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浪漫主義時代,在服裝史上是指1825-1850年這一歷史階段。當時,拿破崙帝國覆滅後,經過了王朝復闢,1830年的七月革命、1848年的巴黎二月革命、1848年的六月革命,由於路易波拿巴的政變,法國於1852年進入拿破崙三世的第二帝政時代。在這種政治風雲變幻的歷史時期,夢想資本主義無限發展的資產階級的浪漫主義和企圖向貴族時代復歸的反動的浪漫主義混合在一起,形成這個時代獨特的社會風潮。
由於長期戰爭,法國財政極度貧乏,人們心底瀰漫著不安的情緒。因此,許多人缺乏上進心,反對古典主義和合理主義,逃避現實,憧憬富有詩意的空想境界,傾向於主觀情緒的宣洩,強調感情的優越,並以中世紀文化的復活為理想。這種思潮無論在文學、藝術還是服裝上都有明顯表現。與之相應地,女性服裝也創造出一種充滿幻想色彩的典雅氣氛。
從1822年前後開始,女裝的腰線逐漸自高腰身位置下降,到1830年,降到自然位置,腰又被緊身胸衣勒細,袖根極度膨大化,裙子也向外擴張,名副其實的成了x型。女裝各部分主要特徵表現如下:
1·腰線回到自然位置,重新啟用緊身胸衣,為了強調女性特徵,使用緊身胸衣「科爾塞特」來達到整形目的。整個上半身縫製的非常合體,衣服一般多在背部開口系扎,如果前開襟,就使用掛鈎扣合。為強調細腰,衣服前中心呈銳角尖下去的裝飾線再次登場。
2·裙子的膨大化。強調細腰與誇張裙擺是相互關聯的,腰線位置下降,腰身被收細的同時,裙子上出現很多衣襞,其量感通過在裡面穿數條襯裙不斷加強。罩裙在前面A字形打開,露出裡面的異色襯裙。
3·浪漫的領型。這一時期的領子有兩種極端形態:一種是高領口,一種是低領口。高領口上常有褶飾,或用拉夫領、大披肩領;低領口上常加有很大的翻領或重疊數層的飛邊,麗絲邊飾。這兩種領型有時也組合起來使用。
4·獨具特色的袖型。為了使腰顯得細,肩部不斷向橫寬方向擴張,袖根部被極度誇張,甚至在袖根部使用了鯨鬚、金屬絲做撐墊或用羽毛做填充物。高領的衣服多採用羊腿袖,低領的衣服多採用帕夫袖,很短,有的上面還有斯拉修裝飾,還有袖山上重疊數層的麗絲飛邊的披肩式袖子。後來出現了袖根收緊、前臂張開的長袖。
5·褲子的又一次出現。19世紀30年代的女裝中,又一次出現了長褲,這是由於當時女士們風行騎馬兜風,女子的騎馬服是在寬敞的長裙裡面穿上用細棉布做的緊身馬褲和長筒靴,上身穿有羊腿袖的男士上衣,系男式的克拉巴特,戴高筒禮帽和鹿皮手套,手執馬鞭,英武氣中又不失柔媚。
6·各種外套。這一時期的外套有魯丹郭特和斯潘塞,還有阿爾及利亞產的阿拉伯式帶頭巾的外套,安達盧西亞短外套等。其中,受服裝外型特徵的制約,一種鬥篷型的外套「曼特萊」非常受歡迎,另外,防寒用的手籠「瑪夫」也很流行。
7·面料和色彩。這時的流行面料有輕而柔軟的薄棉布、織紋較密的白麻布,波紋組織的薄紗,凹凸絲織物、提花織織物,格紋、條紋的輕質毛織物和有刺繡的蟬翼紗等。
8·髮型與帽子。19世紀20年代後半期,女子髮型流行中分,頭髮緊貼頭皮,在兩側有髮捲的髮型。後來逐漸變成在頭頂挽髮髻的形式,而且發髺越來越高,1830年左右達到頂峰,人們用鐵絲做撐,用長長的飾針固定,上面裝飾著羽毛、緞帶、麗絲、人造花等。1835年起又重新回到基本高度,頭頂的髮髻轉移到腦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