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曉梅媽媽聊育兒
很多人說到自卑就會萌生出不悅,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自卑。自卑是一種正常的行為,而且大多數人都會有自卑的時刻,可以允許適度自閉的存在,可這並不影響我們成為一個遊戲卓越的人,關鍵是要勇於面對自卑,並且努力去改變這種狀態。
楊女士的女兒上四年級了,每次孩子放學後,都會在電動車後座上嘰嘰喳喳。這天,女兒對媽媽說,他們班裡,有個男孩子特別奇怪,每次下課,別人在一起玩,他則乖乖地坐在座位上,別人分享零食,他只是呆呆的看著,他的身邊沒有一個朋友,看著特別可憐。
後來,楊女士和別的同學家長交流之後發現,原來這個孩子在幼兒園裡很開朗的,後來不知道經歷了什麼事情,讓他變得自卑、內向、不敢和別人交流了。
男孩的母親看到孩子這種情況很焦急,曾經和老師進行過溝通,老師給他換了位置,並且為其安排了一個特別開朗的同桌,可是情況仍然沒有好轉。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卑情結,只是每個人自卑的程度不同而已。我們要時刻關注孩子的情緒管理,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
孩子輕微的自卑並不是壞事,怕的是陷入了惡性循環,而輕微的自卑反而能夠激勵孩子進步,成為孩子前進路上的墊腳石。
哪些因素會讓孩子陷入自卑情結呢?1.外界的負面評價孩子對於認知是淺薄的,還沒有能力正確的評價自己,而對自我的定義完全是從周圍人的口中得知。如果周圍的人給予孩子過多的負面評價,孩子會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甚至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漸漸陷入了自卑。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的父母喜歡拿著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較,比較的時候,難免會說出一些否定孩子的話語,在父母看來,這只是找差距,可是對於孩子而言,這是一種傷害,內心萌發出自卑的種子。
2.家人溺愛孩子說起溺愛孩子,沒有一個家長願意承認這件事情。只是因為大多數的家長溺愛孩子卻不自知,你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擔心孩子會累,幫助孩子做了所有的事情,可是卻沒有想到更遠的將來,他會因為自己自理能力不足而自卑。
離開了家長的庇護,孩子就和其他的孩子站在了一個起跑線,別的孩子都擁有了基本的自理能力,而他卻什麼都不會,難免會心生自卑。
3.不和諧的成長環境每個家都是孩子成長的基地,有的家庭家人友愛團結,也有的家庭成天雞飛狗跳,人與人之間惡語相向,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孩子會沒有安全感,變得敏感而自卑,甚至會陷入習得性無助。
孩子的正常需要長期別壓制,不被重視,不被理解,漸漸地感覺自己的存在是一種多餘。不喜歡和其他的人交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在社交方面更是舉步維艱。
適度自卑不是壞事,這是孩子變得更加優秀的動力源泉1.每個人都有自卑感當發現自己不如別人,不能實現預定的目標時,很多人會特別失望,再看看周圍的人卻如此優秀,難免會自慚形穢,萌生出自卑。這種心態並不會影響自己追求卓越,自卑的人反而會更加努力,通過勤奮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2.萌生自卑,認識到自身的不完美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孩子從小往往對自己認識不足,很難以給自己一個正確的評價。而當孩子認識到自己不完美的一面,萌生出自卑時,也是正確的認識自己的開始,每個人都不可能永遠贏,而輸又是另一種通往成功的道路。
面對自卑的孩子,家長應該要如何幫助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呢?1.鼓勵孩子做出改變,感受努力的意義孩子自卑大多數是因為自己某一方面不如別人好,除去先天性的因素,大多數都是後天養成的,因此家長應該要多多鼓勵孩子,讓孩子敢於邁出第一步,勇敢的去改變自己。
當孩子做出了成績時,給予孩子誇獎,不要小看一點點成績,這對於孩子來說,可是意義非凡。因此,家長應該要從正面鼓勵孩子,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發光點,看到努力的意義,對未知的困難充滿信心。
2.讓孩子學會幫助別人,體驗助人的快樂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獲得快樂。看到別人處在危難中,自己能夠伸出援助之手,盡綿薄之力,照亮別人的同時,也溫暖了自己。
父母可以安排孩子幫助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讓孩子去幫助自己買東西,拿快遞,等到孩子回來後,表達自己的感謝,讓孩子感受到幫助別人的樂趣,從而看到自身的價值,從而走出自卑的陰影。
3.教會孩子和別人合作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如果僅僅依靠一個人力量,很難走得更遠,因此在很多方面,我們需要和其他的人合作,只有彼此合作才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想要培養孩子合作的精神,從家庭合作開始。
當媽媽在做飯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去幫忙摘菜,媽媽拖地的時候,可以讓孩子收拾地下的玩具,讓孩子學會主動和人合作,不僅僅節約了時間,而且給孩子創造了和其他人交流的機會,感受到與人交流的快樂。
結語:當孩子出現了自卑時,家長更不需要呵斥孩子,也無需認為孩子比別人低一等,應該要保持平常心。家長多多鼓勵孩子,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長處,陪伴孩子一點點進步,對孩子的點滴成績給予讚揚,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閃光點,從而將自卑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幫助孩子推開成功的大門。今日話題:你覺得自卑是好還是壞呢,在你的身邊有沒有自卑的孩子呢,他們現在怎麼樣了,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在育兒的路上,讓我們一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