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樹融縣,青山環縣,碧水繞縣。
九寨溝縣城
盛夏八月,行走在九寨溝縣廣袤的阡陌山野,綠色覆蓋著九寨全域——縣城往西,甘海子被蒼翠的群山環抱,溪水蜿蜒,芳草萋萋,野花芬芳鬥豔;縣城往東,甲勿海大熊貓保護研究園裡4隻熊貓愜意地打滾,園外紅外相機記錄著野生動物的活動軌跡。
甲勿海大熊貓保護研究園裡的大熊貓
草木無言,山水不語。兩個場景,一脈相承。綠色是九寨的底色和價值,生態是九寨的責任和潛力,傾力築牢可持續發展的根基,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這一片片綠色早已向四處伸展,早已全域鋪開。山林有其美,河湖有其澈,花草鳥獸有其棲,家園田園、人居環境亦有其風光。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近年來,九寨溝縣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握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的關係,把握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走出了一條縣域經濟與生態保護相互協同、相互促進的發展新路徑,被國家環保部命名為全國首批、四川首個「『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獲得「四川省環境保護模範縣」「四川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環境優美示範縣」等稱號。
經濟結構在創新升級中「漂亮轉身」,人與環境在統籌兼顧中更加和諧,綠色新政在堅守目標中展現魅力。這些沉甸甸的綠色成績單背後,承載著九寨溝縣群眾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也彰顯著該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鏗鏘步伐。
綠色為了什麼?
——「生態指揮棒」導出綠色理念
驅車沿河岸下行,雲淡風輕,水清景美,一種清新與愉悅之感油然而生。
行至勿角鎮甲勿村,乾淨平坦的水泥路穿村而過,白馬藏族特色民宿錯落有致,煥然一新的村容村貌讓人賞心悅目。
「村民們在家門口就吃上了『旅遊飯』。」勿角鎮鎮長楊忠林說,近年來,依託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及熊貓園、甲勿海景區項目建設,甲勿村大力改造民居外觀風貌、修建停車場、維修升級管網電網等,村容村貌大變樣,慕名而來的遊客越來越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裡得到最好的詮釋。
白馬藏寨
九寨溝縣山川秀美、資源豐富,把大自然賦予的寶貴財富守護好、傳承好,是歷史使命,是發展之基,是九寨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
因為使命在肩——九寨溝縣位於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與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是四川省第二大林區、長江中上遊重要生態屏障。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關係阿壩秀美風光和多彩人文,更關乎全省生態安全和長遠發展。
因為發展需要——綠色是九寨的底色,生態是九寨的命脈。「吃祖宗飯、斷子孫糧」的傳統粗放發展模式,引發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得不償失。轉變勢在必行,九寨探索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全新路徑。
因為百姓期待——九寨兒女早已實現了「求生存」「盼溫飽」目標,大步邁入「促環保」「要生態」的階段,期盼呼吸新鮮空氣、吃上放心食品、生活在優美宜居的環境中,在分享發展紅利的同時充分享受綠色福利。
「8·8」九寨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啟動以來,九寨溝縣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要高質量推進九寨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和發展提升,努力建成推進民族地區綠色發展脫貧奔小康的典範,讓災區群眾早日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的重要指示,全力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九寨。
頂層設計與戰略部署密集推出——編制《九寨溝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規劃(2017—2025年)》,進一步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著力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融入全縣各項工作全過程;印發《九寨溝縣環境保護黨政同責考核方案》《九寨溝縣生態文明建設評估指標體系》等,強化黨政領導幹部對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落實;做好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加減法」,全面增強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改革、法治兩手抓,不斷提升環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工作力度前所未有,合力繪就綠水青山、詩意棲居的嶄新圖景。
種下一棵樹就給大地種下綠色希望,種下一片綠就為生命創造一方美好家園。美麗九寨翻開嶄新一頁,一幅綠水青山、風光秀美的生態文明建設美好圖景在九寨大地鋪展開來。
綠色依靠什麼?
——做好「加減法」發展綠色經濟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
讓九寨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今年以來,九寨溝縣把脈全縣城鄉人居環境突出問題,成立11個專項整治工作組,採取「9+2」模式,建立「縣、鄉、村、戶」四級聯動機制,構築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責任體系,全覆蓋式開展全域環境整治「百日攻堅」行動。
當前,放眼全縣,處處是環保的「戰場」、攻堅的「前線」。
打好「三大戰役」,守護藍天、碧水、淨土,以最大力度破除汙染沉痾。面對綠色大考,九寨溝縣委、縣政府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省委決策部署以及州委、州政府工作安排,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氣魄,持續不斷做綠色的「加法」,做汙染的「減法」,守護綠色「生命線」。
加法——瞄準自然生態的「量質齊升」。
從規劃上高點起步。編制實施《九寨溝縣生態文明建設評估指標體系》,設置70個指標,涵蓋生態制度、生態空間、生態經濟等方面,高層推進生態治理常態化。
從投入高強度發力。投入9269萬元,新建生活、餐廚、醫療廢棄物垃圾處理廠;投入833.7萬元,配置離子色譜、全自動紅外測油儀等106臺(件)監測儀器設備;投入3403.76萬元,統籌生態建設扶貧項目,力度之大,創歷史新高。
加的是自然和諧色彩,加的是綠色崛起砝碼,加的是民生幸福指數。
減法——瞄準汙染治理的「量源雙降」。
啃下「汙染存量」的「硬骨頭」。淘汰實心黏土磚瓦窯經營戶11家,疏浚河道24公裡,清理淤泥約76萬方,改造加油站6個……一次次關停改造,一個個項目投產,直指汙染沉痾。
設置「汙染增量」的「防火牆」。「零容忍」嚴厲打擊非法行為,集中整治亂堆亂建侵佔河道、砂石加工場汙水直排、河道垃圾等亂象,嚴格廢機油、醫療廢棄物等危險廢棄物監管流程,徹底摒棄「邊治理邊汙染」的歷史老路。
減的是黑煙汙水毒害,減的是拖累發展的牽絆,減的是群眾心頭的隱憂。
截至目前,九寨溝縣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16個、省級生態鄉鎮16個,省級生態村4個、州級生態村91個、縣級生態家園9758戶……以生態縣、生態鄉鎮、生態村「三級同創」為載體,該縣用綠色鋪展經濟發展大盤。
綠色如何持續?
——優化城鄉環境突出綠色優勢
7月10日,太陽剛剛照進大地,九寨溝縣保華鄉種植戶們紛紛擰開埋在果樹地裡的管道閥門,一股股清泉「譁譁」流出,澆灌著果園。村民李方貴臉上樂開了花:「是太陽能光伏提灌站讓我們告別了背水種果樹的日子。」
保華鄉一級太陽能光伏提灌泵站
李方貴口中的太陽能光伏提灌站是保華鄉一級太陽能光伏提灌泵站工程項目。該項目通過「飲灌結合+產業結合」的方式,最大限度發揮了提灌站建設作用,達到富民、生態、環保的效果,標誌著現代化農業生產綠色發展新理念在九寨大地落地生根。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時代的呼喚,是責任和擔當,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更是面向未來的美好願景。
奮進新時代,九寨溝縣該如何響應呼喚、擔當責任、勇於變革?
答案顯而易見——以綠色理念引領綠色生活,堅持全民參與、共建共享,培育生態文化,倡導綠色生活方式,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增長點,共同建設生態文明美麗家園。
近年來,隨著全州「創建川西北阿壩生態示範區」號角的吹響,九寨溝縣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生產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不僅從技術層面革新,更是從價值取向、思維方式上深刻變革,全力營造綠色發展社會新風尚。
綠色發展理念,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九寨溝縣一方面問友借力,緊緊抓住並用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和省內對口幫扶機遇,大力發展「飛地」經濟,實現產業梯度轉移。另一方面,率先在民族地區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以全域智慧旅遊大數據平臺建設為契機,建立具有九寨特色的縣、鄉、村三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80%的生態農特產品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銷售,有力促進生態農業價值轉化。
全民參與,厚植綠色發展根基。
滴滴微小的露珠,匯聚成綠色生活的大潮。「媽媽,別給我買煙花,我再也不放了!」今年春節,11歲的付春華從成都回九寨溝縣過年,臨行前這樣提醒媽媽。原來,付春華經常用爸爸的手機查看空氣品質狀況,知道放煙花爆竹會汙染環境。
放煙花爆竹的少了,參與「光碟行動」的多了。「中央八項規定」「光碟行動」等成為熱詞,幹部戒奢尚儉,群眾反對鋪張浪費蔚然成風,綠色意識浸潤九寨山水,低碳環保逐步成為新時尚。面向未來,九寨溝縣朝著更綠色、更健康的道路鏗鏘前進。
保護與建設並進,美麗與發展共贏,綠色不斷刷新九寨顏值。樂享九寨,風景不同,意味有別。穿林海,聽松濤陣陣、草木拔節;過草原,看芳草如茵、鮮花點綴;走城鄉,看生態屏障、綠色奇蹟;看溼地,望蒲草蕩漾、雲煙氤氳……綠色九寨,詩意盎然,靈逸飄動,生機勃勃。
本網記者:賈啟龍 哈斯滿 澤英
編輯:林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