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125年的臺灣鐵路:承載時代記憶 見證寶島變遷

2020-12-24 網易新聞

新華網臺北6月8日電(記者陳鍵興 齊湘輝)1887年,臺灣鐵路局設立,隨後開工建設島內首條鐵路。時光列車飛馳,如今已穿行整整125年。8日,「臺灣鐵路節慶祝大會」在臺北火車站舉行,臺鐵全線各段、各站也同時舉辦系列活動,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

從最初的28.6公裡,到如今1000公裡的環島鐵路網,臺鐵見證了臺灣這百餘年來不同尋常的歷史,承載了一代又一代臺灣民眾的記憶。而如今,面臨連年虧損和激烈市場競爭帶來的困境,臺鐵這個「百年老店」在「慶生」之時更在思考如何延長生命線,續寫傳奇。

 臺灣鐵路的「起點」:重重標註於歷史深處

清光緒13年間(公元1887年),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上奏清廷獲準,著手推動在臺灣修築鐵路。同年6月,臺灣第一條鐵路在臺北大稻埕開工建設,目的地是北部港口基隆。這條不到30公裡的鐵道建成竣工耗時4年,但它卻足已彪炳史冊——作為中國第一條自行集資興建的鐵路,在那個中華孱弱的年代,其劃時代的意義不言自明。

「臺灣一島孤懸海外……現在貿易未開,內山貨物難以出運,非造鐵路不足以繁興商務,鼓舞商機。」劉銘傳當年向清廷歷陳臺灣興建鐵路之利的奏摺,而今珍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在今年的「臺灣鐵路節」期間,人們可以在臺北火車站典藏室見到這催生臺鐵的珍貴檔案。

1888年,在劉銘傳的主持下,臺灣第二條鐵路開建,全長78.1公裡,歷時6年竣工。由此,臺灣鐵路全長逾百公裡,這在當時佔了中國鐵路總長的四分之一。

鐵路的出現大大便利了貨物運輸,使臺灣各地商品可以物暢其流,顯著促進了臺灣經濟的發展。同時,火車客運業也縮短了臺灣各地居民之間的距離,加強了彼此的聯繫和交往。

 駛過滄桑的「時代列車」:默默記錄下寶島變遷

1895年之後,在日本殖民者對臺灣長達半世紀的統治年代裡,臺灣鐵路線繼續延伸,但卻帶著「血色」。例如:興建阿里山森林鐵路、太平山森林鐵路,為的是掠奪臺灣的原始林木資源;興建臺北附近的平溪線鐵道,則是為了掠奪島內的煤礦資源;還有不少線路則是為了將臺灣各地生產的蔗糖、樟腦運往港口,其最終的目的地都是日本。

翻過那段悲情歲月,臺鐵的「時代列車」重新回到服務臺灣民眾的軌道上,開始加速前行。

據了解,在1954年之前,臺鐵載客所用的就是最普通的蒸汽火車,之後逐步「提速」和「升等」。1979年,臺鐵電氣化後引進了「自強號」,最高時速就已達120公裡,從臺北到高雄曾創下最快僅3個半小時的紀錄。

一段時間裡,這條穿行臺灣南北兩大都市的鐵路可謂「風華正茂」。在臺灣經濟最輝煌的年代裡,臺鐵成為最有人氣的交通系統。然而,隨著時代推進,臺鐵開始面臨其他運輸方式的競爭壓力,步步「潰退」以至於陷入連年虧損的困境。

面對時代發展的現實,臺鐵並不服輸。臺鐵將今年定為「啟動新臺鐵元年」。在8日的慶祝大會上,臺灣當局交通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毛治國亦有如是勉勵:臺鐵這家「百年老店」今天宣布重新「開張」,從今年開始重塑臺鐵形象,作為重新出發的新起點。

記者了解到,臺鐵現在每日運載旅客近60萬人次,日營收達4500萬元新臺幣。毛治國介紹說,今年臺鐵計劃採購更多速度較高的「自強號」列車,同時有關部門將以多種方式處理臺鐵約千億元新臺幣的現金債務。

華麗轉身的「夢幻列車」:「戀戀鐵道」成就新增長點

對於許多臺灣人來說,歷經一個多世紀的臺鐵不僅見證了寶島開發史,也承載著時代的集體記憶。

8日,在臺北火車站大廳,臺北愛樂樂團舉行了一場充滿懷舊滋味的合唱劇《鐵道之歌》,吸引了不少旅客駐足觀看,很多人還跟著輕聲哼唱起那熟悉的歌謠。故事裡,一位女孩來臺探尋祖母的原鄉,在一段環島火車之行中,一路聽聞臺灣各地民謠傳唱,意味悠長。

許多臺灣人對「老臺鐵」記憶深刻,那是一種開窗通風、電扇「卡拉卡拉」作響的藍皮列車。近年來,關於「老鐵道」的懷舊在島內引起一股風潮。臺灣作家劉克襄的一本《11元的鐵道旅行》就廣受歡迎,成為許多臺灣民眾包括大陸來臺遊客的「旅遊手冊」。

臺鐵公司這些年開始意識到這種機遇,大力推動轉型,主要就是由「通勤工具」向觀光化「轉身」。多次來臺駐點採訪的記者就發現,平溪線因為平溪當地放天燈的民俗廣受歡迎而常常一位難求,也有越來越多臺灣民眾和大陸來臺個人遊的旅客會選擇搭乘「慢一點」的臺鐵。

老舊的鐵道,之於臺灣,是一段歷史,也是一份感念。正是由於人們對鐵路這份特殊的情意,臺鐵,或許能夠因為一種集體記憶、一種懷舊情懷,繼續延伸軌道,向未來行進。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西鐵時光故事:鐵路發展與變遷見證中國「滄桑巨變」
    4月11日,《西北信息報》頭版以《鐵路發展與變遷見證中國「滄桑巨變」》為題,對我集團公司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方便百姓出行的突出成效和發展變遷進行了大篇幅報導,拉開我集團公司
  • 臺灣昔日「鐵道功臣」藍皮火車:與大陸綠皮車一樣,承載時代的記憶
    正如綠皮火車承載著大陸同胞難以忘懷的記憶一般,上世紀80年代之前,由藍皮火車載送的南來北往的臺灣旅客無以計數,它是臺灣鐵路一個時代的象徵,一個時代的縮影,更是一個時代的名片。近些年,隨著臺灣高鐵的崛起,曾是寶島鐵道主力軍的藍皮車空間被大大擠壓。近些年縮減到僅剩花東線(花蓮—臺東)及傳統鐵路支線平溪線(侯硐—菁桐)、南迴線(枋寮—臺東)等。為此臺灣鐵路迷常常唏噓惆悵,鐵路客運理應多元化、多層次,不該高鐵獨大。而有關部門似乎沒有考慮這些,前些時候依然以提升服務質量為由,執意將用速度更快、條件更好的電氣化火車全線取代藍皮列車。
  • 祖孫三代機車駕照見證鐵路發展變遷
    可以說,祖孫三代機車駕照見證鐵路發展變遷,更見證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鐵路建設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祖孫三代火車司機、三本機車駕照見證了鐵路發展變遷,更見證了鐵路建設發展成果。爺爺姜福臨生於1934年。1952年參加工作,開的是解放型蒸汽機車。食物和水全部自帶,投煤拼的是體力和耐力。姜福臨在這個崗位上一幹就是42年,直到1994年光榮退休。
  • 【NO.050】火車票售票員的春運記憶 小小車票記錄中國鐵路30載變遷
    【NO.050】火車票售票員的春運記憶  小小車票記錄中國鐵路30載變遷發布時間:2018-02-06 10:59:38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鄭亮 | 責任編輯:鄭亮有句俗話叫「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一張小小的火車票承載了多少人的回家情緣。
  • 長城腳下的百年車站:青龍橋火車站見證時代變遷
    (原標題:長城腳下的百年車站:青龍橋火車站見證時代變遷) 京張鐵路由
  • 收藏發燒友曬各種"計劃經濟"票證 見證時代變遷
    收藏發燒友曬各種"計劃經濟"票證 見證時代變遷2012年09月20日19:28來源:長江日報黃琪移動用戶發送HNZB到10658000,訂閱河南手機報。  承載幼時記憶 見證時代變遷  收藏發燒友曬各種「計劃經濟」票證   漢網網友「刀郎正宗收藏」:現在手機幾乎人手一個了,私家車也普及了,過江也ETC了,可是幾十年前我們的生活是怎樣的,您也許經歷過但不記得了。
  • 新鄉:「鐵路春運剪影」講述40年時代變遷
    1月21日,鄭州鐵路公安處新鄉東站派出所民警在新鄉東站候車廳以大型動畫卡板形式,精心策劃布置了「喜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鐵路春運變遷剪影」展,通過一張張老照片,講述40年來的春運變遷。
  • 北京動物園,它不僅僅見證了歷史的變遷,還承載著我們兒時的回憶
    動物園見證了北京城的變遷,留下了幾代北京人的共同的回憶,這裡承載著許多童年的回憶您有沒有想過,當您走進一座大門的時候其實就是走進了一段歷史,咱北京動物園的正門,它已經在這默默佇立了一個多世紀,它見證了大清王朝到新中國的滄桑與變遷
  • 鐵路,見證了閩東發展變遷,開啟一片繁華……
    見證一座城市的發展變遷承載一方百姓的夢想希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甘落後的閩東人民懷有「三大夢想」其一便是「建設溫福鐵路」此後,夢想逐一照進現實這裡的「鐵路」指外福鐵路,途經閩江邊的古田縣,被視為寧德「擦邊鐵路」時代的起始。2006年,鐵道部對部分鐵路老線進行更名,外福鐵路的名稱成為歷史,但該線路仍承擔貨運、客運功能。「外福鐵路經過古田境內的裡程很短,火車在線路上運行的時速最快不過87公裡,運力也有限。因此,閩東人民一直盼著建設一條更加暢通、快速的鐵路。」
  • 小小火車票的變遷,見證了鐵路的發展
    自2020年6月20日起,全國普速鐵路全面實施電子客票,旅客不需要換取紙質車票,僅憑購票時的有效身份證就可以乘車。截止目前,高鐵和普速列車已經實現電子客票的全覆蓋,紙質車票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第一代硬紙板火車票主要出現在上世紀40年代至90年代,車票大小為25毫米×57毫米,十分迷你,一不小心就會遺失。
  • 遇見· 遵義|官渡橋,見證交通變遷……
    後來由於川鹽入黔,這裡成為四大鹽岸綦岸鹽入黔重要的陸路通道,道光六年(1826年)桐梓知縣朱德燧勸募主修,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修成寬4.6米的多孔石拱橋,取名惠涉橋(是方便過河之橋的意思),因橋有七孔,民間也叫七星橋。時光迴轉到了民國年間的1929年。
  • 濟南大觀影院見證濟南百年變遷
    恍然發覺,這178天在我們的記憶裡,像是很多年.....《定軍山》資料把視線拉回濟南,就在同一時期的1904年,濟南正式開埠通商,因為膠濟鐵路和津浦鐵路在濟南交匯,外國的文化、宗教、建築等,迅速在商埠區擴展開來,濟南影劇院的發展也進入了高潮。
  • 倫敦塔橋啟用125周年 見證倫敦發展及變遷
    英國著名地標倫敦塔橋啟用125周年,見證了倫敦的變遷發展。橫跨泰晤士河的倫敦塔橋跟距離約1公裡的倫敦橋,不僅是當地重要的交通樞紐,也是旅客俯瞰泰晤士河美景的熱點。耗時8年興建的倫敦塔橋,在1894年6月30日正式開幕,當時是全球最大的上開橋,擔任操作員24年的洛特負責拉動把手控制橋面開合。倫敦塔橋操作員洛特表示:「這是原始的液壓發動機,在1894年橋梁建成時原本用於提升塔橋,之後在1972年至1974年間更換,換為我們現在看到的電子液壓系統,至今仍在使用。」
  • 《變遷》| 帶有「鐵路標識」的鄭州記憶
    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兩大幹線十字交匯,讓鄭州一直處於全國鐵路交通樞紐地位。在鄭州發展的過程中,鐵路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鄭州也因此被稱為「火車拉來的城市」。今天請跟隨記者一起尋覓帶有「鐵路標識」的鄭州記憶。
  • 坪梅鐵路,一條見證了梅田繁榮與蕭條的鐵路,承載了多少人孩提時的...
    為了補貼家用,及賺取一點零花錢,這裡的小孩多半都有去鐵路邊撿煤炭的經歷。因此,當地的這條運煤炭的鐵路,也就承載了許多人孩提時的記憶。 途徑梅田的這條鐵路——坪梅鐵路,有著其特殊的歷史故事。坪梅鐵路起自廣東省京廣線上的坪石站,北至湖南省臨武縣金江鎮的木衝,全長104公裡。
  • 寶成鐵路60年見證時代一甲子
    作為我國首條通電氣化鐵路的寶成線,今年已通車整整60年。這條連接川陝、西南、西北地區的第一條鐵路,在60年的光榮歲月裡隨著時代變遷和經濟的高速騰飛共同發展,成為我國主要的交通大動脈。據了解,寶成鐵路於1952年7月在成都破土動工向北修築,1954年1月寶雞動工向南修築,於1975年7月,寶成鐵路全線電氣化改造完成並投入運營。寶成鐵路北起陝西寶雞市,南抵成都,正線長度668.2公裡,是進出四川的第一條鐵路。至今,仍保持著全國鐵路坡度最大、曲線半徑最小的紀錄。
  • 廣州的記憶之地,廣州火車站,時代的變遷華麗轉變
    國內一線城市的廣州,的確有許多令人難忘的地方,如著名的廣州珠江大橋、廣州老城區的萬國建築群等等,這些地方代表著廣州的記憶,但提到廣州火車站,相信很多來過這裡的朋友都會很熟悉,因為這裡是廣州最大的交通樞紐,也是見證廣州昔日輝煌的地方。
  • 方寸之間的光輝歷程——新中國火車票的變遷
    是否有一張火車票讓你念念不忘從最早的硬紙板票到粉紅色軟紙票、磁介質小藍票再到現在的無紙化電子客票火車票的變遷承載著時代印記這臺機器印刷的中國早期火車票也承載了幾代中國人的情懷,珍藏著中國鐵路最原始的回憶。我在這頭,家在那頭,一張張火車票寄託著一代人的鄉愁。20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逐步推廣使用計算機售票。2009年初,高鐵、動車車票率先實施了實名制,鐵路第一代自助售票機應運而生。2010年,鐵路12306網際網路售票系統開始研發。
  • 「遷台歷史記憶兩岸四城巡展」見證兩岸70年的歷史記憶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交流局局長黃文濤、上海市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李文輝、上海市臺辦王立新副主任、上海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會長李雷鳴、知名策展人陸蓉之、2012感動中國人物高秉涵律師、知名媒體人郭冠英、黃智賢皆親蒞展場,見證大時代的遷徙歷史。
  • 從火車司爐工到「高鐵畫家」 老鐵路人見證中國鐵路變遷
    中新網石家莊8月2日電 題:從火車司爐工到「高鐵畫家」老鐵路人見證中國鐵路變遷  作者 李曉偉  從18歲的小夥子到如今鬚髮皆白,從石太鐵路上的一名火車司爐工到蒸汽機車司機、電力機車司機,再到退休後拿起畫筆描繪高鐵,75歲的老鐵路人杜府仁用自己的方式,見證著中國鐵路事業的發展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