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全面抗戰,日軍駐華人數最高峰時,有兩百多萬人。1945年8月15日,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此時在中國戰區的日軍受降人數約129萬人。
就像很多電視劇中演的那樣,日軍受降也是挑人的。有關東軍向蘇軍投降,其餘的多數向國民革命軍投降,向八路軍投降的日軍數量較少。
除了軍隊之外,日本侵佔中國多年,在戰敗後仍有大量日本僑民滯留中國。當時處理日僑的工作歸國民政府管。
那麼國民黨一共接收了多少日本僑民呢?僅東北三省就有110萬人。
一、
日本人自20世紀初期入侵東北之後,以南滿鐵路為中心,逐漸向東北各地滲透,一方面緩解國內居住壓力,另一方面為了加強對東北殖民,在「九一八」事變後曾大量吸收日本僑民來東北。
日本投降後,在中國的日本僑民,幾乎全部都集中在了東北地區。
原瀋陽日僑聯絡處主任大田一郎,在戰後回憶錄中曾記錄過東北日籍移民的情況。
1920年,在瀋陽的日僑不到五萬人,而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後,不到一年,瀋陽一地的日本僑民就增加了15萬人。
其他地方如錦州、營口、鞍山等地日本人口也是突增。他們在各大中小城市劃定日本僑民居住區,設立日本人專屬的娛樂場所、工廠、公共設施等,類似於上海灘的租界。
「九一八」事變之後,是日本移民東北的高峰期,在十四五年的時間裡,為了給所謂「大東亞共榮圈」打基礎,日本拼命往東三省移民,從原先的20萬人增加到了45年的110萬人。
二、
日本估計沒想到,自己會敗得那麼快,以至於45年無條件投降時,在東北的土地上還扔著一百多萬日本老百姓。
這些人該怎麼辦呢?資本家、大官僚等大多通過特殊渠道逃回日本或者被蘇軍運走了,留著中國的日僑,大都是一些商人、小販和部分後勤人員。
其中婦女佔70%,兒童佔10%,還有4%-5%是老弱病殘,剩下的才是壯年男人。
國民黨當局為了管理遺留下來的百萬日本僑民,成立了一個「日僑俘管理處」。
戰爭都結束了,這幫僑民又對侵華沒有實質性的罪行,長期關押也怕引起非議。於是國民黨軍調處就擬定了一個遣散日本僑民的計劃。
遣送計劃聲明,凡是滯留東北的日本人,無論僑民還是戰俘,全部以遣返回日為原則,在華和本地人有婚配的,以個人意願為準。
然而由於長期在華居住,竟有不少僑民不願意回國,特別是在東北有一定積蓄的,害怕回國後生活沒有保障。
而日本的婦女更是不願意被遣返,尤其青年婦女留華的意願強烈。在中國有工作的、和中國青年有婚戀的青年女性,約有十萬人左右。然而遣返令一下,她們中的絕大多數不得不回國。
1946年5月7日夜,隨著一陣碼頭上的氣鳴聲響起,葫蘆島遣送日僑正式開始。直到1948年的9月20日,最後一批遣返日僑行動才宣告結束。自此共有1051047人自葫蘆島返回了日本。
縱使日軍在華對我百姓犯下滔天獸性,戰後我國仍能本著人道主義精神,安全護送在中國的日本人回國,這種以德報怨的精神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