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新華社發文
《遊客來了,小康近了——
生態旅遊引領湖北山區蝶變二三事 》
點讚黃石等地
黃石市
更加不可思議的變化發生在鄂東南的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站在「亞洲第一天坑」前,放眼望去,綠植漫山遍野。難以想像,這裡曾是一片寸草不生、千瘡百孔的礦山。
「這是一代代採礦人挖出來的。」面對最大落差444米、坑口面積達108萬平方米的「天坑」,公園管理處主任閻紅勇說。「我們把一座大山送進了高爐,這裡也隨之變成資源枯竭、荒無人煙的土地。」
遊客在黃石國家礦山公園觀光拍照。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為了修復生態、堅持綠色發展,黃石市另闢蹊徑謀轉型,積極探索「工業+旅遊」盈利新模式,將工業遺址改造為文化公園,在露天採礦廢棄的巖石堆上種植生態復墾林,改善礦坑周邊的植被環境和地質條件。通過全力打造「森林化礦山」,當地形成了「礦在園中、園在綠中、綠在畫中」的生態環保格局。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是全國首家國家級礦山公園,每年遊客量從最初的2萬人次增長到現在的約20萬人次。生態轉型讓礦山人看到了新希望。70歲的大冶鐵礦退休職工巫東明說,礦山人一代又一代接力種樹,硬巖廢礦山「鋪上」萬畝槐花林,環境變美了,人氣更旺了,旅遊收入增加了。「以前大家都想離開,現在我們都願意留在這裡養老。」
今天
光明日報發文
《湖北黃石:礦坑裡長出森林》
點讚黃石
原文如下
70歲的巫東明是湖北省黃石市大冶鐵礦的一名退休職工。採礦生涯的漫天塵土和黑色天空,巫東明至今記憶猶新。如今,黑色變成綠色,家園美,日子更美,經常聚在一起的老朋友都說心情也跟著更開朗了。
「以前環境不好,我們這些退休老人經常發牢騷,現在到處都是樹,環境好、日子好、心情好。」他告訴記者,語氣裡透著一股自豪。
在石頭上種樹
一塊巨大的褐色鐵礦石,石上碩大的4個字——「大冶鐵礦」。目光越過礦石,是一個深444米的礦坑,坑頂橫截面相當於150個標準足球場,圍繞著深坑,是一片茂密的刺槐林。
黃石以礦聞名,連綿起伏的鐵礦山早在三國時期便有了開採活動,清末建成大型的露天採礦基地大冶鐵礦,是我國最早的近代鋼鐵企業漢陽鐵廠的原料基地。新中國成立後,大冶鐵礦成為華中地區的「鋼鐵糧倉」。半個世紀的露天開採,高山被挖成了深坑。
「我們把開採出的鐵礦石源源不斷地送進鋼鐵廠的高爐,又把採礦產生的巖石運到周圍窪地。」巫東明說。
鐵礦被送走了,留下的是廢石,形成數百萬平方米的巨大「傷疤」。後來,露天採礦變成井下開採。至於「生態傷疤」廢石場,礦山人想到種樹。但是石頭上沒有土,怎麼種樹?
他們聯合相關科研院所,通過反覆試驗,發現了一種適合在硬巖條件下生存的刺槐。這種刺槐根系橫向生長,對土壤的深度要求低。「我們一袋一袋地把土背到廢石場,小心翼翼地將刺槐樹根包裹在土裡,然後種在巖石上。」巫東明說。
經過多年、無數人的接力,廢棄的巖石堆上終於長出了茂盛的槐樹,每到春天就會開出漂亮的槐花。據了解,礦山人累計在硬巖廢礦山上栽活120多萬株刺槐,形成面積達366萬平方米刺槐的生態復墾林,創造出在石頭上種樹的奇蹟。
白衣服不再變成黑衣服
當堅硬的石頭被柔軟的綠色覆蓋,當衣服上不再落滿塵埃,礦山人看到了更多希望。
黃石,這座因礦而興的城市,曾讓當地人深感自豪。資料顯示,60多年來,黃石累計向國家貢獻近2億噸鐵礦、6000萬噸原煤、近6億噸非金屬礦。但與此同時,帶來的「生態赤字」是,150多座尾礦庫、幾十萬畝工礦廢棄地、100多座煙囪、年粉塵量高達6000多噸……
他們調侃自己的家園為「光灰的城市」:「從水泥廠路過,是灰色的灰。從電廠路過,是黑色的灰」,「天晴揚灰,一下雨,路上就是水和泥」……
「穿白衣服出門一天,回家後都變成了黑衣服。」巫東明苦笑。
到處是灰,連心裡也有「灰」。石頭上成功種樹,讓他們精神為之一振:我們既然能在石頭上種樹,為什麼不能把這個千瘡百孔的深坑變成森林化礦山?
於是,一場更大的綠色行動開始了。回填植綠,破牆透綠,見縫插綠……大冶鐵礦走上生態修復、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如今,這座綠色礦山成了我國第一個國家礦山公園,每年的「槐花旅遊節」吸引不少遊客。
這裡不僅是綠色礦山,還成了文化礦山。礦山人利用廢棄的礦坑、生產冶煉車間等工業遺址,建礦山博物館、礦業博覽園,開發「天坑飛索」「井下探幽」等遊玩項目,搞起了工業旅遊。遊客在此可以了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近距離感受採礦工人如何作業,體驗礦工的生產生活。
「一邊是生產,一邊是旅遊,不同的車子進進出出,像一首交響曲,這就是工業旅遊的美。」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管理處主任閻紅勇如此形容這座煥發新生的礦山。
在此期間,整座城市也在變綠、變美。黃石2013年提出了「生態立市、產業強市」戰略。煙囪倒下,非法礦山關停,水泥、鋼鐵、電解鋁等落後產能或淘汰或升級,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產業從黑色向綠色、高碳向低碳轉變。
如今,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周邊興起了許多生態旅遊度假村和農家樂,好生態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以前大家都想離開,現在都願意留在這裡養老。」巫東明笑了。
他們對這座礦山、對這座城市又多了幾分自豪。
信息來源:黃石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