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從本月26日起,汕頭市50多名市民食用兩條虎斑魚後(俗稱「老虎斑」,石斑魚、珊瑚魚的一種),先後中毒入院。該批魚的深圳進口商昨日(8月30日)表示,這批含有「雪卡」毒素的虎斑魚是他們從香港購入的,總共15條。事發後第二日,深圳市衛生防疫部門就已將其餘13條虎斑魚帶走銷毀,並未流入市場。
據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透露,近期深圳市也有數宗疑似中毒個案,該中心早在今年4月就已提醒市民暫時減少或停食珊瑚魚類為宜(本報深圳新聞曾報導)。而在香港,僅今年頭三個月,就已發生16宗食用石斑魚中毒個案,受影響人數多達77人。
【尋魚】輾轉海產行 魚自香港來
兩條「帶毒」的大石斑魚,一下就放倒汕頭市59名市民,為防止有市民繼續中招,汕頭市疾控中心在出事當天就立刻介入調查。
但要查清「肇事」虎斑魚的來源卻並非易事,據了解,這兩條虎斑魚並非本地貨,而是當地一家名為龍奮海鮮行的海鮮檔從外地購入的。該行的進貨單據顯示,這兩條重量均在15斤以上的大傢伙,是本月26日從深圳鹽田海鮮一條街進的貨,進貨魚檔的名字叫金泰海產行。有關信息很快通報到深圳市衛生防疫部門。
27日下午,鹽田區衛生防疫部門就找到金泰海產行,在核實汕頭的「肇事」石斑魚確實是出自該魚行後,工作人員立刻封存這批石斑魚,並將其中1條虎斑魚帶走檢驗。第二天,防疫工作人員再次來到魚行,在通知該批魚可能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後,將剩餘12條虎斑魚帶走銷毀。
昨天下午,金泰海產行一名鄭姓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們已經獲悉汕頭市有市民食魚中毒的事情,並確認那兩條石斑魚就是出自他們魚行。「這批魚我們也不知道有問題,當時從香港買來,就是看中這批虎斑魚夠鮮活。」鄭老闆拿出一張名片說,這批魚是從一家名為「英洋公司」的香港魚檔購入,但是這批虎斑魚的具體產地他也不知道。但他表示,深圳和香港本地海域並不產這種深海魚(少量人工養殖的除外),所以應該是從外國進入。
【賣魚】石斑魚照賣 仍是招牌菜
「60塊一斤虎斑魚,想著划算,我一下就把漁場15條虎斑魚全給買了下來,每條魚都重15斤以上,總共花了14000塊。」金泰海產行鄭老闆說,儘管所有魚都被衛生部門沒收,但是他還是覺得挺幸運的,畢竟他只賣掉了其中兩條,否則中毒的市民很可能會更多。鄭老闆說,近期他不準備再經營虎斑魚,以防再次購進有毒虎斑魚。
就在與金泰海產行不到50米遠處,就是深圳市有名的鹽田海鮮一條街,深圳市許多市民都喜歡到這裡品嘗鮮活的海鮮。儘管附近海鮮檔剛發現有毒虎斑魚,但是這些海鮮酒家仍把石斑魚當作他們的招牌菜,在這些海鮮酒家的大魚缸裡,幾乎都有10多條碩大的石斑魚來回遊動。一家酒家的服務員帶著記者數道:「你看,這條是老鼠斑,這條是蘇眉,那條大的是東星斑,這些都是我們店的鎮店之寶呢!」當記者問有沒有虎斑魚賣時,這名服務員說:「有啊,160元一斤,我們的虎斑魚都是從澳大利亞進口的,這些可都是深海魚,保證新鮮美味。」
當地金龍海鮮酒家廖老闆向記者透露說,東星斑、老鼠斑等石斑魚深圳本地都有,在南澳那邊還有養殖基地,但是虎斑魚本地海域卻沒有,絕大部分的虎斑魚都是產自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深海,深圳和內地其它地區的虎斑魚都是由香港轉口進來的。香港有關資料也顯示,香港每年平均進口18000噸石斑魚,當中六成再運往內地,是「消耗」珊瑚魚最多的地區,珊瑚魚主要來自澳大利亞、印尼及菲律賓等地。
石斑魚並非鹽田海鮮食街所獨有。據記者觀察,深圳市各區都分布有大量檔次不一的海鮮酒家,而那些檔次稍高一些的酒家,都有各種石斑魚出售。
據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透露,近期深圳市也有數宗疑似中毒個案,而該中心早在今年4月就已提醒市民暫時減少或停食珊瑚魚類為宜。
【吃魚】有毒石斑魚 煮熟仍含毒
據香港衛生署資料顯示,前年及去年,香港分別發生18宗及5宗由「雪卡毒」引起的食物中毒個案,而在今年頭三個月內便發生了16宗個案,受影響人數多達77人,大批石斑魚因此被有關部門收繳銷毀。
據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透露,近期深圳市也有數宗疑似中毒個案,該中心早在今年4月就已提醒市民暫時減少或停食珊瑚魚類為宜。
據汕頭市疾病控制中心進行的流行病學調查,已經初步確定造成59名市民食物中毒的元兇,就是這兩條含有「雪卡」毒素的虎斑魚。據了解,汕頭這59名中毒市民,都是在當地一家火鍋城食用過這兩條虎斑魚。而他們表現出來的症狀也幾乎相同:進食含「雪卡」毒素的海魚後,患者在幾小時內出現中毒症狀,如嘔吐、腹瀉、四肢和口唇麻木、冷熱感覺顛倒、關節和肌肉疼痛。
據了解,由「雪卡毒」引致的食物中毒個案在熱帶地方並不罕見,這與進食大珊瑚魚有關,因為在珊瑚礁海域生存的小魚會吃有毒的海藻,當大珊瑚魚吃下這些小魚後,毒素便會積聚在體內,魚的體積愈大,含毒量亦愈高,但從外表不能分辨該魚是否含有毒素,煮食亦不能將毒素分解,大部分中「雪卡毒」的人士都會痊癒,對健康不會帶來長遠後遺症,但吸取過多毒素會影響循環及神經系統。
有關資料顯示,「雪卡」毒素目前尚無特效藥可解。大多數中「雪卡毒」的人均會自行康復,但也有少數最嚴重的病例可能致命。
新聞回放 逾萬毒魚上市多名港人中招
香港消息香港衛生署前天(3月31日——編者注)公布,又有8人疑因進食石斑魚中「雪卡毒」不適入院治療。香港3日內已發生16起類似事件,涉及人數多達53人。雖然有魚類供應商稱已回收市面3000條西星斑,但有知情的魚販不諱言市面應不止此數,料有逾萬條,甚至流入內地,預計未來數天仍會陸續有市民中毒。香港食品環境署承認現行制度不完善,活海魚不受監管。
當局追查後發現,原來多宗毒魚案,均源自一批產於南太平洋島國吉裡巴斯的海產,供應商已在市面回收3000條西星斑。熟悉該批活魚批發的人士透露,這批有問題的西星斑上月27日開始流入香港市面,主要送往酒樓,數目應比回收的更多,因為每次運送魚貨到香港均是數以百擔計,每擔約50公斤,若以1公斤1條計算,流出市面可能已逾萬條。他又說,近年內地對珊瑚魚需求大增,供應商於是不斷發掘新捕魚點轉售圖利,港人嗜食海鮮,所以部分會留港出售。
食環署署長梁永立說,當局早於數年前已有一套抽查活海魚的方法,當漁民前往外地捕捉深海活魚時,當局會要求漁戶宜先把數條海魚運回本港,交由香港大學進行檢驗,有待證實海魚不含致命有毒化學物,才會批准海魚入口。但他承認現時沒有快速檢驗方法,至少需要一周時間,才可明確活魚是否含有毒化學物,所以中間存在技術問題,現正與業界商討如何改善。
逾400種魚類可能含「雪卡」毒
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昨日(4月16日——編者注)召開新聞發布會稱,近期香港衛生署接獲多宗由於食用珊瑚魚而引起的「雪卡」毒素中毒個案,而深圳近期也有數宗疑似個案,為預防此類事件繼續發生,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暫時減少或停食珊瑚魚類為宜。
據介紹超過400種魚類可能引致「雪卡」中毒,從以往香港發生的「雪卡」中毒個案顯示,有較大機會含「雪卡」毒素的珊瑚魚類包括紅斑、老虎斑、蘇眉、龍躉等,魚類身上的「雪卡」毒素會慢慢積聚下來,因此體積較大的珊瑚魚,可能含有較多毒素。
名詞解釋
雪卡毒素雪卡毒素是由一種海洋微生物產生的毒素,毒素黏附在海藻或死去的珊瑚表面,由小魚吃下帶有毒素的海藻,而通過食物鏈富積到大魚體內而形成。有較大機會含雪卡毒素的珊瑚魚類包括紅斑、老虎斑、蘇眉、龍躉等。
專家建議 吃珊瑚魚不能喝酒
針對雪卡毒素,有關專家指出,曾經有過雪卡毒素中毒的人再次中毒機會較大,如下方法可避免吃進雪卡毒素和購進有毒魚類:
消費者
減少進食珊瑚魚
每次只吃少量珊瑚魚
避免進食珊瑚魚的卵、肝、腸、魚頭和魚皮
當進食珊瑚魚或肌肉毒魚類中毒時,應避免同時喝酒及吃花生或豆類食物
應向信譽良好的商店購買珊瑚魚,及查詢它們來自哪一捕魚區;若有懷疑,應放棄購買
如發現有任何中雪卡毒的病徵,應立即到醫院診治海鮮經營商
選擇信譽良好的批發商購買珊瑚魚,並要清楚知道珊瑚魚來自哪一捕魚區
應保存珊瑚魚來貨的記錄,以便發生問題時,可追查魚的來源
把不同來源及供貨商的珊瑚魚飼養在不同的魚缸或養魚區
避免購買低於市價的珊瑚魚,因它們可能來自新捕魚區,而沒有任何資料顯示該區域的魚類不含雪卡毒素
海鮮經營商
選擇信譽良好的批發商購買珊瑚魚,並要清楚知道珊瑚魚來自哪一捕魚區
應保存珊瑚魚來貨的記錄,以便發生問題時,可追查魚的來源
把不同來源及供貨商的珊瑚魚飼養在不同的魚缸或養魚區
避免購買低於市價的珊瑚魚,因它們可能來自新捕魚區,而沒有任何資料顯示該區域的魚類不含雪卡毒素(編輯:文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