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藏邊界線上總不太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據印媒報導,不丹因新冠疫情「切斷了」邊境的灌溉渠,使得印度阿薩姆邦二十五個村莊數千農民無水可用。印度媒體將此描述成不丹在給印度找「麻煩」。其實我以為這是印度以鄰為壑,長期惹是生非的結果。咱老百姓不談國事,還是說說不丹一山之隔的帕裡,咱們天上小鎮的奇聞異事吧。
八月的日喀則,氣溫如同秋天似的涼爽,我們沿日亞公路前往亞東縣城。行駛在喜馬拉雅的山脊上,寂靜、空靈,不知不覺中進入了帕裡境內,窗外那條通往山頂的天路吸引了我,就問身邊日喀則旅遊局的巴總:這條土路還在使用嗎?「這是曾經的204省道,現基本廢棄了,原先這路很輝煌,山的那邊就是不丹......」。哇,不丹!這個神秘的國度離我們這麼近。
不丹是中國在所有鄰國中,唯一一個未與我國建交的鄰邦,雖然不丹是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但卻是世界上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之一。不丹與中國西藏有著一衣帶水的關聯,不丹信奉的佛教是西藏喇嘛教的一個支系,最早是由中國西藏王松贊幹布傳到不丹的,所以時至今日,不丹人都把中國西藏視為佛教聖地,每年都有不少人到西藏燒香朝覲。
我還在與巴總交流著不丹,車內突然發出了一陣驚呼:原來車窗戶發現了大面積的油菜花。這已是八月末了,還能在這天上小鎮看見油菜花,怎不讓人驚喜。大家一致要求停車,果然最美的風景在路上!
油菜花簇擁著這條筆直的天路,帕裡鎮就在路的盡頭,低沉的雲朵隱沒了群山,雖然讓我們無法欣賞神女峰的倩影,但它卻為帕裡鎮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那一片片金黃的油菜花,在八月份的帕裡草原開的不依不饒,開得肆無忌憚。油菜花綿延起伏一直延續到山的腳下,又與山的線條相融合,相依偎,恰如一對戀人在纏綿。
我下車以後,就跟隨巴總的身後,一邊賞景拍照,一邊聽他的介紹。他指著山上這條天路告訴我們:這山的頂端就是吉姆拉山口,在此可遠眺不丹,山腳下就是帕裡鎮,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帕裡是一座歷經滄桑的古城,也是邊貿的重鎮,大家看看藏民的房屋,是不是比我們沿路見到的要精緻的多,這些都與邊境貿易分不開的...... 回望帕裡鎮,四千年前,就是曾雄霸青藏高原的象雄古國邊境領地,常在藏區古詩詞中能見到它的名字。
後來隨著象雄古國的衰落,帕裡鎮被西藏地區部落邦國洛昂王邦國管轄。直到吐蕃在七世紀成為西藏大一統王國,帕裡鎮也被劃為吐蕃豪族「桂系家族」封地,在元朝開始,帕裡鎮已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1888年,帕裡鎮被英國侵佔,並開為商埠,直到1947年才被中國收復,至此被英國侵佔59載。自從帕裡回到祖國的懷抱後,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高潮期。來自不丹、錫金、印度、尼泊爾的商人與西藏各大商號的貿易夥伴雲集帕裡,商隊的騾馬最多時達千餘匹,儼然這裡就是高原的小香港。
這樣的繁華延續到1962年,中印戰爭的爆發,帕裡鎮邊貿進入蕭條期,到1964年完全關閉,帕裡進入了漫長的休眠期.....
雖然官方關閉邊貿口岸,但在民間小的物物交換,還時有發生。就像這隻油菜花旁的鳥,振翅一飛,就翻越山脊到了不丹,畢竟兩國的邊界線有600公裡......
後來隨著中印關係的改善,邊貿也逐漸迎來了春天。1984年中印雙方籤署了貿易協定後,帕裡的邊貿也開始了恢復,但主要貿易夥伴還是來自不丹......
巴總接著介紹:現在來帕裡做生意的不丹人,多的時候一天二三十人,少的時候每天也有一兩個。他們用美元,說藏語,長得和我們一樣。女人喜歡穿有花紋的衣服,男人都穿藏裝。他們賣炒米、毛毯,還有「瓦斯王」表和金戒指,買走的多數是膠鞋、暖水瓶和一些便宜的小電器。
不丹商人入境後,先到邊防那裡登記:自己是誰,帶了幾匹馬、多少貨,走的時候再告訴邊防一聲就可以了。政策還是蠻寬鬆的。不丹商人做生意的特點是認人,他們只跟自己熟悉、認準的朋友做買賣,不管別人用什麼樣的利益相勸,他們決不換人......
匆匆半小時的停留,邂逅了人間最高的油菜花,聆聽了天上小鎮的故事,讓我意猶未盡,當時很想到小鎮去拍幾片,無奈時間不允許,留一張背影,也留些遺憾,期待能再次與它相逢。
「今夕何夕,見此邂逅。」天邊這八月的油菜花,讓我邂逅了帕裡,了解了其背後的故事。或許相遇就是一種緣分,並不需要刻意的追求,只需慢一點,精彩總藏在遇見的背後......
結束語:中國自古以來被稱為「衣冠上國,禮義之邦」,一貫堅持和平共處的原則善待鄰邦,但總有某國夜郎自大,屢屢製造事端,自不量力。中國不惹事,但決不怕事。強大的祖國,有能力,也有信心捍衛祖國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