奮鬥下去。
只有初中文化卻冰雪聰明的四川女孩小粉,為了實現自己開飯店的夢想,不惜從最底層做起,最終收穫了成功卻失掉了愛情,當家鄉遭遇最大地震災難的時候,毅然決然的把飯店變賣,和那些患難的外鄉朋友們一起向災區伸出援手。
性格堅韌的東北女人老徐,為了給身患絕症的丈夫治病,隻身來到這個城市,風風火火,大大咧咧,敢作敢為,跟誰都能自來熟,樂於助人,誰要幫忙招之即來,過分誇大自己付出的努力。
還有為了實現自己女兒來城裡讀書願望的包工頭老豔,為了拿到郊區的土建工程,不惜無償為洪老闆裝修別墅。而欠下了一屁股債。因為與女兒的無法溝通,老豔請來包子鋪的東北女人老徐幫忙,在老徐的幫助下,老嚴開始了解自己的女兒。同時,老豔漸漸對老徐產生了感情,這段感情卻被老徐拒絕。郊區土建工程因為洪老闆東窗事發而泡湯,老豔在經濟上嚴重受損。無奈之下,老豔在老徐的包子鋪旁買起河南燴麵,一邊還帳一邊供女兒上學。
……本劇系管虎作品《生存之民工》的續集,在保持《生存之民工》的品質基礎上,將視點轉向「外地人」客居在都市中的生活狀態,以及他們的悲歡離合。從小人物生活變化及凡人小事入手,以中國新世紀以來十年間的巨大變化為背景,編織了一幅生動的都市風情圖,令觀眾如同穿梭時間遂道,再回首,不勝感慨。是建國六十周年和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反映中國社會、經濟進步最生動的風情畫。
它不同於一般都市題材作品中慣有的華麗和故作矯情的悲憫,而是著眼於表現外鄉人在和歲月、傷痛和不斷的挫折中保留的單純、樂觀、寬容和積極的態度,也不同於一般濫情的都市情感劇那樣,別彆扭扭的張揚和反覆,而是在每一個細節中都用心透露出令人回味的,與共和國飛速發展中刻下的歲月痕跡,在輕舞飛揚的嬉笑中顯示出每一個人物舉手投足中執著的夢想。
在這個故事中,圍繞著這些小人物身上發生的平淡,瑣碎的故事及情感糾葛,細微而用心的表現出我們也許熟知抑或陌生的每一個人物的精神世界;面對突如其來的生活變故,面對逝去的往昔,面對國家和民族時時發生著的危機,災難,騰飛和變革所展示出的民族精神凝聚力和每個人生命裡散發出人類最根本的善和最大的熱愛……一切的傷痛,憂慮,矛盾,無奈,快樂,抵抗,融合,默契和追求與夢想,都被我們通過一個個人物命運張弛有度的娓娓道來。
進入到建國後的第六十年,改革開放後的第三十年,農民工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越來越多地成為了城市的新主人,新市民。本劇生動地反映了三代農民工在城市中追求夢想,實現自我超越的過程,是中國建國六十周年,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的重要獻禮片。中國的第一代農民工,是在上世紀70 年代以前出生的。這代農民工25 歲以前基本是在農村度過的,掌握了熟練的務農技能,但是他們文化程度較低,所以對工作的要求也不高,只要務工收入能達到他們的最低期望值就行。他們打工行為都是兼業型或季節性的流動,即使再回到農村他們也認為是理所當然。對城市而言他們是勞動力的「蓄水池」,不構成就業壓力。
中國的第二代農民工出生在70年代。這部分人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有兩個不同點:一是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二是他們對農業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如上一代農民工。家庭特點上,這代人也與上一代農民工相同,他們大多已有子女,為了子女的教育和生活,他們的家庭一般處於兩地分居狀態,妻子在家務農和撫養子女,丈夫在外打工掙錢。
而第三代農民工出生在80 年代以後。與前兩代人相比,這代人的文化程度有了明顯提高,大多數人擁有高中或職高學歷,對工作的期望值相對較高。但由於是直接從學校到社會,大多數人缺乏務農經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而他們所受的教育又沒有達到與城市人同等的水平,這決定著他們的工作狀況往往比期望的要差。
傳統農民工中的大多數人進城打工基本出於掙錢的目的。但新生代農民工顯然已經不再滿足於此。對他們而言,城市同時意味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意味著發展前途。他們希望通過進城務工經商,告別祖祖輩輩「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傳統農民工往往懷有深厚的「鄉土情結」,進城打工只是他們謀生的手段,掙了錢他們最終要回到農村去。新生代農民工中很多人不會務農,對土地也沒有很深的依賴,他們已經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農民,也難以再適應傳統的農村生活,他們比父輩更希望能在城市立足,在城裡擁有一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成為中國城市建設真正的生力軍。
本劇看似講述的是一個獨特的市井風俗,家長裡短的平淡故事,其實無意間印證著都市乃至當今中國發展近十年的發展史,平靜與絮叨中蘊涵著生命的堅忍與蒼涼,戲謔和紛沓中張揚著尚未燃燒殆盡的激情和浪漫,沉默與爭吵中渴望著人性倫理的延承,凝望和回眸中咀嚼著人與世界變遷的滄海桑田。
(責任編輯:劉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