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皇權專制社會,是一個等級極為分明甚至於可謂是森嚴的社會,具體表現在人們的日常行為方式,都有著很多的區別,從衣食住行乃至於是日常的稱呼上面,不同身份的人稱呼也不相同。我們在很多的古裝電視劇中,就能夠看到古代的時候,皇帝們不管什麼時候,都是自稱為「朕」的,那麼歷史上的皇帝,是否真的自稱為朕呢?
春秋戰國時期,原本居於西北偏遠之地的秦國,由於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比較少,同時國內的大貴族地主數量也比較少,能夠凝結出來的力量也很有限,所以在公元前356年順利開啟了「商鞅變法」,雖然商鞅本人由於觸犯了舊貴族太多的利益而沒有得到善終,但是變法卻一直延續了下去,大大增強了秦國的實力。
等到秦國王位傳到嬴政的時候,國力已經極為強盛,於是嬴政「揮劍掃六合」,完成了一統天下的皇圖霸業,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秦朝,讓中國首次進入了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嬴政不僅僅開創了中國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同時還首次開創了皇帝制度,自稱為始皇帝。
嬴政之所以自稱為「皇帝」,是由於他與生俱來的強大自信,這是很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從出生以來就沒有遭受過太多的挫折,不管是打哪個國家,哪怕是會暫時遭遇挫折,但是最後的勝利一定會屬於他。一次又一次的勝利,讓嬴政養成了「天上地下無敵手,古往今來我為尊」的強大自信,認為傳說中最為賢明最富成就的「三皇五帝」也無法與自己匹敵。
原本的「王、公」等等尊稱已經無法彰顯出自己的尊貴,哪怕是單一的皇或者是帝也僅僅只能夠表現出自己成就的一部分,嬴政認為自己是「功高三皇,德蓋五帝」,於是自稱為「皇帝」,於是這個尊號也伴隨著封建王朝制度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
同時嬴政還規定「朕」成為皇帝的專屬稱呼,其實在秦朝之前,朕是人們的自稱,哪怕是平民百姓們也能夠以此自稱,像屈原的《離騷》中就有寫「回朕車以復路兮」。那個時候的天子稱為「予」,也就是說天下共主是給予天下人財物的,而普通諸侯國的國王們則自稱為「孤、寡人、不穀」,意思是缺少德行的人,主要是為了警醒自己不要失去德行,後來的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自稱為魏王但也只敢自稱為「孤王」,便是因為天子尚在的緣故。
而嬴政之所以規定「朕」為皇帝的專屬稱呼,原因也是眾說紛紜,在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著「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就是說把皇帝與群臣「關起來,隔絕起來」,於是就稱為朕,也有人認為這個朕就是嬴政的「政」,還有人認為朕是細小寡德的自喻。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朕在秦朝以後就確實稱為了皇帝的專屬稱呼,其他人不能夠以此自稱,但是這也並不意味著皇帝從此就自稱朕了。「朕」在秦漢時期更多的還是一種書面語言,皇帝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多使用的自稱還是「我、吾、孤」等等,如劉邦就說「吾聞天有五帝……吾知之矣」。
皇帝在日常生活中也自稱為「朕」,還是唐朝的時候,由唐朝皇帝開始,此後歷朝歷代的皇帝也都自稱為朕,但是在此之前,「朕」只是一個書面用語,若是皇帝日常也使用的話,就多少帶有點做作的味道。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