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倉庫兵成「彈藥專家」:熟記近百型號彈藥上萬數據
邱友振,武漢後方基地某彈藥倉庫戰士,四級軍士長軍銜,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楊傑攝
初夏,湘中大山深處,某彈藥倉庫正在進行一場緊急收發演練。
遠遠望去,幾名戰士正熟練地操作叉車裝載彈藥。突然「咚」的一聲,一箱「炮彈」從3米高的垛上滑了下來。
「所有人員馬上撤到40米外。」一名在場的老兵迅即喊了一聲。
人員迅速撤離後,只見這名老兵屈身爬至「炮彈」跟前,拿出檢測器材,逐個檢查元器件、引信、彈丸、藥筒……動作小心翼翼又行雲流水。不一會兒,就對著大家打出了「OK」的手勢。
「他是我們倉庫的『彈藥管家』,他的軍功章都帶著股炸藥味!」提起老兵邱友振,該部官兵充滿敬佩。之所以能夠快速處置情況,源自他過硬的業務技能。倉庫儲存著近百種型號彈藥,存放彈藥的名稱數量、外形特徵、性能參數,他全能脫口而出,成千上萬個數據毫釐不差。
能從普通一兵成長為「技術能手」 ,邱友振的成長之路並不平坦。
剛分到倉庫那陣,他的心情一度低落。因為每天除了理論學習、搬運彈藥,就是守庫站崗,與他理想中的軍營生活差別很大。
記得第一次走進洞庫,聽著隊長說出的一組組數據,邱友振當時腦袋就蒙了。對於只有初中學歷的他來說,像是在聽天書。
「沒事,當不了保管員可以去連隊站崗。」聽著戰友開玩笑的話,邱友振的心裡很不是滋味。尤其看著同批入伍的戰友一個個進步很快,心裡更覺得落寞。
「難道就這樣放棄?絕不!」邱友振心裡突然亮了起來。
此後,他每天提前一小時起床,背數據、記參數;中午不休息,學理論、畫構造;晚上加班加點,組元器件、拆模型。憑著這股韌勁,3個月,他啃下《防雷》《防爆》等8本彈藥防護專業書籍;8個月,成為同批戰士中第一個主保管員;2年半,晉升為彈藥管理最高級別的三級保管員,創造了倉庫保管員的晉級紀錄。
那年,全軍彈藥業務考評現場,考評組隨機抽取幾個彈種提問,邱友振迅即答出入庫批次、技術參數、儲存條件;並在無光情況下,快速辨別不同型號,堆放位置。一口清、一摸準。正是憑著過硬的專業技能,為倉庫贏得「條件一流、管理一流、素質一流」的十二字評語。
天天和彈藥打交道,邱友振把各類彈藥的情況摸得很清。一次,他帶著兩名戰士巡查某個洞庫,憑著多年經驗感覺洞庫的溼度可能有問題。一旁的戰士說:「電子探頭探測顯示溫溼度正常,應該沒什麼問題。」
「還是感覺不對。」說著他拿出隨身攜帶的溫溼度計反覆測量,果然與電子探頭顯示有偏差。他迅速把這一情況向庫領導報告,並及時對檢測設備進行更換校正。
事後,他鄭重地對戰士說:「彈藥受潮容易導致質量下降甚至失效,這樣的彈藥送上戰場會出大事的。」
今年春節剛過,倉庫接上級通知要接收某新型飛彈。由於該彈種對儲存條件要求很高,為確保不出問題,邱友振主動向廠家要來數據資料,先期掌握性能參數。之後,連續幾天埋頭在洞庫,對一項一項參數進行實地檢測。他發現洞庫防靜電設施不符合標準,並及時進行重新調試。
不久前,該新型飛彈順利接裝入庫,負責保管的正是這名「彈藥管家」。
心聲
捨得打磨自己
■邱友振
軍旅人生不只有激情和熱血,還有寂寞和堅守。雖然成長之路布滿荊棘,但我堅信,只要勇於拼搏、勤於鑽研,捨得打磨自己,哪怕是深山老林,哪怕是平凡崗位,同樣能創造那份屬於自己的人生精彩。
(《解放軍報》2016年06月14日 09版)
(責編:黃子娟、閆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