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便利店做了什麼讓每個人都離不開它? 案例

2021-02-17 聯商新製造聯盟

作者:李燕君
來源:聯商網專欄
歡迎轉發朋友圈,謝絕一切未經授權之轉載

臺灣人可以一天沒有總統,但是不能一天沒有便利商店。

在臺灣問路,幾乎所有人都會這樣講:當你看到xxx便利店的時候,向左/向右……

對!在臺灣,便利店就是路標。

 

2014年,臺灣的媒體做過一個統計,每2500個臺灣人就能分配到一家便利店,平均每3個臺灣人,就有一個每天到便利店報到。臺灣便利店的密度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如今,臺灣36192平方尺的土地,2300萬人口,便利店數量已突破10000家。

自1979年,統一企業集資新臺幣1.9億新臺幣,創立了「統一超級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單獨運營,便利店行業在臺灣已經有36年的歷史了,甚至比麥當勞等美式快餐還要早3年。

 

和麥當勞一樣,當年的便利店屬於相對高檔的場所,商品價格也相對較高,老農夫一般不敢進去,進去是要脫鞋子的。

 

臺灣便利店的商品也不是一開始就是現在這樣,他們曾經也賣過掃把、水桶,花了七八年的時間摸索,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臺灣便利店的經營者也逐漸把即食即吃食品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商品組織從家庭化轉向個人化。

我的高中時代,7-11有三樣商品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大熱狗、冰沙、可樂。每家7-11都有一個自助可樂機,冰塊,少年們只需帶著杯子來戰。重量杯、挑戰杯,成為我們這一代人冰爽一夏的共同記憶。

 

1987年,臺灣發生了一件很重大的事情,為了遏制臺灣民眾賭博的壞風氣,政府關閉了所有「愛國獎券」兌換點,那麼,這麼多優質的店鋪釋放出來之後誰來接盤呢?剛好7-11經過七八年的發展,商業模式和形態相對成熟,就把這些店鋪全部接手了。這是7-11第一次大規模的拓展開店。

如果說,2000年之前,是臺灣便利店商品運營和規模化發展的20年。那麼2000年之後,便是這個行業增值服務加持的重要時期。

 

以臺灣7-11為例,幾乎所有的服務項目都集成在一臺叫ibon便利生活站的機器上,儲值/繳費、好康/紅利、票務中心、購物/寄貨、列印/掃描、申辯服務、生活服務……


 

最誇張的是,臺灣便利店還可以幫你免費倒垃圾。

 

在臺灣,幾乎看不到垃圾桶,「垃圾不落地」,有的社區會幫助居民集中處理垃圾,那有的社區沒有這個功能但又不能隨便亂扔,怎麼辦?只能等待垃圾車來的時候丟掉。

 

那有的職業婦女就說,垃圾車不是隨時都有,時間點對不上怎麼辦?於是,7-11開始推行「幫你丟垃圾」的活動,現在已經形成了它的固定服務項目。

 

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儘可能的釋放一些職能和項目給便利店做,臺灣便利店在增值服務方面已經做的非常成熟,豐厚的佣金也是盈利構成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可惜,近年來,臺灣便利店行業整體在商品上的創新不多,咖啡和霜淇淋(俗稱黑金和白金),也已經是十年前的事情了。

 

倒是有兩個新變化值得注意:

 

我們看到,臺灣便利店的座位區越來越大,除了買東西、用餐,便利店更歡迎市民多進來坐坐。老友聚會、學生做功課、商務人士談工作。幫助職場婦女接送小孩的義工,甚至會將小孩子的集合點設置在就近的便利店。

 

除了將便利店社區中心化、旅遊中心化,臺灣7-11還與其代理的Mister Donut(美仕唐納滋),合作嘗試一些新型門店。

 

如今的臺灣便利店行業,在我看來是一種穩定的持續,商業模式和商品都變化不大。

 

反而是中國大陸市場,每天都有新變化。

 

我們之前一直在關注1號店,一開始是以快消品為主,突然他們也開始賣生鮮了。京東也從一個3C類商品為主的垂直電商,開始介入快消品。生鮮之後就是低溫商品,恰好都是我們便利店行業非常重要的品類。

 

那麼,我們現在在中國大陸從事的便利店行業,終將走向哪裡?是否和臺灣便利店殊途同歸呢?

 

我只能告訴你,

我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

還有什麼服務是臺灣便利店沒有的?


吃飯、辦公、約會、借廁所、丟垃圾、買票、叫計程車、緊急避難……甚至,年輕的店員看見獨坐在店裡奮筆疾書的「中年怪蜀黍」,會誤認為他「失業失意又孤獨」,認真的問上一句,「您是否需要寫履歷表?「

Q1:臺灣便利店有多少種增值服務?

來自統一超商的數據,截止2015年8月18日,7-ELEVEN的增值服務項目多達700多項。

統一超商的高管在某次採訪中表示,設立ibon,「原本只是想提供多一點的服務,吸引更多顧客到店消費。沒想到服務項目越加越多」。

從來源上來看,臺灣便利店的增值服務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來自政府職能部門,一類來自金融機構。

7-ELEVEN為了幫助職場婦女處理生活垃圾,推行過「免費幫你丟垃圾」的活動,因為非常受歡迎,最終成了7-ELEVEN固定服務項目。

這些屬於便利店自發推行的項目,間接承擔了某些社會職能。

2000年之後,臺灣政府和金融機構為了提高運轉效率,前者釋放了大量「不太重要的功能性項目」,後者願意將利潤較低的項目交由第三方運作。於是,才有了臺灣便利店增值服務大爆發的年代。

當然,臺灣便利店來接盤不是偶然事件,規模性的商業網點布局是先決條件。


Q2:增值服務給臺灣便利店帶來了什麼?

2005年,臺灣7-ELEVEN設立ibon,幾乎將全部服務集成這臺多媒體數位機上。除了7-ELEVEN,臺灣全家便利店也有自助服務機器FamiPort。

至2015年,統一超商升級ibon2.0,並為了滿足消費者移動化的需求,同步推出APP。與此同時,全家便利店也更新了二代機型。

統一超商和全家各自消耗在升級版多媒體數位機上的費用分別是8億新臺幣和4億新臺幣。

統一超商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2014年1.5億人次使用了ibon,交易1.5億筆,平均每位臺灣人一年使用過6.39次ibon。使用率最多的服務是繳費、票券、叫計程車。

加持了多項增值服務的臺灣便利店,不僅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了每個臺灣人民的生活之中,還為門店經營帶來豐厚的利潤。據業內人士透露,臺灣便利店服務項目營收所得,佔整個淨利的30%以上。

所以,多媒體數位機才是臺灣便利店坪效最高的「貨架」。好嗎?

Q3:為什麼中國大陸的便利店增值服務不太做得起來?

臺灣便利店經營者也將這些模式帶到了中國大陸。

但是,在中國大陸有一大堆電商可以幫你做這些事情,而且做的還不錯。支付寶就是一個類似ibon的移動版,水電煤、票務…城市服務逐漸集成。

政府相關部門管控嚴格,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而且,增值服務的集成也沒有為便利商店帶來明顯的客流變化和收益。

上海某便利店公司於三年前與天貓合作「代收包裹」,如今,在工作日,中低檔小區周邊便利店平均要接受30個左右的包裹,而到了雙11或者雙12,包裹量會暴增至百件以上。加上不斷減少的佣金,此項服務已不足以平衡運營成本。

這家公司已經於今年上半年暫停了與天貓的合作。

所以,中國大陸的便利店很難做得來增值服務。

相關焦點

  • 臺灣便利店到底做了什麼讓每個人都離不開它?
    臺灣便利店也有關東煮,在臺灣7-11,通常是把正對門口的中島位置給關東煮。但是銷量也不是很大,也是受街邊小店的影響。  和臺灣不一樣的是,消費者可以在臺灣便利店消費熱食完全自助,但是上海有很多政府管制條款,經營者必須要有健康證,而且要由店員為消費者取用。因為熱食的熱銷,上海的便利店比較不重視盒飯,冷藏溫度只有10℃,口感和日本盒飯相比就差了很多。
  • 為什麼日本人離不開當地的便利店?
    看日劇經常會發現,便利店這個詞高頻率出現,便利店的場景也是高頻率出現,所以外國人都說日本人已離不開它,為什麼會這樣呢?日本民眾和我國民眾不一樣,我們有什麼東西需要購買習慣去超市,但是日本是很少出現逛超市這種事,因為一個便利店已經可以把日本人的生活需要全覆蓋,簡直方便到「變態」!
  • 臺灣春運購票:每個便利店都可取票
    要說臺灣地區人口相對少,所以春節期間出行像平常一樣,那是假的。  過年的前三天,我接到通知,要每天做一個跟臺灣春節有關的節目,規劃了一下,發現有好幾天都要到節日氣氛更濃厚的中南部採訪。其實,真的很害怕每年萬眾一心的春節大遷徙,在臺灣也不例外,因為大概在一個月前就已經從各種渠道收到各式提示信息,不斷告誡:「臺鐵開始賣票啦!
  • 說出來你都不相信,它居然改變了臺灣人的生活!
    在臺灣街道上什麼東西最少?那一定是垃圾那在臺灣什麼東西最多?
  • 去過日本,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便利店」,怪不得日本人離不開它
    很多人會選擇國外遊,去看看身處世界的另一個國度是什麼樣子,賞異國風情、品異國食物,這就像是寒冬裡的一絲陽光,溫暖而美好。在一些國家,中國遊客就代表了購買力,畢竟中國人愛買買買是出了名的,去了國外,自然會帶回一些性價比高的東西。女孩子最喜歡買的當然就是化妝品了, 所以經常去一些免稅店,其實假如你去了日本,可別光顧著逛免稅店,日本的便利店很值得一逛。
  • 前5月臺灣便利店營收1259億新臺幣 預計全年3千億
    圖為臺灣、日本2014年便利商店營收結構比較。(圖/經濟部統計處提供)  據最新統計,臺灣便利商店前5個月營收為新臺幣1,259億元,年增5.2%。官員分析,主因為臺灣業者積極拓展座位經濟、外食商機,並強化電子商務平臺,預計今年全年營收達3千億元,再破歷史紀錄!  統計指出,便利商店去年營業額高達2,950億元,年增2.0%,今年以來受惠年節採購熱潮、連假出遊人數增加,以及商品推陳出新,累計1-5月營業額1,259億元,已年增5.2%。
  • 臺灣便利店這些年
    在臺灣問路,幾乎所有人都會這樣講:當你看到xxx便利店的時候,向左/向右……對!在臺灣,便利店就是路標。2014年,臺灣的媒體做過一個統計,每2500個臺灣人就能分配到一家便利店,平均每3個臺灣人,就有一個每天到便利店報到。臺灣便利店的密度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
  • 臺灣便利店的葡萄酒新玩法:定製話題酒塞,4000瓶酒立即售罄
    調查顯示,臺灣四大便利店(7-11、全家FamilyMart、萊爾富Hi-Life、OK超商)店數加總來超過10200家店,代表平均每2千多人就有一家便商店,密集度世界第一可想而知。臺灣便利店體系對葡萄酒銷售有很多自己的心得,他們更願意策劃一些新的玩法來銷售葡萄酒。
  • 全世界最便利 臺灣便利店真正強大的是什麼?
    全世界最便利 臺灣便利店真正強大的是什麼?來源:聯商網2014-03-29 08:48  臺灣最牛的特產是什麼?我的答案不是鳳梨酥,也不是高山茶,而是便利店。也許你會說,便利店哪兒沒有啊,算什麼特產?的確,大陸也隨處可見「7-11」、「全家」的身影,但無論貨品、功能與服務完全無法與臺灣匹敵,說它是全世界最便利的便利店,絕不誇張。  走在臺北街頭幾乎每三五百米就能看到一家便利店,就算在臺東、花蓮、阿里山這些偏遠地區找到一家便利店也非難事,而且統統24小時營業。據臺灣媒體報導,目前臺灣便利店數量已突破1萬大關,平均每2000人就有一間便利店為其服務,成為全世界便利店最密集的地區。
  • 7-11便利店能每個產品都打造成超級產品
    7-11便利店有一個150人的產品研究團隊,他們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研究產品,什麼樣的產品是超級產品,同時每天看企業的經營數據並進行分析。當然是有的,只要你想做就沒有什麼做不到的。在企業的認知中數據都是很炫酷的技術,卻忘了經營的本質是什麼。無論多麼厲害的技術或方式,是否先進,對企業而言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的產品是幫助用戶解決問題。
  • 日本便利店都有什麼好,日本人那麼愛它
    在接受我們採訪的日本留學生以及當地日本人中,許多人一天會多次出入便利店,因為便利店幾乎可以搞定所有的日常所需。在中國,年輕人是便利店的主要消費人群。而在日本,覆蓋的則是各個年齡層。「少子老齡」的趨勢使得便利店推出了很多針對老年人的服務,全家、7-Eleven 都開設了送貨上門的服務。
  • 你Pick 哪種臺灣便利店?
    臺南Tiffany藍「時尚門市」整家店以Tiffany藍和歐式風格做設計及裝潢,從外觀看起來就很特別。冰箱、舒適區、收銀臺都使用Tiffany藍+木質素材;收銀臺前使用花磚地磚,整體裝修風格很小清新,是文藝青年打卡的聖地。
  • 【便利店】臺灣便利店:巧妙的差異化競爭 做到永不缺貨
    便利店最早起源於美國,然而其真正發展成熟、成為現代零售業中不可小覷的一支力量,卻是在亞洲,其中又以中國臺灣地區最具代表性。臺灣的便利店以密度大、服務全、高度競爭、管理水平先進而聞名於世,成為便利店業態發展的最佳樣本。
  • 解析臺灣全聯超市:濃縮的大賣場,放大的便利店
    熟悉計劃供給內在效率機制的人都知道,這鐵定是個賠錢虧損的機構。1998年的臺灣,幾乎和內地在同步進行國有經濟制的改革。全聯在這一輪改革中,已經屬於最後末尾的幾個產業。2018年因為高雄市市長的人選變更,引發內地關注的臺北農產運銷公司(現在也隸屬於全聯),也屬於臺灣在民生經濟領域改革的類似商業機構。
  • 臺灣便利店,帶給你超值的全方位消費
    但在臺灣,牡丹晚報特派記者接觸到的便利店,卻與大陸的有很大不同。   臺灣的便利店功能非常強大,不僅可以解決市民的一日三餐,而且可以買到高鐵票、演唱會門票等。   走,咱去逛一逛!  密集度,堪稱全球之最   「在臺灣的這幾天裡,大家幾乎每天都和它打交道,知道不知道是什麼?」
  • 便利店在臺灣——真正的便利
    它最有魅力之處在於真正做到了「便利」——可以隨時隨地找到便利店並買到需要的產品與服務。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臺灣的便利店到底迷人在哪兒吧!全家、羅森、7-1124小時不打烊說到便利店,那肯定得提到它的24小時不打烊服務啦!
  • 7-Eleven便利店無論賣什麼都能大賣 它是怎麼做到的?
    提起 7- Eleven 這個名字,許多人先想到的是它作為便利店的一面。作為一家連鎖的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7- Eleven 給許多人的生活提供了不少方便,在商業上也獲得了成功。但創立已久的7- Eleven 早已開始了自己的跨界與轉型,而不局限於一家便利店。   做了哪些跨界?
  • 臺灣人的神奇便利店 逆天服務大公開|小白指南
    還記得到臺灣的時候,被街頭巷尾滿滿的便利店招牌嚇到。究竟臺灣人有多愛便利店?今天就讓小來說說解救全臺灣懶人的便利店吧。在臺灣,便利店都是24小時經營,無論多晚你只要穿個拖鞋到巷口便利店就能買到熱呼呼的食物、餅乾、飲料,臨時缺條牙膏或面膜,超商裡也都買的到。
  • 比男朋友靠譜太多的臺灣便利店
    截至2011年,7-Eleven已經在臺灣有4800餘家,照人口密度計算,相當於每5000人就擁有一家7-Eleven,這個密度是全球第一。全家FamilyMart品牌1972年成立於日本至今已是亞洲最大國際連鎖便利店之一,其網點遍及日本、韓國、臺灣、越南、美國等地,店數超過19,000店。
  • 日本有個便利店叫全家,韓國有個便利店叫CU,中國的叫什麼?
    日本有個便利店叫全家,韓國有個便利店叫CU,中國的叫什麼?在每一個城市裡面都會有很多的便利店,柴米油鹽醬醋茶,全世界的人生活都離不開身邊隨處可見的小超市,種類還是比較多的,價錢也是比較便宜的。國內有很多的便利店,有國內本土的品牌,也有國外的知名品牌,比如全家、羅森、7-ELEVEn。我們中國的代表性便利店是什麼呢?讓我們先看一下這些便利店吧。走到路上就能看到隨處可見的全家便利店,全家便利店可以說是分布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了。全家便利店是日本的一個品牌,創立時間是1972年之間,也是有很多年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