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嫦娥四號研發團隊:在中國航天史上寫下「人類首次」字樣

2020-12-13 西部網

嫦娥四號團隊科研人員在測試現場工作。資料圖片

嫦娥四號團隊科研人員在飛控工作現場。資料圖片

嫦娥四號探測器試驗隊成員在動員會上宣誓。資料圖片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遙遠的月球之上,嫦娥四號探測器即將迎來新的夥伴。

2020年6月,嫦娥四號任務團隊的優秀代表,榮獲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世界航天獎」,這是該獎項設立70年來首次授予中國航天科學家。嫦娥四號任務團隊還被美國航天基金會授予2020年度航天唯一金獎,被國際月球村協會授予自成立以來的首個優秀探月任務獎,被英國皇家航空學會授予2019年度全球唯一的團隊金獎……

中國航天碩果纍纍、人才輩出,為什麼嫦娥四號任務團隊能頻獲殊榮?

2019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指出,這次嫦娥四號任務,堅持自主創新、協同創新、開放創新,實現人類太空飛行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巡視探測,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國足跡,是探索建立新型舉國體制的又一生動實踐。

「我國探月工程,不斷寫下中國人探索浩瀚宇宙的嶄新篇章。但從嫦娥四號起,中國航天的歷史才開始不斷出現『人類首次』字樣。」嫦娥四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賈陽說。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科學家真正開始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承擔更具挑戰的任務

2020年11月22日,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巡視器(也稱「月球車」)完成第24月晝工作,進入月夜休眠。目前,嫦娥四號已創造多個世界第一,是在月表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

「2013年,嫦娥三號實現首次月球軟著陸後,中國國家航天局認為作為備份星的嫦娥四號應承擔更具挑戰的任務。」嫦娥四號「鵲橋」中繼星總設計師張立華介紹,「去月球背面比去正面風險增大了很多,不僅要解決中繼通信的難題,還要面對起伏多變的崎嶇地形。」

由於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相同。自古以來,人類都只能看到月球的「正臉」,雖然國內外繞月探測器已經得到了月球背面的影像,卻從來沒有探測器能夠著陸於月球的背面開展探測。

為了應對嫦娥四號任務帶來的種種挑戰,曾擔任我國首臺月球車「玉兔號」設計師的賈陽和同事們對「玉兔二號」巡視器進行了多項改進創新,希望它更自主、更健壯、更可靠,可以在月球上走得更遠。

「著陸器在月球上降落後,『玉兔二號』要從著陸器上行駛下去。進行試驗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因素就比較多了,比如說著陸器降落的地方很可能不是平的,最大能傾斜到多少度呢?如果是張家界那樣的地形呢?車在往下邊走的時候,是順著兩個梯子,這兩個梯子一定是平行的嗎?如果梯子之間形成異面角度,角度最大又能有多少?」賈陽說,「團隊成員做了幾千種可能情況分析,窮盡了各種極端情況,對最後算出的可能情況又增加難度做了實驗,月球車也能成功行駛,這樣我們心裡才踏實了。」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的預選著陸區。這片永遠背向地球的亙古荒原,在寂寞了數十億年後,終於迎來第一個翩翩降臨的地球訪客。

「嫦娥四號任務實現了多項創新,填補系列國際國內空白,充分體現了中國航天人敢下先手棋、善打主動仗的精神。」張立華說。

率先在月背刻上中國足跡

嫦娥四號探測器由著陸器與「玉兔二號」巡視器組成。嫦娥四號成為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器,「鵲橋」中繼星發揮了關鍵作用——為地面與嫦娥四號探測器搭建起通信橋梁。

為什麼一定要有一個中繼星呢?

原來,嫦娥四號探測器著陸在月球背面後,會被月球所遮擋,地球和探測器無法進行通信。「『鵲橋』雖然不是嫦娥四號任務的主角,卻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全新研製的,其使命就是為月球背面的著陸器和巡視器提供中繼通信服務。」張立華說,「『鵲橋』中繼星個頭不大,整星重量只有400多公斤,但它要一端連著遠到8萬公裡的探測器,另一端連著40多萬公裡外的地球,架起一座橫跨地月的信息『橋梁』。」

「由於通信距離太遠,通信天線口徑要儘量大。」張立華說,如果在地面上,這很容易實現,但由於火箭空間限制,上星的天線要面臨很多難題。

最後,中繼星研發團隊選擇了傘狀天線的新方案。「這樣發射時天線可以收攏到最小,入軌後再展開,但這樣的天線加工裝配過程非常複雜。」張立華介紹,天線上有幾千個繩系控制點,為確保展開後符合型面精度要求,必須一個一個點通過手工調整到位。

「傘天線研製和衛星測試的工作強度和壓力巨大,時間上又不能鬆動,團隊的科研人員經常連續幾個月加班加點,最緊張時連軸轉,沒有周末和節假日。」張立華說。

「嫦娥四號任務,我們能夠完成人家沒有做過的全新的任務,依靠的是航天事業多年的積累和不斷地創新,從跟跑、並跑到在一些任務上實現領跑。」張立華說。

「鵲橋」於2018年5月21日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張立華說,研製團隊從2015年年底接到任務,在短短30個月內按期實現了發射,大家真的是靠著一股精神,憋著一口氣,才最終堅持下來。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張立華說,「中國航天的每一個大膽設想、每一次成功實施,都是航天人拼搏與奮鬥精神的充分展示。」

一步一個腳印,一棒接著一棒

「太空飛行器的特性就是一旦投入使用,我們沒有辦法修復它。壞了,我們就沒有辦法了,所以零缺陷在航天行業文化中是很重要的。」嫦娥四號著陸器測控數傳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劉適說。

「航天科研團隊是有精神傳承的,以老帶新、積澱傳承的傳統一直在團隊中延續。嫦娥四號研發過程,也是一個航天人才培養的過程。」劉適說,「任務緊張的時候,甭管多晚開辦公會,哪怕是凌晨1點,像嫦娥四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等領導,他們都不會缺席。在總結過程中,他們要聽一聽今天碰到什麼情況,有時測得很不順利,他們還給大家鼓鼓勁兒,然後提一些建議。」

有一天晚上,因為測試中發現幹擾很強,科研人員一直測不到真正想要的一個結果。「當時時間又很緊張,最後商量說在測試場地周圍加一些特殊板材,需要臨時去從別的測試場搬過來。」劉適說,「團隊裡也不分誰是總師、誰是測試人員,大家都一起去,確保測試進度不受阻。」

嫦娥四號探測器落月成功後,嫦娥四號著陸器總體主任設計師李飛說:「大家都非常激動,很多同志都哭了。」

其實,嫦娥四號成功發射後,李飛就搭上最早一班飛機,從西昌回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駐守監控。在此之前,他已在西昌發射場鏖戰了3個月。「我們在發射場連續奮戰92天,為確保在發射場零質量問題,不留一絲隱患上天,研製團隊每天下班前都要周密策劃第二天的工作,並且認真總結當天的工作,幾乎每天晚上都差不多10點才能下班。」李飛說,「整個團隊是以短跑速度進行長跑,沒有使命感是堅持不下來的。」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嫦娥五號已開啟中國航天新的徵程。「探月人將不負韶華,努力奔跑,讓夢想在宇宙發出燦爛的光芒。」賈陽說,「我們要心懷夢想、奮勇拼搏,一步一個腳印,一棒接著一棒,在奮力奔跑和接續奮鬥中成就夢想。」

【連結】

嫦娥四號創造了多少個世界第一?

第一次實現人類探測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

第一次利用運行在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中繼通信衛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的連續可靠中繼通信。

第一次在月球背面開展月球表面科學探測和低頻射電天文觀測,填補世界月球科學探測領域多項空白。

嫦娥四號「鵲橋」中繼星總設計師張立華:創新成於實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事業都始於夢想」「偉大事業都基於創新」「偉大事業都成於實幹」。對此,我們航天人感受最真切。幾十年來,大家在不斷面對新的挑戰,嫦娥四號任務就是一個代表。

偉大事業都成於實幹,創新中要有實幹,實幹中也要有創新。嫦娥四號任務堅持自主創新,實現了多項技術突破,填補了國際國內空白。

比如說,我們在研製「鵲橋」中繼星過程中,為確保衛星在天上能夠表現得好,首先要確任它能在地面上表現得好。儘管只有兩年多的研製時間,我們還是做了大量的地面測試和試驗,整星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裡就做了超過1300個小時的地面測試,平均每天都是十多個小時。可以說,大家是拼了命地在推進研製工作,用實幹確保創新的成功。

在工作中,我們要設想各種可能出現的故障情況,設計各種邊界條件下的解決方案。傘狀天線的研發就是如此。傘狀天線,顧名思義,在發射時像一把傘一樣收攏起來,入軌後才打開,形成一個大尺寸拋物面天線。在茫茫太空中,這把「傘」要經歷嚴酷的環境帶來的考驗與洗禮。比如,中繼星在軌要不時經歷一段長達4個多小時的陰影區,天線上有些組件的溫度將低至零下230攝氏度。在如此嚴寒下,傘天線是否會被凍壞?暖和過來以後型面精度是否還能保證?研究院的設計師們做了不計其數的測試和試驗,才保障了它在軌性能良好。

目標不會自動抵達,實幹是通往成功的最近道路。當然,航天最講究的還是成敗。我們開展創新,必須是成功前提下的創新,必須得把工作提前做紮實做充分。無論是個體「小我」,還是民族「大我」,要想實現夢想,等不來、喊不來、要不來,必須靠揮灑汗水拼出來、擼起袖子幹出來。

從實際走過的過程來講,嫦娥四號任務的成功完成也給我們信心:有夢想,有創新,有實幹,就能夠取得新成就。不要怕做別人沒做過的事兒,只要把每一項工作做充分、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周全,我們就能夠在科研「無人區」奮勇向前。

如何在實踐中砥礪青年創新人才

(作者:孫澤洲,系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三號、嫦娥四號、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

太空飛行器研製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不論是嫦娥三號探測器首次實現我國太空飛行器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還是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跡,抑或是天問一號承擔著艱巨使命飛往火星……每一個壯舉的背後,都凝聚著千千萬萬航天人的智慧和汗水,更得益於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以下簡稱「五院」)多年來對科技創新人才隊伍的系統培育與精心培養。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根基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習近平總書記一語道破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從航天事業發展的歷程看,也正是堅定的理想信念鼓舞和支持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矢志不渝、接續奮鬥,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航天精神從無到有,由一個個鮮明具體的「精神坐標」,逐漸發展形成了一個不斷傳承創新的精神譜系,包括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新時代北鬥精神和探月精神等。航天精神譜系薪火相傳,賡續不斷。

五院獨具特色的是,將航天精神融入重大工程任務,融入技術攻關、管理優化、能力提升等各個環節,通過舉辦型號出徵儀式、進場動員會等,使航天精神落地生根。天問一號探測器試驗隊臨時黨委突出「融、新、實、細、嚴、慎」,創新設計了「技術+計劃+產保+技安+政工+防疫」4+2全方位流程管理模式,實現了精神鼓舞與型號任務的同頻共振。

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每一位航天人把個人理想熔鑄在航天強國建設的使命中,用實際行動詮釋航天精神的時代內涵。回顧天問一號探測器5年的研製歷程,團隊遇到過核心技術突破難的瓶頸,遇到過試驗環境異常惡劣的考驗。但大家堅持大膽創新、全力攻關,最終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

系統的培養體系是保障

中國航天事業能夠蒸蒸日上,航天人能夠快速成長成才,核心在於搭建了多維度、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

為育新才,先培沃土。五院始終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堅持「人才強企」戰略,遵循「四個堅定不移」的人才建設方針,不斷深化「識才、用才、育才、留才」相關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涵養人盡其才、人盡其用、人才輩出的良好環境。

五院立足中國航天系統工程理念,充分發揮「系統總體+分系統專業」的組織體系優勢,探索並形成了適應國家重大專項工程的項目管理模式和成果,符合我國國情和重大科技工程要求,為新形勢下後續重大科技工程的組織實施提供了有效借鑑。通過重大工程任務的實施,凝聚和培養了一批年輕、優秀的工程技術、科學研究和工程管理人才,造就了一支年齡結構合理、業務素質過硬、富有創新精神、置身於世界科技前沿的科研隊伍,為我國航天工程和空間科學研究培養了中堅力量,為保持我國在航天高技術等前沿領域的優勢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撐。

橫向上,根據不同類型人才成長的不同階段強化源頭培養。以五院的龍頭單位總體設計部為例,通過技術人才「接力」計劃、管理人才「集訓」計劃、領軍人才「攀登」計劃、青年人才「尖峰」計劃,按照「隔級培養、一帶三」的方式,實施技術人才「接力棒」培養模式。針對「航天新人」舉辦虛擬衛星培訓就是一種很好的嘗試。新員工擔任「總設計師」「主任設計師」等職務,在協同設計培訓平臺上,設計一顆虛擬衛星,真實體驗衛星研製流程,快速建立衛星系統工程的概念。對於我們型號總指揮和總設計師,則搭建了「兩總上講臺」、《兩總工作指南》培訓等平臺,為我們提供了相互學習交流的機會。

縱向上,五院研究提煉了骨幹、專才、將才、帥才到大家等不同層次航天科技人才的基本特徵、角色定位和成長規律,對於一些有潛力的科技人才苗子,根據每個人的特點,採取不同的培養方向。對於那些性格相對內向、甘於寂寞,同時對技術追求執著專注、精於鑽研的,鼓勵他們在專業上向縱深發展,成為更高層次的專家;對那些不僅具有較強專業能力,而且具有較強組織協調能力的骨幹,則重點向將才、帥才培養。

大膽的崗位歷練是關鍵

「擇優選拔年輕人,大膽起用年輕人,積極培養年輕人」,是航天重大工程團隊成功的重要秘訣。大膽吸納新人,起用年輕人,會讓隊伍的年齡層次更趨合理,專業技術整體水平更高,綜合能力更強,技術研究更有創新性。

我35歲時被破格任命為嫦娥一號衛星副總設計師,38歲時任嫦娥三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在我們航天領域,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嫦娥二號當時的衛星總體技術負責人還不到30歲。通過合理的職業發展通道,以實際太空飛行器研製任務為平臺,通過3年至5年的時間,一批優秀的航天人才便能培養出來。

與「壓擔子」相匹配的,是構建高層次人才梯隊。通過推進領軍人才「攀登」計劃,構建覆蓋多年齡層次、多專業分布的領軍人才梯隊,制訂三年培養計劃。對於高層次領軍人才更是由「一人一策」增強為「一人一隊」支持保障。

老一輩航天人都很無私地幫助青年人成長。在每一項任務關鍵階段,葉培建院士都會詢問我有什麼問題和困難,並叮囑我一些注意事項。可以說,正是許多像葉培建院士這樣的「掌舵人」,利用他們豐富的經驗、淵博的知識,向青年人傳授工程實踐經驗,幫助其掌握分析和解決複雜技術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指導青年人才探索攻關路徑,創新研究思路。

在暢通的成長通道中,我們看到了未來的方向和脫穎而出的路徑;在重任的壓力下,我們感受到了無比的信任和無盡的動力;在老前輩無私的指導和幫助下,我們收穫了寶貴的經驗和嚴謹的作風。我們隨著任務的成功而成熟,隨著夢想的實現而成長。

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老一輩航天人帶領我們相繼圓了「兩彈一星」夢、載人飛天夢、探月夢,但未來更深邃的太空等著我們這一代去探索、去徵服。在祖國與人民的重託中,在組織的精心培養下,相信我輩及後來者們能夠擔當起實現航天強國夢的重任,湧現出更多的「大師」。

如今,我國的航天事業正處於難得的戰略機遇期,探索深空的步伐越來越快,航天強國的夢想也離我們越來越近。我們將以實際行動弘揚航天精神,向著更遠的深空進發,為建設航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原題為《在中國航天史上寫下「人類首次」字樣——記嫦娥四號探測器研發團隊》《嫦娥四號「鵲橋」中繼星總設計師張立華:創新成於實幹》《如何在實踐中砥礪青年創新人才》)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出發,力爭實現中國航天史上5個「首次」
    2020 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第三步的首次任務。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嫦娥五號探測器,是迄今為止我國研製最為複雜的太空飛行器系統之一,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組成 ,包含15個分系統。
  • 嫦娥四號任務團隊獲英國皇家航空學會2019年度團隊金獎
    ,該獎也是英國皇家航空學會成立153年來首次向中國項目頒發的獎項。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率嫦娥四號任務團隊代表,受邀參加了此次頒獎典禮。吳偉仁院士代表嫦娥四號任務團隊,向英國皇家航空學會和獎項委員會表示感謝,並歡迎更多國家或組織與中國開展航天國際交流與合作,共同助力人類太空探索與科學發現。  目前,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巡視器已分別結束月夜休眠期,受光照成功自主喚醒,恢復月面工作,進入第十二個月晝工作期。
  • 嫦娥五號創造中國航天史上多個首次
    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月球表面;12月3日23時10分,完成月表工作的嫦娥五號上升器點火起飛。鑽取完成、採樣結束、點火起飛……一系列操作在這48小時裡按計劃順利進行,每一步都是中國航天領域的首次嘗試。
  • 航天六院發動機推舉嫦娥四號中繼衛星「鵲橋」進入預定軌道
    央廣網西安5月22日消息(記者劉濤 通訊員張平 張鵬)5月21日5時28分,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將嫦娥四號中繼衛星「鵲橋」送入預定軌道,推舉其升空的發動機均由位於西安航天基地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研製提供,此次成功發射為我國「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搭起
  • 人類首次!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背,這必須是高考考點啊!
    而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這對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是一起重大的進步。 嫦娥四號探測器後續將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最終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測及巡視探測,並通過已在使命軌道運行的「鵲橋」中繼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之間的中繼通信。
  • 人類歷史首次! 嫦娥四號在月球表面探測到太陽高能粒子
    人類歷史首次!嫦娥四號在月球表面探測到太陽高能粒子 光明日報 | 2020-12-24 08:53:42 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12月22日5時和21日19時22分完成第25月晝工作,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進入月夜休眠。
  • 153年來首次!中國團隊獲英國皇家航空學會金獎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26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邱晨輝) 來自國家航天局今天的消息稱,當地時間11月25日,英國皇家航空學會2019年度頒獎典禮在英國倫敦舉行,中國嫦娥四號任務團隊獲得本年度全球唯一的團隊金獎。
  • 人類登月史:嫦娥三號或實現多年來首次落月
    「嫦娥三號」肩負著軟著陸月球和月面巡視勘察的重擔,如果任務獲得成功,將是多年之後人類首次實現落月探測。  各國迄今共探月129次 成功率僅51%  自1958年以來,世界各國迄今共進行了129次月球探測活動,包括美國59次,前蘇聯64次,日本和中國各2次,歐空局和印度各1次;其中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敗63次,成功率僅有51%。
  • 人類史上的一大步!長徵五號成功上天,2019年,中國航天舉世矚目
    據新華社12月27日報導,12月27日20時45分,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2000多秒後,與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分離,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第323次發射。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 嫦娥5號在太空飛行多久、共幾天
    11個飛行階段,23天歸家歷程  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嫦娥五號探測器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組成,共有15個分系統,承擔著中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的重大任務。
  • 2018最後一天,中國航天傳來三大捷報,嫦娥4號即將著陸月球背面
    據國家航天局消息,12月30日8時55分,「嫦娥4號」探測器順利實施變軌控制,進入月球背面著陸軌道,按照計劃,「嫦娥4號」將在「馮·卡門隕石坑(Von Kármán crater)」著陸。據《日本經濟新聞》介紹,馮·卡門隕石坑附近很有可能存在人類最重要的物質——水,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將會遙遙領先各國探索月球背面的奧秘,屬於世界第一!
  • 2007感動中國特別獎——嫦娥一號研發團隊
    )>>>點擊觀看視頻<<<    感動中國評委對於嫦娥團隊的評價語    這是一支年輕的隊伍,平均年齡僅30歲。這是一支不負眾望的團隊,11月7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當嫦娥一號衛星以超出設計預期的精準度進入環月工作軌道的那一刻,舉國歡慶、全民振奮。中國人千年奔月的願望終於夢想成真。「我們期盼成功,因為你們的衛星打多高,我們的頭就能昂多高」。中國航天人再一次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雄辯地向世人昭示,中國人民有志氣、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峰的徵途上不斷譜寫新的華章。
  • 【傳習錄】嫦娥五號回家,中國航天將創造更多精彩
    習近平總書記在賀電中指出,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這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標誌著中國航天向前邁出的一大步,將為深化人類對月球成因和太陽系演化歷史的科學認知作出貢獻。帶著月球上的「土特產」,嫦娥五號順利返回地球,億萬國人無比自豪。
  • 中國航天歷史性一天!嫦娥五號發射成功,44年後人類再去月球「挖土」
    「長徵五號」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這是「嫦娥五號」首次從月球採樣返回任務的第一步!美國和蘇聯分別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通過載人飛船和月球探測器為人類帶回了月球上的土壤樣本,但從1976年8月18日蘇聯的「月球24號」探測器最後一次採集月球樣本至今,人類已經有44年沒有再更新月壤樣本,而今天中國終於也要採集月壤了!
  • 嫦娥奔月又傳喜訊,五個首次聚焦全球視線,中國力量令世界矚目
    11月24日凌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天空中划過一道金色的弧線,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順利進入地月轉移軌道。嫦娥五號是中國今年航天發射的重要任務,同時更是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最後一步,將實現包括中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在內的很多高難度任務。
  • 「嫦娥」「玉兔」落戶土魯斯太空城 中法航天合作進入新階段
    」嫦娥四號「」玉兔二號「進駐土魯斯太空城活動。記者 李宏策攝  當地時間18號,法國土魯斯太空城舉辦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與「玉兔二號」月球車全比例模型進駐揭幕儀式。這是土魯斯太空城運營22年來首次接收中國航天模型。  「嫦娥」和「玉兔」的入駐不僅為歐洲觀眾了解中國航天成果打開新窗口,同時也是中法航天合作不斷深化的又一縮影。  科技日報記者受邀參加揭幕式,並對出席嘉賓進行了採訪。
  • 重型火箭、空間站核心艙、嫦娥四號將首次亮相珠海航展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1月6日至11日,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將在廣東省珠海市舉行。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了解到,該集團公司研製的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新一代載人飛船、重型運載火箭、空間站核心艙、嫦娥四號探測器與「鵲橋」中繼星等航天產品將首次公開亮相。
  • 嫦娥四號:「鵲橋」早在那兒等著你
    浩瀚宇宙,太陽系一隅,在地球與月球之間,一座貼有中國標籤的「鵲橋」,已經搭建完畢,其任務是迎接到訪月球的地球客人——嫦娥四號。多年前,它的「同胞姐姐」嫦娥三號曾探訪過。多年後的今天,嫦娥四號帶著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巡視探測的神聖使命飛往月球。探月之路,路途遙遠;每邁一步,充滿艱險。
  • 嫦娥四號將首次實現對地對月中繼通信—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14日訊(記者 甘曉)今天,國防科工局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嫦娥四號任務已經通過探月工程重大專項領導小組審議,正式開始實施,將於2018年發射。
  • 青藏高原、"蛟龍號"、嫦娥四號、"天問一號",全都與北京這所大學有關!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時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這是人類第一個將在月球背面實現軟著陸的人造天體。北京科技大學韓靜濤團隊研製的大型展開系統隨嫦娥四號飛赴月球,開啟人類的首次月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