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原風景,塔裡木鄉遊玩,重拾兒時記憶,見證時代的變遷

2020-09-10 用戶3854761544


2020年九月五日,我們朋友一行十人,相約赴塔裡木鄉----原草胡羊場,觀紅柳,看胡楊,鉤釣魚,品羊肉,重溫兒時的記憶,感受草胡的變遷,享受美好生活的快樂。


草胡已經鋪了柏油路,原來乘車要一天,現在只要一個多小時;原來的塵土飛揚,現在的乾淨舒適。進入草胡地帶,家鄉的氣味融入鼻息,景色映入眼帘,仿佛又回到了兒時的時光。


正是紅柳好景時,好友們三五成群,忙著拍攝自己喜歡的景色。紅柳胡楊都是兒時的模樣。據說,再過十天半月紅柳胡楊景色更好看。不由想起一句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少小離家,但魂牽夢繞的還是家鄉,現今人已秋霜,家鄉舊貌換新顏。


紅柳胡楊現在是被保護物種,似乎生長得格外茂盛。記得小時挖紅柳,拾枯萎胡楊,作為炊煙取暖,現在已經明令禁止了。有專人管理,草胡植被生態有了很大改觀。看來,當地還是下了大力氣保護生態。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落實還是很到位。


草胡羊肉很有名聲,據說要比縣城貴。一是草胡的羊是鹽鹼地生長,羊肉好吃;二是用當地梭梭柴烤羊肉,味道好極了;三是本地特有烤肉方式。我吃後感覺一般,不知是不是掛羊頭「賣狗肉」。


草胡已經今非昔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住房還是飲食,以及人的精神面貌。時代變遷,經濟發展,社會變革,在草胡也留下了深深的發展印記。

祝福家鄉越來越好,祝願中國繁榮昌盛。


相關焦點

  • 屬於我的《故鄉的原風景》
    嫋嫋炊煙,縷縷清風,暮色中清瘦的身影呵,立成一幀永不褪色的記憶。清新悠揚的陶笛聲每每響起,古來徵戰的荒漠沙場、人生最初幾載回不去的時光在我眼前無限的延展開去。因了宗次郎的《故鄉的原風景》購置陶笛,但終究吹不出那種對故鄉的眷戀、悵惘之感而閒置。姥姥的村子面前,有一座巍峨的高山,鮮少有人爬上去過。
  • 故鄉的原風景
    人間忽晚,山河已深秋,一次次在夢中回到故鄉,故鄉在回憶裡閃閃發光,不停地將我們捲入往昔的歲月。故鄉雖在偏僻山區,一年四季皆有風景。經過這裡去擔水時,繁花似雪,綴滿枝椏,蜂飛蝶舞,嚶嚶成韻。微風過處,村子裡瀰漫著花香和新葉的氣息。我盡力伸展四肢,以便自己也盛滿光澤,恰如陽光下的樹木那樣。後來讀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春日遊,杏花吹滿頭」之類詩句,便想起故鄉村子下面那一片果樹林。與眾花相比,野菊花顯得俗氣,可是野菊花卻是我少年時代最美麗的花兒。
  • 贛州于都縣羅坪村的老屋,故鄉的原風景逝去的鄉村景色,看看咋樣
    而今鄉村的風光已成為歲月中的記憶早已化為了灰土夷為了平地,羅坪村位於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貢江鎮境內是一個正在徵遷的村子,曾經這裡有我們熟悉的鄉村景象,一棟棟瓦房老屋陪伴了幾代人而今在時光中在時代的變遷裡消失。老舊的土磚瓦房雖然破舊但是與那鋼筋水泥的森林比卻更有溫暖之感。瓦房老屋記憶中的模樣。逝去的風景刻下了歲月的溫情。一棟棟老屋從無到有再消失。
  • 臺灣螢火蟲嘉年華來臨沂了,重拾兒時記憶中的螢火世界.
    「輕羅小扇撲流螢」是不少人兒時的記憶,螢火蟲是我們童年時最好的小夥伴,每到夏季,我們都會在漆黑的夜晚,追逐這些漫天飛舞的精靈。
  • 江西信豐坑口村的老屋,冬日陽光下故鄉的原風景,土磚瓦房的親切
    沒有歷史的地方是沒有根基的也是不會被記住的,老屋不僅是時代的見證也是地域文化的一種元素。如今仍在住老屋的人越來越少,但是留住老屋也是很有必要的,這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親切的記憶,是故鄉的原風景。冬日陽光下的坑口村風景特別美麗多彩,一棟棟老屋也特別親切。土磚瓦房歷經風雨的洗禮仍是那樣熟悉。雖然秋天早已過去似乎坑口的秋意正濃。遠離鬧市的山村給人以安靜。
  • 《走在回家的路上》MV暖心上線 以文藝工作者的成長見證時代發展
    重拾昔日的過往,儘管我們都變了模樣,可年少的對方住在彼此心房……」今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製作推出的首檔大型情感戶外真人秀《走在回家的路上》節目MV暖心上線,該主題曲由深受年輕觀眾喜愛的旅行團樂隊創作,旋律動聽,歌詞樸實無華,以輕鬆的節奏帶給人們對家的溫情和感動。
  • 重拾久違的兒時記憶!宮家村海邊燒烤一日遊!
    有感於歐陽修《醉翁亭記》和王羲之《蘭亭集序》醉心山水,偷得浮生半日閒的恬淡閒適之感,與三兩兒時玩伴相約周末沙灘燒烤放鬆一日遊,儘管天氣霧蒙,好在海風不大,天好人合適,來一場海邊barbecue真真是極好的!出行之前先檢查一下穿著打扮,妝容儀態,最主要的是一定要帶好泡泡機!
  • 小玩具展現時代變遷 從「玻璃球兒」到「平板電腦」
    人們在歷史的車輪帶動下,見證了幾代兒童的成長和玩具的變遷。說起小時候玩過的玩具,很多人不僅會陷入回憶,想想小時候的玩具有哪些,最鍾愛是什麼,不同年代的人總會有著不同的答案。而這些不同的玩具,也成為了那個年代的特定符號。
  • 北京動物園,它不僅僅見證了歷史的變遷,還承載著我們兒時的回憶
    動物園見證了北京城的變遷,留下了幾代北京人的共同的回憶,這裡承載著許多童年的回憶您有沒有想過,當您走進一座大門的時候其實就是走進了一段歷史,咱北京動物園的正門,它已經在這默默佇立了一個多世紀,它見證了大清王朝到新中國的滄桑與變遷
  • 走過125年的臺灣鐵路:承載時代記憶 見證寶島變遷
    從最初的28.6公裡,到如今1000公裡的環島鐵路網,臺鐵見證了臺灣這百餘年來不同尋常的歷史,承載了一代又一代臺灣民眾的記憶。而如今,面臨連年虧損和激烈市場競爭帶來的困境,臺鐵這個「百年老店」在「慶生」之時更在思考如何延長生命線,續寫傳奇。
  • 《故鄉的原風景》李如彪畫遼陽
    不久前,遼陽市文聯、遼陽市博物館、遼陽市美術家協會為他舉辦了「襄平記憶——李如彪老城速寫作品展」。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驚人的創作實績,並因老城速寫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創作個性,確立了自己藝術創作方向。這次展覽為李如彪帶來了極大的創作聲譽。
  • 長城腳下的百年車站:青龍橋火車站見證時代變遷
    (原標題:長城腳下的百年車站:青龍橋火車站見證時代變遷) 京張鐵路由
  • 推薦閱讀——《故鄉的原風景》
    這是一篇文字優美的散文,讀起來讓人能沉浸其中,也勾起對故鄉的情感。全文如下《故鄉的原風景》一曲,是日本陶笛家宗次郎創作的。我是一聽傾心,再聽傾肺,是傾心傾肺了。其實,令我驚訝的不僅是樂曲本身,還有,演奏樂曲所用的樂器——陶笛。
  • 一曲《故鄉的原風景》令人想念四季景色,在每人心裡故鄉風景最美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一聽到《故鄉的原風景》時,頓時就在腦海裡刻上印記,不可遏制地成為我的最愛!故鄉,多麼的親切。令遠遊的人牽腸掛肚,我的故鄉,故鄉的原風景,那熟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還有那交替著的四季輪迴。音樂響起,思緒飛到那遙遠的地方去了。那是一個冬天的末尾,原野上到處還是皚皚白雪,故鄉山中的樹梢上還滿是冰稜花;小河雖然還被冰凍著,但我已經能夠聽到冰下傳來的「譁譁」流水聲了。
  • 金秋十月到塔裡木看紅柳,屆時色彩更斑斕景色更美,親近原始自然
    一到塔裡木鄉就有了回家的感覺,家鄉的味道,家鄉的景,故鄉情。看到此景就想起日本的曲子,故鄉的原風景,配上這個音樂很有感覺。時間改變的是人的容顏,沒變的是曾經的記憶。滄海桑田,世事變遷,記謂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如此而已。
  • 雙11 記憶博物館 見證時代變遷:這十年,數字經濟改變中國!
    最近,阿里巴巴發起了一個名為雙11#記憶博物館#的活動,向大家徵集記憶中與雙11有關的故事,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與回憶有關的話題迅速引發了網友們的廣泛關注。在微博、微信、微頭條平臺同步開啟徵集以來,短短七天的時間,#記憶博物館#話題全網閱讀量就已接近3000萬,僅徵集微博下的評論就有6萬多條,越來越多的網友講述了自己與雙11的故事。如果用兩個字來高度概括這些故事,那就是「改變」,十年的時間,雙11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 江西於都下坪村,熟悉的老屋成記憶中故鄉的原風景很親切,看怎樣
    風景總是在歲月中轉變從陌生到熟悉最後在我們身邊消失不見成為我們記憶中的景象。如今一說老屋便會想到我國的傳統建築土磚瓦房,隨著時代的轉變土磚瓦房已在我們生活中漸漸消失成為時代的記憶成為歷史變化的見證者。下坪村位於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羅坳鎮風景優美的山間村落。依山而建的老屋即使沒有人居住卻依然顯得親切。老屋在挖掘機下瞬間支離破碎。熟悉的景色總是這樣在不斷轉換。而今鄉村難以再尋找炊煙,屋角煙燻的地方也成為一種美好回憶。熟悉的老屋逝去的風光。贛州于都縣下坪村的老屋,贛南人記憶中的老家熟悉的故鄉風景。
  • 見證千島湖60年變遷的騎龍巷變身新地標,五一打卡預定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楊一凡 通訊員 餘盛過不了多久,大家就要迎來五一假期了,是不是已經籌劃要去哪裡玩了?遊山玩水還想感受下獨特的鄉土文化,有個地方可不能錯過,那就是千島湖騎龍巷,歷經時光變遷,如今的她已經大變樣啦!追溯騎龍巷的歷史,得回到上世紀五十年代。1959年,新安江水庫建成,淳安新縣城選址排嶺,而排嶺最熱鬧的當屬十字街頭旁的騎龍巷。
  • 安徽合肥:自行車博物館內見證時代的發展變遷
    2020年9月22日,安徽合肥,合肥市蜀山南崗自行車博物館正式開放,這裡見證時代的發展變遷!自行車博物館位於合肥市蜀山區南崗鎮梁墩村,館內收藏自行車誕生以來各類自行車展品數百件,包括自行車主題的報紙、郵票、明信片、珍貴照片等,見證了時代的發展變遷。
  • 銅川老區文化宮的時代記憶
    銅川老區文化宮的時代記憶銅川老區的文化宮位於現在的王益區政府正對面,文化宮當時可是銅川市的中心廣場,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經過重建文化宮,打造王益區的人文景觀,為居民創造更加舒服的人居環境,現在的文化宮成了王益區一張靚麗的名片,為我們追回了兒時的記憶。銅川建中的劉輝老師拿出自己當年在文化宮和好朋友的照片,把人一下子帶回到了那個時代,不回憶都由不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