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燕君
來源:聯商網專欄
歡迎轉發朋友圈,謝絕一切未經授權之轉載
在臺灣問路,幾乎所有人都會這樣講:當你看到xxx便利店的時候,向左/向右……
對!在臺灣,便利店就是路標。
2014年,臺灣的媒體做過一個統計,每2500個臺灣人就能分配到一家便利店,平均每3個臺灣人,就有一個每天到便利店報到。臺灣便利店的密度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如今,臺灣36192平方尺的土地,2300萬人口,便利店數量已突破10000家。
自1979年,統一企業集資新臺幣1.9億新臺幣,創立了「統一超級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單獨運營,便利店行業在臺灣已經有36年的歷史了,甚至比麥當勞等美式快餐還要早3年。
和麥當勞一樣,當年的便利店屬於相對高檔的場所,商品價格也相對較高,老農夫一般不敢進去,進去是要脫鞋子的。
臺灣便利店的商品也不是一開始就是現在這樣,他們曾經也賣過掃把、水桶,花了七八年的時間摸索,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臺灣便利店的經營者也逐漸把即食即吃食品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商品組織從家庭化轉向個人化。
我的高中時代,7-11有三樣商品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大熱狗、冰沙、可樂。每家7-11都有一個自助可樂機,冰塊,少年們只需帶著杯子來戰。重量杯、挑戰杯,成為我們這一代人冰爽一夏的共同記憶。
1987年,臺灣發生了一件很重大的事情,為了遏制臺灣民眾賭博的壞風氣,政府關閉了所有「愛國獎券」兌換點,那麼,這麼多優質的店鋪釋放出來之後誰來接盤呢?剛好7-11經過七八年的發展,商業模式和形態相對成熟,就把這些店鋪全部接手了。這是7-11第一次大規模的拓展開店。
如果說,2000年之前,是臺灣便利店商品運營和規模化發展的20年。那麼2000年之後,便是這個行業增值服務加持的重要時期。
以臺灣7-11為例,幾乎所有的服務項目都集成在一臺叫ibon便利生活站的機器上,儲值/繳費、好康/紅利、票務中心、購物/寄貨、列印/掃描、申辯服務、生活服務……
最誇張的是,臺灣便利店還可以幫你免費倒垃圾。
在臺灣,幾乎看不到垃圾桶,「垃圾不落地」,有的社區會幫助居民集中處理垃圾,那有的社區沒有這個功能但又不能隨便亂扔,怎麼辦?只能等待垃圾車來的時候丟掉。
那有的職業婦女就說,垃圾車不是隨時都有,時間點對不上怎麼辦?於是,7-11開始推行「幫你丟垃圾」的活動,現在已經形成了它的固定服務項目。
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儘可能的釋放一些職能和項目給便利店做,臺灣便利店在增值服務方面已經做的非常成熟,豐厚的佣金也是盈利構成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可惜,近年來,臺灣便利店行業整體在商品上的創新不多,咖啡和霜淇淋(俗稱黑金和白金),也已經是十年前的事情了。
倒是有兩個新變化值得注意:
我們看到,臺灣便利店的座位區越來越大,除了買東西、用餐,便利店更歡迎市民多進來坐坐。老友聚會、學生做功課、商務人士談工作。幫助職場婦女接送小孩的義工,甚至會將小孩子的集合點設置在就近的便利店。
除了將便利店社區中心化、旅遊中心化,臺灣7-11還與其代理的Mister Donut(美仕唐納滋),合作嘗試一些新型門店。
如今的臺灣便利店行業,在我看來是一種穩定的持續,商業模式和商品都變化不大。
反而是中國大陸市場,每天都有新變化。
我們之前一直在關注1號店,一開始是以快消品為主,突然他們也開始賣生鮮了。京東也從一個3C類商品為主的垂直電商,開始介入快消品。生鮮之後就是低溫商品,恰好都是我們便利店行業非常重要的品類。
那麼,我們現在在中國大陸從事的便利店行業,終將走向哪裡?是否和臺灣便利店殊途同歸呢?
我只能告訴你,
我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
還有什麼服務是臺灣便利店沒有的?
吃飯、辦公、約會、借廁所、丟垃圾、買票、叫計程車、緊急避難……甚至,年輕的店員看見獨坐在店裡奮筆疾書的「中年怪蜀黍」,會誤認為他「失業失意又孤獨」,認真的問上一句,「您是否需要寫履歷表?「
Q1:臺灣便利店有多少種增值服務?
來自統一超商的數據,截止2015年8月18日,7-ELEVEN的增值服務項目多達700多項。
統一超商的高管在某次採訪中表示,設立ibon,「原本只是想提供多一點的服務,吸引更多顧客到店消費。沒想到服務項目越加越多」。
從來源上來看,臺灣便利店的增值服務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來自政府職能部門,一類來自金融機構。
7-ELEVEN為了幫助職場婦女處理生活垃圾,推行過「免費幫你丟垃圾」的活動,因為非常受歡迎,最終成了7-ELEVEN固定服務項目。
這些屬於便利店自發推行的項目,間接承擔了某些社會職能。
2000年之後,臺灣政府和金融機構為了提高運轉效率,前者釋放了大量「不太重要的功能性項目」,後者願意將利潤較低的項目交由第三方運作。於是,才有了臺灣便利店增值服務大爆發的年代。
當然,臺灣便利店來接盤不是偶然事件,規模性的商業網點布局是先決條件。
Q2:增值服務給臺灣便利店帶來了什麼?
2005年,臺灣7-ELEVEN設立ibon,幾乎將全部服務集成這臺多媒體數位機上。除了7-ELEVEN,臺灣全家便利店也有自助服務機器FamiPort。
至2015年,統一超商升級ibon2.0,並為了滿足消費者移動化的需求,同步推出APP。與此同時,全家便利店也更新了二代機型。
統一超商和全家各自消耗在升級版多媒體數位機上的費用分別是8億新臺幣和4億新臺幣。
統一超商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2014年1.5億人次使用了ibon,交易1.5億筆,平均每位臺灣人一年使用過6.39次ibon。使用率最多的服務是繳費、票券、叫計程車。
加持了多項增值服務的臺灣便利店,不僅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了每個臺灣人民的生活之中,還為門店經營帶來豐厚的利潤。據業內人士透露,臺灣便利店服務項目營收所得,佔整個淨利的30%以上。
所以,多媒體數位機才是臺灣便利店坪效最高的「貨架」。好嗎?
Q3:為什麼中國大陸的便利店增值服務不太做得起來?
臺灣便利店經營者也將這些模式帶到了中國大陸。
但是,在中國大陸有一大堆電商可以幫你做這些事情,而且做的還不錯。支付寶就是一個類似ibon的移動版,水電煤、票務…城市服務逐漸集成。
政府相關部門管控嚴格,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而且,增值服務的集成也沒有為便利商店帶來明顯的客流變化和收益。
上海某便利店公司於三年前與天貓合作「代收包裹」,如今,在工作日,中低檔小區周邊便利店平均要接受30個左右的包裹,而到了雙11或者雙12,包裹量會暴增至百件以上。加上不斷減少的佣金,此項服務已不足以平衡運營成本。
這家公司已經於今年上半年暫停了與天貓的合作。
所以,中國大陸的便利店很難做得來增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