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京主城最後花鳥市場關閉 曾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夫子廟花鳥市場商家甩賣
逛夫子廟花鳥市場成了一些老南京人的生活習慣
邊拎花邊遛鳥,一路逛到夫子廟花鳥市場逢人便閒扯幾句,這是多少老南京人早已習慣的日常生活。上溯至明末清初,售賣花鳥蟲魚便成了夫子廟的一景,這種文化傳統在夫子廟一帶沿襲了約400年。而這片市場,還被列入過首批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然而,夫子廟一帶賞花遛鳥的熱鬧景象將不復存在。從今天起,夫子廟花鳥蟲魚市場不再營業。昨天,現代快報 (微博)記者趕到白鷺洲西門,不少老主顧大老遠地趕去,只為向打了多年交道的店家告別、跟老夥計敘舊。今後,老主顧們再想與昔日的玩友聚會,只能去七橋甕附近的新市場找他們了。現代快報記者 餘樂
遛鳥老翁來找他的「忘年交」
過了平江府路,穿過一座古老的石拱橋,夫子廟花鳥蟲魚市場就坐落在白鷺洲西門旁。
昨天下午3點半,70多歲的廖大爺步履蹣跚,跟著人群緩緩走向花鳥市場入口。「每天下午3點準時出門遛鳥,早成習慣了。」廖大爺家住中華門內,每天下午先到長白街上買四個饅頭,然後提著鳥籠找一群玩家閒聊。誰家的鸚鵡成色如何、八哥最怕什麼、山畫眉鳥好不好養……有時哪怕出現了一點小分歧,這群玩家也要撕扯著嗓門一爭高低。
昨天,廖大爺在人群裡張望了好久。「我想跟小張碰個頭,約定好今後一起玩的地點。」廖大爺指著街對面的一名年輕人說,小張今年才32歲,但養鳥的知識卻很淵博。前年,廖大爺養的虎皮藍眼鸚鵡食欲不振,他焦急地將鸚鵡提到了市場上,小張掰開嘴慢慢填喂,兩人也因鳥結緣。
找到對方後,兩人並沒有多說話,提著鳥籠到市場默默轉了一圈。近半數的店面都關閉了,有的店家直接打出了「揮淚甩賣」的招牌,一盆茉莉10元、一個漂亮的陶瓷魚缸80元,有小夥趕去買一公一母兩隻倉鼠,店家連籠子只收了30元。
走到一家常逛的鳥店,廖大爺和小張停下來聽了會蛐蛐叫。「以後,想常見面就不太可能了。」廖大爺緊了緊眉頭,「我老了走不動了,聽說7月1日新市場要搬到七橋甕,太遠了。」小張則安慰廖大爺,以後還到白鷺洲西門和他會合,兩人再一起遛鳥。
記得找我,環北市場坐90路到七橋甕!
花鳥蟲魚,早就成夫子廟的一部分了。六朝時,南京就有種花賞花的習俗了。遺憾的是,這個南京歷史最悠久的花鳥蟲魚市場,最終也撤離了主城區。「夫子廟,又少了幾分老城南的韻味。」不少市民惋惜。
昨天,一群老主顧圍在孔老闆的花木店門口不肯走。「我們是老相識了,他家貨物齊全,價格也公道。」一名上了年紀的老先生坐在店門口說,「有機會,我會去新市場看你的。」孔老闆今年62歲,在夫子廟一帶賣花長達35年,他說,「我有你們這樣的老主顧真高興。」
還有的市民特意趕來,想趁市場關閉前淘點「寶貝」。「這些盆景都是鎮店之寶,不識貨的人我可不賣!」老孔也是個倔脾氣,他指著一盆枸骨盆景告訴現代快報記者,他家的盆景底盤穩、一年四季葉常青,多年做生意他也有個習慣,不論價格貴賤,只賣給識貨的人。
「以後記得去找我啊!到環北市場坐90路,七橋甕溼地公園下車!」老孔說,店搬了他不怕,「酒香不怕巷子深,我的店還會紅火。」
主城最後一個花鳥市場說拜拜
在市場的大樹上貼著一則「通知」,上面寫著:「現接上級領導通知,根據市政府及區政府大幹一百天的要求,限本市場於6月20日全部停止交易,關閉市場。請各經營戶給予配合。」今天,這個南京主城區最後一個大型花鳥市場就正式謝幕了,將搬至七橋甕新市場。
據了解,南京市城區內的不少花鳥蟲魚市場近年來逐步減少,烏龍潭公園花鳥市場已經關閉,集中花鳥蟲魚的綜合市場唯有夫子廟一家。目前,河西花卉市場、雨花臺附近的金陵花卉市場還能買花,但均以觀賞盆栽花為主;位於軟體大道附近的萬博花卉市場,也在陸續搬遷。從今天起,主城區再無大型花鳥市場。
現代快報記者從夫子廟文旅集團獲悉,新建市場在七橋甕梅家廊地塊,以精品花卉為主,蟲魚水族為輔,將打造一個業態豐富的精品花卉蟲魚市場。
預計總建築面積約4500平方米,改建後可以容納200個攤位左右。其中綠色植物、花卉區佔40%,水族約佔35%,鳥類約佔15%,其餘為配套商品。「新市場無論是規模還是各方面硬體,都比之前有很大改善。」相關負責人告訴現代快報記者,他們將給予老經營戶一定的優惠政策。
「新市場再好,這種老城南的慢生活也回不來了。」多名店家反映,他們在夫子廟一帶經營長達數十年,加上現在七橋甕一帶並未完全建好,7月1日後方能搬遷過去,他們並不願意離開老市場。記者了解到,早在2003年,夫子廟街道曾規定,今後凡是在夫子廟地區佔道或遊動經營花鳥蟲魚者一律取締。看來,今後市民想賞花遛鳥玩蟲魚,只能去七橋甕一帶尋找老玩伴了。
再過10天就搬到七橋甕新市場
非物質文化遺產,能隨便搬遷嗎?
回應:保護的是這種文化習俗,而非場地
查閱相關文件發現,夫子廟花鳥蟲魚市場2007年被市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隨便搬遷嗎?
南京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王露明告訴記者,南京種花賞花的習俗太悠久了,夫子廟最早的花鳥蟲魚市場並不在白鷺洲門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是這種文化習俗,而非夫子廟花鳥蟲魚市場的場地。」不過,王露明說,市場的搬離也意味著這種古老而美好的習俗在老城南漸漸消失,「確實讓人很遺憾。」王露明希望,市場遷到七橋甕後,這種習俗將延續下去,也算是種彌補和挽救。
夫子廟花鳥市場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早在六朝時期,南京就有種花賞花的習俗;宋代金陵供人欣賞的「藝菊」甚高,僅園丁結成的樓塔(「菊樓」)就有一兩丈高。
元末明初,有一回族哈姓人家定居南京洪武路鐵湯池,世代從事觀賞金魚的養殖、交易等。據明代《正德江寧縣誌》記載,當時已有牡丹、海棠、罌粟、玫瑰、水仙、桃花、紫薇、玉樹後庭花(亦名映日紅)等幾十種。每年農曆二月十二和九月十六,分別為「百花之神」和「菊花之神」生辰,人們都會上街購花,城南百花巷、花市大街等地往往擠得水洩不通。
明末清初,出現以種花為業的花農世家。不少花農採擷後便運到夫子廟叫賣。當時泮宮前的王順興鳥店、文德橋畔的楊家鳥店等,也兼營花木等品種交易。
民國時期,夫子廟花鳥市場的經營品種擴大到金魚、蟈蟈、知了、蟋蟀、雨花石、盆景,以及魚缸、鳥籠等配套商品的交易。1949年以後,當地有關部門在夫子廟廣場東側開過一家花鳥商店,收購鳥類供外貿出口。南京市花木公司還在文源橋旁開設一處專營奇花異鳥的商店。改革開放以後,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該市場得以恢復,並有了較大發展。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