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臺北6月8日電(記者陳鍵興 齊湘輝)1887年,臺灣鐵路局設立,隨後開工建設島內首條鐵路。時光列車飛馳,如今已穿行整整125年。8日,「臺灣鐵路節慶祝大會」在臺北火車站舉行,臺鐵全線各段、各站也同時舉辦系列活動,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
從最初的28.6公裡,到如今1000公裡的環島鐵路網,臺鐵見證了臺灣這百餘年來不同尋常的歷史,承載了一代又一代臺灣民眾的記憶。而如今,面臨連年虧損和激烈市場競爭帶來的困境,臺鐵這個「百年老店」在「慶生」之時更在思考如何延長生命線,續寫傳奇。
臺灣鐵路的「起點」:重重標註於歷史深處
清光緒13年間(公元1887年),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上奏清廷獲準,著手推動在臺灣修築鐵路。同年6月,臺灣第一條鐵路在臺北大稻埕開工建設,目的地是北部港口基隆。這條不到30公裡的鐵道建成竣工耗時4年,但它卻足已彪炳史冊——作為中國第一條自行集資興建的鐵路,在那個中華孱弱的年代,其劃時代的意義不言自明。
「臺灣一島孤懸海外……現在貿易未開,內山貨物難以出運,非造鐵路不足以繁興商務,鼓舞商機。」劉銘傳當年向清廷歷陳臺灣興建鐵路之利的奏摺,而今珍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在今年的「臺灣鐵路節」期間,人們可以在臺北火車站典藏室見到這催生臺鐵的珍貴檔案。
1888年,在劉銘傳的主持下,臺灣第二條鐵路開建,全長78.1公裡,歷時6年竣工。由此,臺灣鐵路全長逾百公裡,這在當時佔了中國鐵路總長的四分之一。
鐵路的出現大大便利了貨物運輸,使臺灣各地商品可以物暢其流,顯著促進了臺灣經濟的發展。同時,火車客運業也縮短了臺灣各地居民之間的距離,加強了彼此的聯繫和交往。
駛過滄桑的「時代列車」:默默記錄下寶島變遷
1895年之後,在日本殖民者對臺灣長達半世紀的統治年代裡,臺灣鐵路線繼續延伸,但卻帶著「血色」。例如:興建阿里山森林鐵路、太平山森林鐵路,為的是掠奪臺灣的原始林木資源;興建臺北附近的平溪線鐵道,則是為了掠奪島內的煤礦資源;還有不少線路則是為了將臺灣各地生產的蔗糖、樟腦運往港口,其最終的目的地都是日本。
翻過那段悲情歲月,臺鐵的「時代列車」重新回到服務臺灣民眾的軌道上,開始加速前行。
據了解,在1954年之前,臺鐵載客所用的就是最普通的蒸汽火車,之後逐步「提速」和「升等」。1979年,臺鐵電氣化後引進了「自強號」,最高時速就已達120公裡,從臺北到高雄曾創下最快僅3個半小時的紀錄。
一段時間裡,這條穿行臺灣南北兩大都市的鐵路可謂「風華正茂」。在臺灣經濟最輝煌的年代裡,臺鐵成為最有人氣的交通系統。然而,隨著時代推進,臺鐵開始面臨其他運輸方式的競爭壓力,步步「潰退」以至於陷入連年虧損的困境。
面對時代發展的現實,臺鐵並不服輸。臺鐵將今年定為「啟動新臺鐵元年」。在8日的慶祝大會上,臺灣當局交通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毛治國亦有如是勉勵:臺鐵這家「百年老店」今天宣布重新「開張」,從今年開始重塑臺鐵形象,作為重新出發的新起點。
記者了解到,臺鐵現在每日運載旅客近60萬人次,日營收達4500萬元新臺幣。毛治國介紹說,今年臺鐵計劃採購更多速度較高的「自強號」列車,同時有關部門將以多種方式處理臺鐵約千億元新臺幣的現金債務。
華麗轉身的「夢幻列車」:「戀戀鐵道」成就新增長點
對於許多臺灣人來說,歷經一個多世紀的臺鐵不僅見證了寶島開發史,也承載著時代的集體記憶。
8日,在臺北火車站大廳,臺北愛樂樂團舉行了一場充滿懷舊滋味的合唱劇《鐵道之歌》,吸引了不少旅客駐足觀看,很多人還跟著輕聲哼唱起那熟悉的歌謠。故事裡,一位女孩來臺探尋祖母的原鄉,在一段環島火車之行中,一路聽聞臺灣各地民謠傳唱,意味悠長。
許多臺灣人對「老臺鐵」記憶深刻,那是一種開窗通風、電扇「卡拉卡拉」作響的藍皮列車。近年來,關於「老鐵道」的懷舊在島內引起一股風潮。臺灣作家劉克襄的一本《11元的鐵道旅行》就廣受歡迎,成為許多臺灣民眾包括大陸來臺遊客的「旅遊手冊」。
臺鐵公司這些年開始意識到這種機遇,大力推動轉型,主要就是由「通勤工具」向觀光化「轉身」。多次來臺駐點採訪的記者就發現,平溪線因為平溪當地放天燈的民俗廣受歡迎而常常一位難求,也有越來越多臺灣民眾和大陸來臺個人遊的旅客會選擇搭乘「慢一點」的臺鐵。
老舊的鐵道,之於臺灣,是一段歷史,也是一份感念。正是由於人們對鐵路這份特殊的情意,臺鐵,或許能夠因為一種集體記憶、一種懷舊情懷,繼續延伸軌道,向未來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