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簡歷
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是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音樂評論家,生於德國,繼承了德國優秀的音樂傳統,尤其是舒伯特浪漫主義傑出的繼承人。
但其成就不僅僅限於此,他在德國傳統音樂的基礎上進行了許多的創新。此外,他的創作和評論活動對德國乃至歐洲浪漫主義及民族樂派的音樂家有著深遠的影響。
1810年6月8日舒曼生於德國撒克遜州一個出版商家庭,自幼就有機會接觸大量的文學作品,這也使舒曼從小就對讀書寫詩有濃厚的興趣。
1826年他父親去世後,母親讓他學習法律,1828年舒曼考入萊比錫大學,就讀法律系。
這期間他拜訪了讓·保爾,認識了海涅,最重要的是在這期間認識了影響他一生的鋼琴家弗裡德裡希·維克多和他的女兒克拉拉。他雖然學習法律,卻熱衷於音樂活動。
1829—1831年間,舒曼創作了他主要的鋼琴作品(從作品1號到23號)。1834年,由於對當時德國的音樂界現狀不滿,為抵抗藝術庸俗化的傾向。
他虛構了一個「大衛同盟」組織,以並與志同道合的友人共創《新音樂雜誌》,熱情推舉音樂界的新秀及優秀作品,反對毫無藝術修養的庸夫俗子和墨守成規的保守派。
在這些年間,舒曼與其鋼琴老師維克的女兒、傑出的鋼琴家克拉拉相愛,遭到維克的強烈反對。
這對戀人為此作出多年不懈的鬥爭直至訴諸法律,終以勝訴為果而於1839年圓滿成婚。
1840年以後舒曼的鋼琴作品大為減少,創作中心從鋼琴轉向聲樂、交響樂和室內樂等其他領域。1843年舒曼出任萊比錫音樂學院教師,克拉拉則成為舒曼鋼琴作品的第一演釋者。
舒曼的性格一方面熱情奔放、鋒芒畢露、膽大妄為,另一方面溫柔細膩、沉思幻想、謹小慎微,這兩種不可調和的雙重性,成為日後導致他精神分裂的重要因素。
(二)舒曼鋼琴音樂創作的特徵
舒曼的創作風格特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體裁多樣,隱喻性強
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的音樂只有我自己知道,是我的日記」。在舒曼鋼琴的鋼琴音樂創作中套曲集中體現了其體裁特點。
他把套曲處理得十分自由,結構短小,集中在一個總的標題之下,表現出生活五光十色的藝術形象,構成繪聲繪色的畫卷。
舒伯特的《即興曲》《音樂瞬間》這些小品集中的作品是可以單獨演奏的,舒曼在繼承了小品寫作風格的同時將這種音樂形式進一步創新。
他第一個將獨立的小品貫穿成不可分割的藝術整體——標題性小品套曲,如:《狂歡節》《童年情景》。這些作品顯示了舒曼獨特的創作個性。
他非常注重刻畫人物內在的情感體驗,作品中攝取了非常豐富的生活鏡頭,特別喜歡描寫一些夢幻的境界,使作品充滿了浪漫的色彩,並且個性鮮明。
2.明顯的標題性
舒曼作品標題性能夠把聽眾帶到一個特定的意境中去,給大家提供更廣闊的想像空間,通過標題暗示某種情緒或心理體驗,讓聽眾自由幻想。
可以說標題音樂是舒曼的偏愛,他認為標題可以明確地把內容提示給聽眾,但他同時反對用標題束縛聽眾的想像力。
他的標題性超越了標題本身,他希望自己的標題音樂不僅描繪標題本身的內容,而且能夠把聽眾帶到一個特定的意境中去,給大家提供更廣闊的想像空間,通過標題暗示某種情緒或心理體驗,讓聽眾自由幻想。
3.旋律、節奏、和聲與織體旋律特點
旋律、節奏、和聲與織體旋律多為小句子,表現出音樂語言所具有的獨自、朗誦、喧敘、對話、小格言、警句等特點。
而節奏可見大段的附點、切分的節奏,是性格中躁動不安、精神緊張的寫照;在和聲與織體上,舒曼沒有超越古典的功能性,而是通過浪漫手法運用復調,用多層次來表現複雜的心理。
(三)主要的鋼琴作品
在他的創作體裁中,鋼琴音樂比重很大,作品中有《狂歡節》,裡面包含了各首小曲,對五光十色、沸騰的生活場面進行了很好地展現。
《蝴蝶》與《狂歡節》相似,還有《大衛同盟盟友舞曲》《童年情景》,都是上乘的精品,把兒時的生活、童年的回憶表現得淋漓盡致。
《狂歡節》單獨的樂曲採用與舞曲相聯繫的短小的二部曲式。每首都包含一種特別的效果或特徵。此處特別注意的是「尤塞比烏斯。(v)的音樂表現。
一個漫遊的柔板主題採用六連音、五連音和四連音與緩慢的半音化伴奏相配合。伴奏採取持續音,但並未採用三和弦的:根音做低音。
它們共同營造起夢幻的效果(譜例4—5A)。「尤塞比烏斯,,之後緊跟「弗羅列斯坦』』(vi),其中充滿激情的主題旋律疾速超越堅定的和弦伴奏,進而突然發生嚴肅的轉變。
(譜例4—5B)。音樂隨即奔向另一首樂曲,「妖豔女子』』(vii)。「大衛同盟」中的其他人物並非來白想像。其中包括「賈琳娜」(xi),用一首激情的華爾茲代表克拉拉:
「埃斯特列拉」(Xl…11),用一支抒情但不規則的華爾茲代表艾奈斯汀.馮·福利肯;全曲最後是「大衛同盟進攻凡夫俗子的進行曲」。
「大衛同盟」中的歷史人物包括:蕭邦,採用短小而典型的夜曲作為代表(xii);帕格尼尼,通過一首技巧性的間奏曲通向「阿列曼德舞曲」;在這首舞曲中,舒曼部分引用了克拉拉的一個主題。-。
《a小調鋼琴協奏曲》是舒曼婚後寫的意義重大的鋼琴作品,也是唯一的一部鋼琴協奏曲。
作品表達了對於用鬥爭換來的幸福的讚美,洋溢著對生活對理想的信心。這部協奏曲的音樂語言樸素,沒有表面浮華的技巧賣弄。
獨奏鋼琴和樂隊配合默契,渾然一體,既壯觀又充滿詩意,被後人視為至寶。
舒曼最雄偉、氣勢最磅薄的作品之一是《交響練習曲》。這部作品創作於1834年,是由12首練習曲組成的套曲。
它名為練習曲,實際上是變奏曲,或者說具有練習曲和變奏曲的雙重性質。這首作品之所以被稱為《交響練習曲》是因為在某幾段中,作曲家在鋼琴上發揮了管弦樂的音響效果。
這首的音樂的表現力也極強,鋼琴演奏技術難度極高。變奏曲的主題原來是弗立肯男爵所寫,充滿「悲愴」色彩。
舒曼在創作過程中,通過交響式的有機發展和調性的轉移,想使開頭主題的葬禮進行曲通過變奏變為結尾的勝利進行曲,達到戲劇性的對比,與此同時又為鍵盤上的炫技提供了充分的空間。
舒曼於1838年創作《童年情景》Op.15,這些樂曲只是想表達成年人對兒童時代的回憶。
但這首作品不僅毫無幼稚之感,反而洋溢著憂鬱的藝術氣息和浪漫的抒情性。這13首鋼琴小曲,都以單純的二段式或三段式寫作而成。
套曲的每一首小曲都像一幅多彩的圖畫,一首精美的小詩。標題雖然是後加上去的,但卻是對作曲家創作本意最好的詮釋。
這些標題使音樂與文學、與視覺形象有了更加緊密的聯繫。標題性和文學性,正是《童年情景》浪漫主義基本特徵之所在。
舒曼的創作尊重古典傳統,追求高尚的境界,他常常沉浸在浪漫的幻想和夢境中。
是他把鋼琴的前奏、後奏的襯託和相對獨立性推向了一個高峰,並促進了鋼琴部分的表現力,和聲方面也有所突破,所以,舒曼的地位在浪漫主義時期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