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南昌同城會」免費訂閱
早上在南昌吃拌粉喝瓦罐湯,中午在西湖上蕩悠悠地劃著小船兒,下午再到上海南京路「血拼」……一天內跨越多個長三角城市的休閒之旅,在12月10日後就不是「奢望」了。
備受關注的滬昆高鐵南昌至杭州段將於12月10日開通運營,杭長高鐵車票7日8時正式開賣。開通後,南昌市民乘列車前往杭州的旅行時間將由現在5小時壓縮至2.5小時,最低票價為263.5元,至上海、南京、寧波等城市間的旅行時間也將縮短至4小時。
滬昆高鐵江西段全線開通 區位優勢凸顯
2014年9月16日,滬昆高鐵南昌至長沙段開通運營,時隔3個多月,12月6日,滬昆高鐵南昌至杭州段也將正式服役,這標誌著滬昆高鐵江西段即將全線開通。
滬昆高鐵南昌至杭州段設計時速350公裡,線路長582公裡,途經江西南昌、撫州、鷹潭、上饒,浙江衢州、金華、紹興、杭州等地區。全線設南昌西、進賢南、撫州東、鷹潭北、弋陽、上饒、玉山南、江山、衢州、龍遊、金華、義烏、諸暨、杭州東等車站。
滬昆高鐵南昌至杭州段向東通過杭州樞紐與滬杭、寧杭、杭甬高鐵銜接,向西對接滬昆高鐵南長段聯通京廣高鐵,江西腹地承接東部發達地區經濟梯度轉移的區位優勢將進一步凸顯,長三角、環鄱陽湖經濟圈與長株潭城市群將實現同頻共振。
南昌到杭州僅2.5小時 運行時間大幅縮短
杭長高鐵開通後,將安排開行「D」字頭動車組列車1對,「G」字頭動車組列車48對。屆時,南昌開往杭州、上海、懷化、南寧等方向不僅運能大幅提升,而且列車運行速度也相應大幅縮短,開行頻率有較大提高,高鐵已基本實現公交化運行。
其中,南昌到杭州僅需2.5小時,比原來最快列車5小時縮短了一倍;南昌到上海僅需3.5小時,比原來最快列車6個多小時快了近2.5小時;南昌到南京4小時,比原來最快列車9個多小時快了近5小時;南昌到濟南7小時,比原來最快列車12.5小時快了5.5小時;南昌到桂林5小時,比原來最快列車11小時快了6小時;南昌到南寧8小時,比原來最快列車17小時快了9小時;南昌到懷化3小時,比原來最快列車11個多小時快了近8小時。
263.5元可乘高鐵到杭州 較民航更親民
經國家主管部門核准,途經杭長高鐵部分高鐵票價為:
南昌西至杭州東全程一等座票價443.5元,二等座票價263.5元;
南昌西至南京南全程一等座票價622元,二等座票價369元;
南昌西至濟南西全程一等座票價1016元,二等座票價603.5元;
南昌西至天津西全程一等座票價1182.5元,二等座票價702元;
南昌西至北京南全程一等座票價1239.5元,二等座票價736元;
南昌西至上海虹橋全程一等座票價560.5元,二等座票價336.5元;
南昌西至懷化南全程一等座票價507.5元,二等座票價301.5元。
這樣的票價對於普通市民而言是高還是低呢?記者將一些熱門線路高鐵票價與民航票價進行了一番對比。對比發現,南昌至杭州並無直達航班,經過中轉後,費用高達2000多元(不包含稅費),而高鐵二等座263.5元的價格可謂是十分親民。南昌到上海方向直飛價格基本維持在700多元(不包含稅費),在非出行高峰期算上折扣後與高鐵票價相當,然而一旦遇上春運、長假等特殊時段,高鐵價格便可顯示出其競爭力了。
現行8趟公交車送旅客直達高鐵站
目前,去往南昌西站的公交線路共有8條,分別是:
附:杭州味的地道小吃,去杭州必吃!
杭州有很多美味的小吃,但不是誰都能代表地道的杭兒味。「蔥包檜兒」,烤熟的油條同蔥段捲入拌著甜麵醬的春餅裡,再用鐵板壓烤,烤到表皮金黃、油條「吱吱」作響;南方大包雪白鬆軟,每個清晨店門外都排滿了長隊,這些才是正宗的杭兒味。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下,那些能真正代表杭州的小吃。
No.1 南方大包
說起延安路上的南方大包,許多老杭州必定印象深刻。當年著名點心師、浙江目前唯一烹飪大師王仁孝對包子製作進行長期研究,烹飪出了雪白鬆軟的南方大包,南方大包正式的名字是「南方迷宗大包」,價廉物美、一直是杭州市民早起排隊力追的包子。
No.2 小籠包
街頭巷口殿堂級的美味」杭州小籠包」。引用一下《舌尖上的中國》裡對於杭州小籠包的描述就可以知道這是怎樣的誘惑:「精緻小巧的小籠包安臥於竹製蒸籠之上,熱氣騰騰地上桌。每個小籠包,十八道紋路分明的褶子,收口似鯽魚嘴。夾起小籠包一提,皮子驟然下墜,像是嬰兒皮膚吹彈可破,可拉伸到最極致卻又紋絲不破。」自南宋遷都杭州,小籠包也由河南開封傳到了杭州,現在已經成為杭州一道必嘗名點。
NO.3 生煎+小餛飩
熱生煎外皮鬆脆,內餡濃香。剛出鍋的生煎,燙得很,一股油香硬生生逼出來,風味獨具。再加上一碗小餛飩,豬肉膏腴、榨菜丁加點絲縷顆粒的細密口感,煮熟後隔著半透明的皮,要的就是個口感。再加一碗熱騰騰的小餛飩,那可真真兒是絕配。
No.4 麻心湯糰兒
湯糰用糯米、粳米磨成水磨粉制皮,包芝麻、白糖餡心,煮製而成。皮綿糯,餡油潤,甜中有芝麻香味。別小看這湯糰兒,加上西湖藕粉可以配成傳統杭州甜點。小湯糰加上酒釀桂花還是喜宴桌上的必備餐點呢。
No.5 菜滷豆腐
菜滷黑不溜秋,雖說其貌不揚,但聞之香氣四溢,存儲七八年也是「肉身」不壞。菜滷、臘肉都是至鹹之物,而豆腐至淡,需要加入適量的水,這至鹹和至淡之物才能相得益彰。這不還有詩為證:三伏至寶雪裡蕻,豆腐煮成腹中空,倒篤菜汁陳香滷,獨步杭城立奇功。
N0.6 油冬兒
油冬兒是杭州最受歡迎的傳統民間年味小吃之一,外松酥裡香軟。蘿蔔和麵粉經了油後香氣撲鼻。輕輕地咬下去,外面的金黃皮脆脆的,裡面蘿蔔絲和面煳卻溫溫軟軟,白白糯糯,味道表太好了嗷!
NO.7寒豆兒粥
江浙一帶人早餐與稀粥有著不解之緣,家家戶戶早上燒燒泡飯,配以醬瓜、腐乳就是最廉價的美味。老底子的杭州,街上常常會有人敲著竹筒賣寒豆兒(豌豆)糖粥。糯米和紅糖煮的粥,入口酥、甜、糯,那個年代的杭州小伢兒都把它當做夏令"滋補品"。可惜現在已經很難再尋覓到這種糖粥了。
NO.8 貓耳朵
貓耳朵可謂知味觀名點,白麵粉製成精巧的「貓耳朵」形狀的面瓣,配上雞丁、火腿片、乾貝、香菇、筍片等佐料,入鍋烹煮而成。裝碗後,雞丁如琥珀、火腿像瑪瑙,與白玉似的「貓耳朵」相映成趣,滋味鮮美,很受人喜愛。
NO.9 桂花糖年糕
糖年糕糯米拌秈米,水浸透,磨水粉漬幹,拌入紅糖,食油蒸熟。甜甜糯糯的滋味,擰糾糾的口感,還有那首小時候的歌謠:「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請我吃年糕……」
附:上海特色小吃,去必吃!
上海是各種名特小吃薈萃的地方,它的口味有別於四川、重慶的麻辣味,而是以清淡、鮮美、可口著稱。上海的小吃,有蒸、煮、炸、烙,品種很多,最為消費者喜愛的,莫過於是:湯包、百葉、油麵精。這是人們最青睞的「三主件」。雖然有這麼多美食,但是苦於小編囊中羞澀卻也無福消受了。悄悄告訴你,小編在編輯本文時口水流了一地哦。
上海三鮮餛飩餛飩,北方叫餛飩,廣東稱之為雲吞,新疆叫曲曲,福建叫扁食,四川稱抄手。價廉物美的三鮮小餛飩,可謂百吃不厭,小餛飩的包製,更是簡便、快捷。
上海的三鮮餛飩也有別於無錫的三鮮餛飩。餛飩餡並不是鮮肉、開洋、榨菜製成的餡心,而是純肉的。所謂三鮮名堂皆在湯裡,蛋絲、蝦皮、紫菜此三鮮調出薄皮包裹著的鮮肉,口感鹹香爽滑。
歷史文化餛飩的文字記載見於西漢,它源於中國北方,興於唐宋,初為祭祀,後為民間小吃。太古神祇盤古將混沌破開, 一分為二,天地即成。清代同治年間,文人曾這樣讚譽過餛飩 :包得餛飩味勝常,餡融春韭嚼來香。湯清潤吻休嫌淡,咽後方知滋味長。
三鮮份量要到位。將蛋皮切成絲、並把紫菜、開洋或蝦皮、按個人口味放入適量的鹽、雞精、胡椒粉等擱置大腕中備用。食用時衝入沸水,放入煮好的餛飩,即成了一碗色、香、味俱到的上海三鮮小餛飩。
薄荷糕薄荷糕是中國滬菜菜系中很有特色的漢族糕點之一,以薄荷為製作主料,薄荷糕的烹飪技巧以蒸菜為主,口味屬於清香味。夏天是薄荷糕最暢銷的季節,外觀潔白如雪,上面還有星星點點的綠色,那便是薄荷了。薄荷糕是糯米粉裡拌著些許的薄荷粉,點綴著紅綠絲。甜甜的,涼涼的,吃完後嘴巴就像剛刷過牙一樣,口氣絕對清新。
排骨年糕排骨年糕是上海地區一種經濟實惠、獨具風味的漢族小吃,已有50多年歷史。大排佐以小而薄的年糕,經油氽、燒煮而成,既有排骨的濃香,又有年糕的軟糯酥脆,十分可口。排骨色澤金黃,表面酥脆,肉質鮮嫩。入口糯中發香,略有甜辣味,鮮嫩適口。排骨年糕的兩大主料——排骨和年糕都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可為幼兒和老人提供鈣質,具有滋陰潤燥、益精補血的功效。上海市的曙光飲食店的「小常州」排骨年糕、「鮮得來」點心店作的排骨年糕最具特色。
小紹興雞粥小紹興雞粥是上海地區漢族傳統小吃,由三黃雞、上白粳米輔以各種佐料製成。本粥雞肉白嫩滑韌鮮美,粥中帶綠,顏色鮮亮,營養豐富,是一道滋補佳品。
歷史文化小紹興雞粥店經營的雞粥是地道的上海地區漢族傳統小吃。該店由一紹興人創辦於1947年,由於創辦人(章潤牛兄妹,其中妹妹章如花由於對當時播放的以小紹興為題材的電視不滿而另外開了一家王中王雞粥店)和主要操作師傅均為紹興人,在這兒便形成了一個小小的紹興人天地,故人們給它取名為「小紹興雞粥店」。小紹興雞粥就是用雞湯原汁燒煮成的梗米粥,配以雞肉和各種作料的一種小吃。食用雞粥時,將煮熟的雞切成3釐米長、0.6釐米寬的塊兒,裝盤,雞粥盛入碗內,加上蔥、薑末和雞油,一同上桌。此時,雞粥黃中帶綠,雞肉色白光亮,令人賞心悅目,食慾大增。品嘗時,雞粥粘韌滑溜,鮮香入味,雞肉細嫩爽口,營養豐富,越吃越香。此美食在上海市小紹興雞粥店裡有經營。
糟田螺糟田螺是上海市的著名漢族風味小吃之一。這種小吃是用個大肥美、肉頭厚實的安徽屯溪產的龍眼田螺為原料,進店後先用清水養兩天,使其吐淨泥沙,然後再放入鍋內,加上茴香、桂皮等煮較長時間。最後將燒好的田螺放上陳年香糟,糟制而成。這種糟田螺呈褐灰色,肉質鮮嫩,汁滷醇厚,入口鮮美,十分受人歡迎。此美食是上海五味齋點心店和鮮得來點心店的著名小吃。
上海八寶飯八寶飯是漢族傳統名點,臘八節節日食俗。流行於全國各地,江南尤盛。各地的配方大同小異,基本上是把糯米蒸熟,拌以糖、油、桂花、倒入裝有紅棗、薏米、蓮子、桂圓、等果料的器具內,蒸熟後再澆上糖滷汁即成。味道甜美,是節日和待客佳品。
歷史文化相傳源於武王伐紂的慶功宴會。紂為商代之末主,膂力過人,敏捷善辯,嗜酒好色,暴虐無道。公元前1123 年,周武王率諸侯東徵,敗紂於今河南省洪縣南的牧野。紂自焚死,武王及定天下,建都於鎬,即今長安西上林苑中。在周武王伐紂,建立天下的大業中,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騙八士,功勳赫赫,深為武王和人民稱譽。在武王伐紂的慶功宴會上,天下歡騰,將士雀躍,庖人應景而作八寶飯慶賀。八寶象徵有功的八士,使用山楂則寓意火化紂王。
楓涇丁蹄上海市郊金山縣出產的楓涇丁蹄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它採用黑皮純種「楓涇豬」的蹄子精製而成。這種黑皮豬骨細皮薄,肥瘦適中。丁蹄煮熟後,外形完整無缺,色澤紅亮,肉嫩質細。熱吃酥而不爛,湯質濃而不膩;冷吃噴香可口,另有一番風味。
歷史文化1、「楓涇」是上海金山區的一個小鎮,原名「白牛村」。相傳宋代有個姓陳的進士,曾任山陰縣令,後被罷官,隱居於此,自號「白中居士」。因他一生清風亮節,死後人們將白牛村改名為「清風徑」,繼而又稱為「楓涇」。
2、「楓徑丁蹄」與該鎮「丁義興酒店」有關。公元1852年(清鹹豐二年),有姓丁的兄弟兩人在這鎮的張家橋地方開設了一家名叫「丁義興」的酒店,生意一般尚可,但不能滿足了氏兄弟做大生意、賺大錢的欲望。為了進一步打開局面,擴大營業,丁氏兄弟就把主意打在楓徑豬蹄上。楓徑豬是著名的太湖良種,它細皮白肉,肥瘦適中,骨細肉嫩,一煮就熟。丁氏兄弟就取其後蹄,烹製時用嘉善姚福順三套特曬醬油、紹興老窖花雕、蘇州桂圓齋冰糖,以及適量的丁香、桂皮和生薑等原料,經柴火三文三旺後,以溫火燜煮而成。熟後外形完整,色澤暗紅光亮,熱吃酥而不爛,冷吃噴香可口,肉質細嫩,湯質濃而不膩,十分可口,久吃不厭,故很受歡迎,人們稱為「丁蹄」。 丁蹄。即「丁義興」熟食店特製的「紅燒豬蹄」。因店主姓丁,故名曰「丁蹄」。
擂沙圓擂沙圓是上海喬家柵點心店的風味名點之一,已有70多年的歷史。相傳在清代末年,上海三牌樓一帶有一姓雷的老太太,以設攤賣湯糰為生。為多做些生意,她想方設法彌補湯糰存放和攜帶不便的缺陷。開始,她把湯糰表面滾了一層糯米乾粉,後又試製了各類乾粉,結果採用赤豆粉效果甚佳,大受食客歡迎。後人為了紀念她,就把這種湯糰取名擂沙圓。
擂沙圓品種的品種有許多:鮮肉、豆沙、芝麻等。其色粉紅,豆香濃鬱,軟糯爽口,攜帶方便。
桂花酒釀圓子月桂花飄香,每年這個時候,如果可以用桂花用來做這款桂花甜酒醇一定是味道香濃。桂花甜酒釀是上海和江蘇一帶的傳統名點。酒釀在明朝才作為小吃,桂花甜酒釀與清朝問世的酒釀圓子都是名點。
生煎饅頭生煎饅頭,地方特色小吃,上海市特產,也是蘇州有名的點心之一。起源於1920年代的上海。生煎饅頭原為茶樓、老虎灶(開水店)兼營品種。餡心以鮮豬肉加皮凍為主。20世紀30年代後,上海飲食業有了生煎饅頭的專業店,餡心花色也增加了雞肉、蝦仁等多種品種。
歷史文化生煎起源於1920年代的上海,一般在老虎灶(開水間)隔壁,開一爿半開間門面的小店,店門口立著由柏油桶改制的爐子,上面置一口鑄鐵平底鍋,裡面是一張長條形的臺板,這就是生煎店鋪的雛形。後來,上海著名企業家,中國新藥業先驅黃楚九將生煎引入了他自家所開設的蘿春閣茶館店中,從此生煎饅頭成了蘿春閣茶館的招牌美食。最早的生煎都是由老虎灶和茶樓兼營的一種小吃,隨著生煎在上海廣受歡迎,自1930年代起出現了專營生煎的店鋪。餡心花色也增加了雞肉、蝦仁等多種品種。
蟹殼黃蟹殼黃,上海知名漢族小吃,屬本幫菜。因其形圓色黃似蟹殼而得名。蟹殼黃是用油酥加酵面作坯,先製成扁圓形小餅,外沾一層芝麻,貼在烘爐壁上烘烤而成。此餅味美鹹甜適口,皮酥香脆。有人寫詩讚它「未見餅家先聞香,入口酥皮紛紛下」。蟹殼黃的餡心有鹹、甜兩種。鹹味的有蔥油、鮮肉、蟹粉、蝦仁等,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棗泥等品種。蟹殼黃小吃店主要集中在楓涇古鎮和朱家角鎮。
歷史文化當年在老上海的點心攤上有買一種吃食,人們給這樣的點心起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做蟹殼黃。蟹殼黃因其形圓色黃似蟹殼而得名。以上海石門一路威海衛路口的吳宛餅家製作的為最佳。
清末,上海列為對外通商口岸後,相繼吸取了各地風味小吃精華,幾乎包括了全國各主要地方的特色,並加以發展和提高,形成自己的特色,上海小吃特點是品種繁多,兼具南北風味;選料嚴謹,製作精細;應節適令,因時更變;供應方便靈活。
小籠饅頭(北方又稱小籠包)是上海、南京、無錫、常州、蘇州、杭州、蕪湖、徽州、江西等江南地區著名漢族小吃,起源自清代道光年間的江蘇省常州府,為當時的萬華茶樓首創。傳說由北宋時期著名的王樓「山洞梅花包子」演變而來,由北宋皇室帶入江南,後逐漸成型。常州小籠饅頭味鮮,無錫小籠饅頭味甜。而誕生於清末同治十年的上海南翔小籠饅頭同樣歷史悠久,享譽中外。
近代江南小籠饅頭真正成形的歷史已很難考證,但普遍認為現代小籠饅頭與北宋時期的「山洞梅花包子」和「灌漿饅頭」有著傳承上的淵源關係,在靖康之變後由北宋皇室南遷時帶入江南後演變而來,與中國北方地區流行的灌湯包系出同門,千百年來傳承一直沒有斷絕,並在各地得到了創新和發揚。如上海南翔鎮的黃明賢在1871年創製的「南翔小籠饅頭」,常州萬華茶樓在清代道光年間創製的「加蟹小籠饅頭」,包括清代乾隆年間流行於無錫惠山秦園一帶的無錫民間小籠饅頭,及開封、天津等地近代創製的小籠包,都各具特色。江南一帶的上海、無錫、常州、南京、杭州、蕪湖等地都有著悠久的小籠饅頭烹飪歷史,現存著不少以小籠饅頭為特色的百年老店。
青團青團漢族傳統節日食品。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清明節,寒食節等節日。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團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種,泥胡菜、艾蒿、鼠麴草。泥胡菜氽後色做碧綠,以前常用,現在用的已不多見)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糰子。
在中國古代,每逢寒食節,人們便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無需加熱的食品。青團是江南一帶的小吃,因其色調而得名。用清明前後才有的一種艾草的汁拌進按比例配好的糯米/粘米/麵粉裡,手工揉勻,再根據各人喜好包裹進不同的餡料蒸製而成。
歷史文化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李秀成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李秀成,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李秀成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李秀成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採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糰子。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裡,混過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兩面黃「兩面黃」是一種蘇州特色的傳統麵食,曾被稱為「麵條中的皇帝」,價格不菲。解放後就很少供應,消失已有二三十年,近年來在蘇州老字號餐飲界再次興起,此面有硬「兩面黃」和軟「兩面黃」之分,硬「兩面黃」是生面油炸,軟「兩面黃」是下的硬面濾幹再炸,要兩面都炸成金黃色,香味飄出,然後撈出放在盤子上,再將澆頭連滷澆在面上,讓麵條吸足滷汁,味道又香又可口。
訂閱.聯繫.合作
❶ 回文章頂部,點「 南昌同城會 」進行訂閱(推薦)
❷ 搜號碼:nctch0791 或搜公眾號「 南昌同城會 」
南昌同城會QQ群:108691710
投稿合作請加微信:zhangxiaodong1157
南昌最具影響力生活服務類自媒體
說南昌大小事件挖周邊吃喝玩樂
有節操調侃天下事·無下限賣萌陪聊求調戲
↓↓↓點擊「閱讀原文」快速訂閱南昌同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