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武漢|在武漢的臺灣人:疫情讓我重新認識了這座城市

2021-01-12 國際視訊

武漢封城76天,一千多萬人被困在這座城市裡。不管是土生土長的武漢本地人,還是外來者,都因為這場疫情與這座城市有了某種深層的聯結。2017年來到武漢、而且整個疫情期間都在武漢的臺灣導演薛穎穜,用《76天台灣導演在武漢》這部短片,講述了自己與武漢的故事。

12月7日下午,本刊記者在武漢萬利廣場見到了薛穎穜。一見面,薛穎穜便開始滔滔不絕講述自己的「武漢故事」,並拿出武漢檔案館11月3日頒發的「收藏證書」,隨後搜索著文件路徑在電視上播放了十幾分鐘的《76天台灣導演在武漢》,以及他拍攝的網絡大電影《夢裡杜鵑花》。

突如其來的封城

1月23日凌晨,武漢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宣布自當日10時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暫時關閉。隨即,武漢封城進入倒計時,不少人選擇利用這個空當兒逃離武漢,據悉自消息發出至正式封城,總計有數百萬人如逃難般逃離了武漢。

「1月份的時候,就有傳言說有疫情,我們都是經歷過非典(SARS)的人,並沒太當回事,而且大家過年的氣氛很好。我自己是計劃過完年在這邊籌拍電影,沒打算回臺灣。後來說要封城,我周圍的朋友包括我自己沒有一個人相信,封城的意思是真的不能出去。」薛穎穜說,在封城前一天,不斷有朋友提醒他要儲備一些方便麵之類的食物,可並沒有把封城當回事的他,只買了一盒草莓。

封城後不久,薛穎穜接到了湖北省臺辦的電話,「臺辦問我要不要搭乘包機回去,時間太倉促了,而且我也沒有打算回去,所以就拒絕了。」2月3日,經過居中協調,終於促成包機第一次返臺。因為兩岸關係在政治上的角力,此次包機返臺雙方各有表述——大陸國臺辦定調為「在鄂臺胞搭乘東航春節加班機返鄉」,臺灣方面則定調為「武漢撤僑包機」。

緊隨其後,原計劃於2月5日和6日進行的第二次和第三次東航包機返臺運送計劃,因兩岸雙方提出的方案無法達成一致而一再中斷與延遲。雙方爭執的問題包括,包機究竟是由大陸的東航執飛還是由臺灣的華航執飛?誰來確定「優先返臺名單」?經過一番角力,最終在3月11日凌晨,由東航和華航執飛的包機航班抵達臺灣。

「這件事情(包機返臺)真的太傷兩岸的感情了。我知道他們大概在想什麼,就覺得臺灣被矮化了。在那個時候,最核心的問題,是滯留在武漢的臺灣人如何儘早離開,而不是去計較這些,民進黨竟然可以在這個基本的人道救援問題上操弄政治,阻攔包機,其他事情更不用講了。」薛穎穜談到這些,語速急促,不難看出他對疫情期間臺灣政客的做法非常不滿。「疫情危機關頭,有必要把兩岸關係搞得這麼糟糕嗎?」

而在談及封城期間的經歷,薛穎穜則坦言「有一段時間心情很糟糕」,因為不斷看到有身邊朋友包括他們的親屬生病或被確診。「疫情期間得病的人蠻可憐的,尤其是一些老年人,身體機能又弱,但又擔心去醫院感染新冠肺炎,再加上當時醫療資源緊缺,會優先收治新冠患者,這些人的病就給擱置了。」

「我對武漢人的看法改變了」

為了緩解禁足在家的焦慮與糟糕情緒,薛穎穜開始用尤克裡裡創作歌曲,先後創作了《為武漢點讚》、《親愛的武漢》、《英雄武漢》和《吹哨人》等曲目,並在疫情期間自彈自唱。最終這些歌曲,也都用在了他的記錄短片中。

「《吹哨人》這首歌是為了紀念李文亮的,不過後來擔心取這個名字太敏感,就改成了《真誠的聲音》」,在談到李文亮時,薛穎穜略有遲疑,「他(李文亮)做了一個正確價值的選擇,選擇把這個事情說出去,他可能也不知道後面會遇到這些事情,不過他更像是整個社會的一個放大,他就成長在武漢,透過他我們能更好地認識武漢,以及武漢精神。」

談到對於武漢的認識,薛穎穜多次強調這次疫情讓自己對武漢的看法徹底改變了。「我第一次來武漢的時候,覺得這邊天氣不好,吃的太油膩,人也好兇,性子急,講話就像在吵架,可是他們並沒有什麼惡意。可能臺灣人相對比較溫和,通常要是來大陸,也會選擇上海、廈門這些地方,來到武漢就相當於我們住在臺灣的眷村裡面,所有都是外省的,講著一口完全聽不懂的話。不過,經過這次疫情,我發現武漢人有不一樣的另外一面。」

停頓了片刻後,薛穎穜繼續講道,「如果不是武漢人這樣的性格,也就是說疫情大規模爆發在武漢之外,情況會更嚴重。這次疫情,我是真的看到了武漢人的勇敢不畏懼,大家都是很冷靜地去面對眼前的困難,這個心態就很了不得。」結合疫情對自己的改變,薛穎穜也表達了希望臺灣人多了解大陸的願望。「就像我經過這次疫情,重新認識了湖北武漢是什麼性格的一座城市,就不會有成見了。太多臺灣人已經習慣被過度包裝,相信的東西已經很少了,可是如果抱持著開放的心態多接觸,就會發現大陸真的不是臺灣媒體所呈現出來的那個樣子。」

提及臺灣媒體,薛穎穜特別提到了近來一段時間被熱議的「中天換照風波」。12月12日,因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不同意更換執照,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也相繼駁回「假處分」等聲請,成立二十六年的中天新聞臺零時起正式從臺灣電視頻道中消失。「我到現在都覺得不可思議,搞不清楚,臺灣竟然有辦法關掉中天。所以我說臺灣很多人精神是錯亂的,一方面喊著新聞自由、言論自由,一方面又關掉中天。就像對大陸的認識一樣,一方面覺得大陸是暴發戶,另一方面又會相信大陸人民吃不起茶葉蛋。這跟我們的歷史教育有很大關係,妖魔化大陸,這就是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非常嚴重。」

臨末,薛穎穜特別強調應該把臺灣政黨和民眾區別開來,因為「臺灣的人民,習慣被國民黨或者民進黨騙了,多半臺灣人並不是新聞講的那樣,不是那種敵對的心態。」

疫情加劇了兩岸的對立,也讓「武統臺灣」愈發現實與緊迫。「兩岸的統一是更快了,疫情就像是催化劑。」而在談及如何看待武力統一臺灣時,薛穎穜笑言,「可能只要一個小小的恫嚇,不需要真的發生什麼危險的事情,臺灣人就舉白旗了,就希望和平統一了。」

相關焦點

  • 200天30000公裡環球歸來,重返武漢,有感於武漢人的坦然與勇敢
    2019年8月我從武漢出發開始了我的環球旅行,我自駕來到俄羅斯,穿越遠東地區,隨後海運車輛跨過太平洋登陸北美洲。2020年1月,我駕車抵達美國紐約,當時國內疫情已爆發,在紐約時代廣場,有人看到我們車身上的路線圖,問我要不要把武漢字樣撕掉,我當場拒絕,並帶著這張帶有武漢字樣的地圖走完了在北美所有的行程。2020年3月,我結束旅行回到國內,一個想法在腦中漸漸強烈——我要回武漢!
  • 「我是臺灣同胞,我挺武漢!」
    此時,有一位在漢中國臺灣青年的聲音清晰而堅定: 「我不回去,我與武漢共進退!」我是臺灣同胞,我挺武漢風雨同舟、共戰疫情「我對大陸抗擊疫情有信心。越是困難的時候,我們越有凝聚力。」宅在家裡,能為武漢做些什麼?
  • 這座城市一年兩次舉世矚目,代表了中國的鳳凰涅槃—我的武漢印象
    我第一次前往武漢,還是在2012年,那時懷著對這座城市的未知的憧憬,我用一個周末的時間,在8月份的盛夏遊覽了這座城市,不過我運氣還算不錯,都說武漢是火爐,結果我去的那兩天,最高氣溫只有33℃,讓一直在趕路的我,並沒有感到特別疲憊。要說起我對於武漢的第一印象,那還真是一言難盡。武漢是一座頗為魔幻的城市,因為你在武漢能夠看到中國的方方面面。
  • 我喜歡武漢,這座城市很有魅力
    為促進武漢疫後重建和高質量發展,對外展現中國武漢戰勝疫情、復工復產的積極成果,武漢市啟動「在華外國人遊武漢」活動,邀請駐中國北京首批外賓代表團訪問武漢。11月1日,外賓代表團前往湖北省博物館、吉慶街等地參觀遊覽,看編鐘樂舞,品四季美湯包。
  • 武漢的櫻花太美了!疫情沒有阻止這座城市的爛漫!
    雖然今年受疫情影響,武漢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地方,可是疫情肆虐了武漢,可是並沒有阻擋這座城市的爛漫,漫天飄散的櫻花,微風吹過花瓣,浮起湖水的氣息,春天來了。街道兩旁,校園裡的櫻花就這麼靜靜的盛開,」人跡罕至「的春天反而讓櫻花獨自美麗!
  • 從武漢出發環球30000公裡,旅行老司機要回武漢了
    現在是2020年6月10日深夜,我坐在汽車駕駛座上靜靜的點起一支煙,聽著一首《Hero》,再過二十幾個小時我就要啟程武漢。重返武漢這件事我其實早就在想。「漢」產SUV穿越加拿大時中國的疫情悄然爆發2020年除夕 我抵達美國在紐約時代廣場有人看到我車身上的路線圖問我你要不要把「武漢」從你的地圖上撕掉那一刻我大致明白了那人的意思我回答說 我不撕不論走到哪裡我都不會去掩蓋我的環球旅行始發於武漢這個事實我不僅不會撕掉武漢
  • 疫情後未離開武漢的日本老人:十年堅守,我就是一個「武漢人」
    時間過得飛快,不知不覺之間,武漢的「封城」已經進入了第二個月。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疫」,武漢伢一起堅守著這座城市,共同經歷了有史以來最長的春節假期。而與千萬武漢伢共同堅守的,除了來自全國數以萬計的「逆行者」,還有不少「國際友人」。
  • 一名武漢護士的日記:感謝濱州醫療隊 你們的努力讓這座城市重新好...
    大眾網·海報新聞濱州2月20日訊(記者 趙越 通訊員 李芸)直面疫情,迎難而上。2月2日,濱醫附院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5名醫護隊員火線奔赴武漢,在進駐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後他們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與當地醫護人員並肩戰鬥,共同抗「疫」。
  • 戰疫白衣天使重返武漢,用另一種心情欣賞這座城市的美
    「能再次來到武漢,用另一種心情欣賞這座城市的美,我感到很幸運。」7月28日下午,軍嫂王亞運乘坐高鐵從西安抵達武漢,她對這趟旅程充滿著期待。她將與其他12名軍嫂一同參加「華夏千秋教育基金·致敬戰疫軍嫂」活動。王亞運在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
  • 致敬武漢,一個疫情和洪水都不懼的城市,一個英雄的城市
    武漢是湖北的省會,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城市,在我的印象中,湖北工業發達,有眾多的文化名人古蹟和美食,如黃鶴樓,武當山,文化名人有屈原,李時珍等,還有連主席都愛吃的武昌魚等,是在中國眾多的文化古城中,大家都喜歡去的一個地方。對更多的人來說,對武漢的感覺更多的是一個重工業城市,一個旅遊城市。
  • 最新城市GDP排名:武漢重返前十,深圳第3,這座城市排名第一
    事實上,在這背後,各大城市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根據國內主要城市發布的2020年前三季度經濟報告卡,我國GDP排名前20位的城市基本落定。與上半年相比,我國主要城市GDP的回升程度明顯提高,因此,國內GDP20強市名單也發生了新的變化。
  • 武漢志願者日記:情人節在這座城市感受到不一樣的愛
    也許今年的情人節,是所有武漢的男男女女所經歷的最特殊的一個情人節了。這個特殊的情人節,不僅對於武漢來說,全國亦是如此。段段此前是上海陸家嘴一名金融白領,疫情期間在武漢成為一名志願者,她在這座城市,在情人節前夕,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愛。
  • 援鄂醫療隊員打卡大武漢:這座城市活力無限
    隊員說:「沒想到這麼快就回到曾經戰鬥過的地方,站在黃鶴樓高處再看武漢這座城市,繁華如初,真好!」回到鄭州後,史源一直想回武漢看看,「我在這裡有很多朋友,挺有感情。」6日晚上抵達武漢,「這座城市恢復得很好,經過這次疫情後,武漢的醫療力量更加強大,也更有信心和科學的辦法去應對疫情,而且武漢人都做過核酸檢測,也有了很強的防控意識。」
  • 武漢解封!是時候買些湖北「特產」為這座英雄城市致敬了!
    在直播間裡一條條「開門大吉」的彈幕中,被按下「暫停鍵」76天的武漢重新開始運作了起來。 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根據《science》上一篇論文的模型,武漢「封城」使中國其他地區的71萬餘人免於感染新冠病毒,潛在的感染人數減少了96%。這座一千多萬人的工業城市為了抗擊疫情強行按下了「暫停鍵」,無數人生活被打亂,無數的工廠停工。
  • 武漢解封:這座櫻花的城市,終於回來了
    那時候我們全國上下都在說著"我們的城市只是病了,他一定會好起來的。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現在我們終於看見了這座櫻花的城市,倔強的生命力在祖國的東方屹立不倒!那些打不倒我們的都使我們變得更強大。我們從一開始就堅信著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終將以悄無聲息的方式結束。看今年的武漢從那樣危機時刻中,挺住了!看今年的人們在那樣疫情抗擊中,站起來!
  • 援鄂醫療隊員國慶中秋重返武漢:從此武漢是故鄉
    本文轉自【武漢晚報】;援鄂醫療隊員國慶中秋重返武漢,說到最多的一個字,就是「回」。過去8天,國慶中秋雙節合璧的假日裡,武漢信守了與全國人民的承諾與約定,笑迎八方賓客。 「我們回武漢了。」那些白衣為甲、驅散黑暗的援鄂醫療隊隊員們,佳節重返武漢時,說到最多的一個字,就是「回」。從「去」變成「回」,一字之差,是情感的賓主轉換,是休戚與共的精神羈絆。武漢,已然成為他們心中的故鄉。
  • 2021,我在武漢等你!
    抑或那首曾火遍網絡的《武漢伢》?歌曲《武漢伢》。來源:中新視頻2020年春節前夕,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洶湧而至。1月23日,武漢「封城」。這座擁有千萬人口的超大城市,猝然按下「暫停鍵」。,重現市井煙火氣 張暢 攝景區再次迎來遊客 張暢 攝600多名遊泳愛好者在東湖風景區參加水上馬拉松 張暢 攝進入年底,各種高端論壇、會展相繼在武漢召開 張暢 攝疫後重振武漢經濟總量重返全國前十 周星亮 攝2020年,滾滾不息的長江水,見證了這座城市的堅忍與付出。
  • 武漢的「熱度」回來了!——疫後武漢首個旅遊黃金周觀察
    新華社武漢10月9日電 題:武漢的「熱度」回來了!——疫後武漢首個旅遊黃金周觀察新華社記者廖君、喻珮從冷冷清清到人頭攢動,從空曠寂寥到生機勃勃……湖北武漢迎來疫後首個旅遊黃金周,成為全國遊客青睞的目的地之一。這座「英雄之城」已重現往昔的朝氣與活力。
  • 「武漢日記」拍攝者蜘蛛猴麵包:用鏡頭記錄疫情中「不服周」的武漢人
    於是網友們通過我的鏡頭,看到了疫情期間武漢人特別的年飯。進門就用消毒液洗手,戴著口罩聊天,因為封城沒能回到家人身邊,自己下廚,沒有大魚大肉。大家都知道「正常」的年飯什麼樣,看到武漢人眼下的年飯,應該觸動了很多人。我的「武漢日記」也就是從這一集開始火的。頭三集「武漢日記」,就是我封城頭三天的生活。
  • 武漢:聽說疫情曾來過
    這齣流光溢彩的長江燈光秀,引得船上的各國商界代表和媒體人紛紛拿起手機拍照錄像,讚嘆聲不絕於耳。一名同是來自上海的代表驚呼:「你說這是外灘夜景我也信了,誰能想到是武漢呢!」這讓我想到許久沒有疫情消息的武漢,不久前又一次引發世界關注,是因為當地一個水上樂園的活動照片:數以千計的人們擠在遊泳池裡開著音樂派對,既不用戴口罩也沒有保持社交距離——這個看似誇張的場面,卻是武漢當下的真實寫照。這一幕幕場景,實在讓人難以想像這個城市曾經封鎖長達76天,路上連一個人影、一輛車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