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求理
「第五屆深港城市建築雙年展」自二〇一五年十一月底開幕,歷時三個月,到二〇一六年二月底落幕。這個在九龍公園舉行的展覽,吸引很多市民和學生參觀。迅達公司在園區內搭出球幕電影館,放映未來城市的憧憬,也有「科技園未來家居」的展示,頗有意思。
二〇〇五年,深圳在華僑城舊工廠區舉辦「城市建築展」,吸納很多海內外的設計師來參加。人們也初次見到深圳特區的魄力。二〇〇七年,深港兩地同時協調舉辦該展覽,開始名之以「深港城市建築雙年展」。在香港方面,歷屆的展覽分別在中區警署(二〇〇七)、西九龍文化區(二〇〇九)、九龍公園(二〇一一)、觀塘碼頭(二〇一三)舉行,二〇一五年重返九龍公園。深圳方面則以華僑城、蛇口等工業區為場地,意在振興老工業區且賦以新意。
各地爭辦城市建築展
香港的中區警署是歷史建築,又在港島鬧市區內,二〇〇七年辦展覽時,吸引大量市民參與,中區警署以前大門緊閉,這次開門展覽,人們有機會入內一窺。九龍公園地點也是到達方便,容易舉辦活動和吸引大眾參與。而西九龍文化區尚未開通、觀塘碼頭則已經少有人用,且離開地鐵站和住宅區較遠,在吸引大眾參與方面,不甚成功。
舉辦城市建築展或雙年展,源自海外的經驗。威尼斯建築展自一九八〇年開始舉辦以來,吸引到世界各地的活躍設計師參加,也引來大量的遊客,被業界視為高端創作和展覽活動。威尼斯在旅遊勝地之外,因此再增添一個盛名。主辦方以邀請策展人,或以招標的方式,讓海內外的專家來投標,確定主題和展覽活動方式。這幾年,上海、深圳和香港,都以招標方式聘請國際策展人或團隊,帶來一些新鮮思路。通過展覽,許多新穎和實驗性的想法,可以展示給公眾,再經網路和傳媒,讓外界知曉。若干年後,這些想法,有的會成為城市建築設計的慣常實踐,其餘也可間接幫助設計思路。有的年輕設計師或小公司,想做大的建築設計,一時還沒有機會,通過策展和參加展覽,則可以一試身手,為他們提供成長園地。
這十幾年來,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地,紛紛舉辦城市建築雙年展或三年展,由於政府重視,將舉辦盛事活動和城市形象、國際接軌等大發展目標聯繫在一起,因此在場地和資金方面大力支持,各地的報刊和傳媒則做廣泛報導,一些新穎作品匯集成書出版。廣州和上海展覽中的一些小建築或構築,還成為永久性建築,為城市和地區提供功能服務。例如位於廣州白雲區住宅社區樓頂的廣東美術館分館,和上海浦江西岸的一些小建築。深圳立意打造「設計之都」,官方和民間結合,成立舉辦展覽和類似活動的機構以突出深圳的活力形象,催生更多創意性想法。
香港應增加投入
展覽需要耗費財力材料,如上所述,展覽之後,小部分構築永久屹立,但多數需要參展者收回或轉往它處展覽。搭建出的構築,多數無法收回或體積太大,無處擺放,只好直接去了堆填區。即使著名的如世界博覽會,許多展館在結束後也是拆除。因此用什麼材料來參展布置,材料之後還有什麼出路,是考量設計師的一個問題。少消耗能源,少製造垃圾,在可持續發展的今天,尤為重要。
香港的展覽也是由深圳帶動,但香港每次搞展覽,最傷腦筋的是場地。市區的場地狹小,無法和外地的那些展覽相比,因此也無法容納更多或稍微大型的作品。如果稍微偏遠,例如放到觀塘碼頭,則人流會驟減。香港的過去幾屆展覽,因為場地問題遲遲不能決定,影響了送展的進度。而以往十年的五次展覽,還是以二〇〇七年在中區警署的那屆比較成功。另外,香港政府在資金方面的支持,也遠不如其他內地城市。其資金投入,大概是深圳或上海同類活動的十分之一。
香港的打工仔女平時工作忙碌,他們不大有機會參與到各種業餘文化活動中。所以,在城市裡的展覽應該面向大眾,和市民大眾的居住、工作、生活息息相關,讓大眾更加關心我們的生活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而不宜只是關在書齋裡的陽春白雪、或設計師的孤芳自賞。有趣生動的文化活動,向社會發放正能量,也可讓青少年遠離暴力和犯罪。
深圳、香港一河之隔,以雙城為名義的展覽,在世界上的各種名目展覽中,並不多見。因此,深圳香港的雙城雙年展,完全有條件辦成一個有獨特魅力的文化節日,讓兩地的人民共同參與交流,讓海外的觀眾和藝術家來本地參觀。目前,「雙城」涵意僅僅只是兩個城市兩個地方同時舉行。從香港的場地到深圳的場地之間,乘地鐵、公車,過海關……路途遙遙,展覽的主題、內容、方式都很不相同,各說各話。如果能將這兩地的展覽集中在一個主場地,例如深圳河套、邊關禁區或福田口岸,則會突顯「雙城」的意義,對兩地的交流融合,並在海內外唱響名牌大有好處。
(作者為香港城市大學建築學和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