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臉南宋,隆興北伐的最大罪臣,也能入選「十三處戰功」?

2020-12-12 蜀山筆俠

南宋「中興十三處戰功」系列8——胥浦橋之戰

南宋自我打臉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朝廷就像一個天氣預報,常常會報導出各種奇葩的天氣,當你以為陽光普照的時候,它卻嚴雪冰霜。一會兒嶽飛是壞蛋,一會兒秦檜是壞蛋;今天宰相是主和派,明天是主戰派。沒有統一的是非標準,怎麼讓人民適從?

給人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南宋是一個非常沒有節操的朝代。

不錯,我們今天就來說說南宋沒有節操的一件事情。

邵宏淵

「中興十三處戰功」裡邊,第8處,是宋將邵宏淵的胥浦橋之戰。然而,正是這個邵宏淵,是導致「隆興北伐」失敗的罪魁禍首。這樣的人也能入選「十三處戰功」,就像劉光世能入選「中興四將」一樣,簡直讓人目瞪口呆!

別急,還有更讓你瞠目結舌的事情:「十三處戰功」裡面,竟然沒有嶽飛的影子!沒錯,郾城大捷、潁昌之戰,朱仙鎮大捷,沒有一次入選。而且,這個名錄是在嶽飛被平反以後評選的。...我,只能無言以對。

邵宏淵的胥浦橋之戰發生在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之時。「十三處戰功」有很多都發生在這次宋金的大規模交戰中,胥浦橋之戰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個,甚至史書都查不到太多記載。它前後發生的皂角林之戰(劉錡)和采石磯之戰(虞允文)不知比它強多少倍。

胥浦橋

胥浦橋就在今天的江蘇省儀徵市(古稱真州),它就位於長江的北岸,這裡非常靠近長江的重要渡口——瓜洲渡。金軍爭奪這裡主要就是為了爭奪瓜洲渡口,而瓜洲渡的守將,就是名將劉錡

邵宏淵在胥浦橋和金軍打了一仗,延緩了一下金軍進軍的步伐,像這樣的阻擊戰,宋軍不知打了多少仗,但不知為何,毫無特點的胥浦橋之戰稀裡糊塗的就入選「十三處戰功」了。

而到了完顏亮兵敗身死,宋軍開始轟轟烈烈的「隆興北伐」的時候,這個邵宏淵的真實水平就暴露出來了。

隆興北伐

當時北伐的兩大統帥是名將李顯忠和邵宏淵,邵宏淵打仗不怎麼樣,嫉妒心倒是挺強。李顯忠節節勝利,他打虹縣卻打不下來,李顯忠幫他打下虹縣,他卻嫌李顯忠搶了他的功。

打了勝仗,李顯忠論功行賞,邵宏淵卻大肆濫賞,收買人心,反過來煽動士卒對李顯忠產生敵對情緒。

當兩軍本應合力拿下宿州的時候,邵宏淵因妒生恨,撂了挑子,導致李顯忠孤軍奮戰,遭遇大敗(符離之潰),同時也使北伐的局勢發生逆轉。

李顯忠

宋朝像這樣的例子還少麼?

劉光世在白溝撂了郭藥師的挑子,導致白溝大敗;

張俊在柘皋之戰後怕劉錡搶功,也差點兒導致宋軍慘敗;

但是偏偏這兩人雙雙入選「中興四將」。...

在南宋,你不能太出眾,庸才,才是朝廷最喜歡的一類。不過,這樣的朝廷,最終會走向——滅亡!

趙構

邵宏淵在戰後不但沒有受到多大的懲罰,反而在幾年後憑藉之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胥浦橋之戰,入選「十三處戰功」。

如果嶽武穆還在,他會作何感想?

(明天繼續)

本文作者《蜀山筆俠》,號「賨人客」,一個有「靈魂」的歷史作者,專注原創,拒絕抄襲。

相關焦點

  • 隆興北伐:宋朝又一次習慣性的失敗,八萬人打不過金軍一萬人
    本來說說南宋機會最有機會的一次北伐—隆興北伐。一、天時有利為何說隆興北伐是最接近成功的北伐呢?當時的背景是,金主完顏亮南侵失敗,導致自己被部下所殺。然後北方金國控制區因為矛盾激化,導致反抗四起。比如金國北方發生契丹人起義。
  • 被寄予厚望的隆興北伐,為什麼會失敗?
    揚州長期無法恢復元氣,南宋亦然。在完顏亮遇刺身亡後,南宋很快發動了隆興北伐,卻草草收場。一蹶不振、頹唐不堪的,何止是一個揚州城。義端臨死前裝神弄鬼地對辛棄疾說:「我知道,您就是一隻大青兕(一種類似犀牛的猛獸),力能殺人,請放過我吧。」義端的奸計沒有得逞,「青兕」之威名卻從此響徹天下。山東起義軍都是「草頭王」,畢竟難成大業,耿京與辛棄疾商議率軍回歸南宋,讓辛棄疾先行與南宋朝廷聯繫。
  • 為什麼說嶽飛必須死,南宋時期四次北伐,看南宋滅亡原因
    南宋的國策就是主和派勝利,主戰派必死。不只在嶽飛北伐,其後隆興北伐、開禧北伐也是如此,主和派代表掌權,主戰派代表難逃一死的命運。公元1161年,金帝完顏亮率軍攻宋,宋高宗趙構又慫了,當了三十六年皇帝,把皇位丟給養子趙昚,也就是宋孝宗,趙構當了太上皇,又活了二十五年。
  • 射鵰英雄傳中,南宋為何不趁著金國衰敗,北伐中原收復失地?
    射鵰英雄傳中,女真人建立的金國與偏安一隅的南宋對峙了一百多年,誰也沒有完成天下的統一,最終雄踞草原大漠的蒙古迅速崛起,以摧枯拉朽之勢南徵北戰、東伐西討,將曾經強盛無比的金國打的苟延殘喘,已經到了滅亡的危急關頭。或許有人會問,南宋和金國是一對世仇冤家,那麼在蒙古攻打金國之時,南宋為何不趁機揮師北伐,收復失地一雪當年的靖康之恥呢?
  • 淺談南宋中興四將和南宋的中興
    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南宋。趙構在位期間迫於形勢和民心,任用嶽飛和韓世忠等主戰派名將抗擊金軍。宋朝宗室南遷後,湧現出四個戰功最為卓著的名將,分別是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和嶽飛,被稱為中興四將。而明州以役的小捷被列為「十三處戰功」之首,柘皋之戰也為「十三處戰功」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歷次對金的戰爭中,張俊都衝在在前線,是宋軍的主帥。韓世忠韓世忠平民出身,為人中直,在抗擊西夏、金國的戰爭和平定宋朝各地叛亂倆下赫赫戰功。
  • 林升寫《題臨安邸》時,南宋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了什麼情況?
    杭州自從五代時候就成為江南繁華種地,宋朝遭遇靖康之難,高宗趙構難逃,隨後以杭州為行在,稱臨安府,此後,南宋就以杭州為臨時都城。南宋詩人林升在遊玩臨安的時候,寫了一首:《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 虞允文去世後宋孝宗北伐之心破碎遂開始內禪
    宋孝宗是南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高宗遜位後,孝宗上臺。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嶽飛平反。同時,他起用主戰派領袖張浚入主樞密院,對金國採取強硬立場。在兩國外交談判中,南宋一改高宗時代的軟弱立場,拒絕金人提出的土地要求。張浚對金人的答覆是:「疆場之一此一彼,兵家之或勝或敗,何常之有?」
  • 南宋中興四大名將:嶽飛戰功最高,為何排名不如韓世忠
    前言 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嶽飛,被譽為南宋「中興四將」,四大將統領所部兵馬,抵抗金軍南侵,立下不少戰功,為宋室南渡,偏安一隅,延續趙宋王朝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若宋高宗支持嶽飛,北伐能打到哪?被忽略的經濟帳:南宋頂不住了
    嶽飛是南宋抗金名將,是被歌頌千年的南宋民族英雄。他曾帶兵北伐中原,一路勢如破竹,並矢志"直搗黃龍"。但是在關鍵時刻,嶽飛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最終功虧一簣。嶽飛被召回後,在第二年被秦檜和張俊誣陷下獄,最後以謀反罪處死。嶽飛之死被稱為"千古奇冤",在後世引得無數文人嘆息。紹興十年的北伐未能光復中原,則是後來宋朝君臣的一大遺憾。
  • 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死於1194年
    此時,宋高宗仍然年輕,他仍然夢想著自己能再生育兒女,擁有自己親生的接班人,但時間一年年過去,經歷苗劉兵變,一度被軟禁被逼退位的宋高宗,早已被金兵和自己人嚇得失去了生育能力。皇帝始終無子,那麼,養子必然很有可能,成為日後的接班人。
  • 反胡義士:南宋軍隊中的歸正部隊
    宋高宗出於個人利益 對待北方流亡者的態度非常精分 從海陵王南下到隆興北伐 辛棄疾在南方總是鬱郁不得志 在後來的隆興北伐中,宋方的主將之一是有著傳奇經歷的「李顯忠」。
  • 宋朝除了忠君愛國的嶽飛,還有一位大將軍,戰功赫赫從無敗績!
    宋孝宗「隆興和議」到宋寧宗「開禧北伐」失敗的這段時間,南宋與金朝相處得還算和諧,畢再遇就是生於這個時候,所以一直處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尷尬境地。直到開禧二年,畢再遇終於迎來了他人生的轉折點。朝廷一聲令下宋軍齊發上陣,開始北伐,不過因為準備不足各路大軍紛紛敗北,只有畢再遇一支戰無不勝,從那以後其名聲大振,還被升任為了大將軍。
  • 嶽飛為四大中興大將之首,立下赫赫戰功,為何趙構容不下他?
    而嶽飛作為南宋名將、戰功赫赫,卻被趙構一旨處死,這讓人疑惑。今日就讓我們來談談嶽飛被害的原因,論一論那時代的榮辱興衰。嶽飛之功,蓋過其主靖康之變後,趙構南下,建立南宋。這個流亡朝廷一度被金兵趕到海上,甚至於趙構幾歷生死危局。尤其是在苗劉兵變時,趙構無權無勢,最終還是依靠韓世忠等人才重新登上皇位。
  • 南宋皇帝簡介錄(全)
    宋高宗 ,南宋皇帝,名趙構。徽宗子。靖康二年金兵俘徽、欽二宗北去後,於南京 應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拒絕主戰派抗金主張,南逃至臨安定都,建立南宋政 權。統治期間,雖迫於形勢以嶽飛、韓世忠等大將抗金,但重用投降派秦檜。
  • 南宋兩大繪畫奇才,一個外號「馬一角」,一個外號「夏半邊」
    比如:董源、李成、範寬(北宋三大家),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南宋四大家),當然,還有李公麟、米芾、張擇端等。比如:《瀟湘圖》、《採薇圖》、《踏歌圖》、《江山清遠圖》、《清明上河圖》等。今天,筆者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南宋中期的兩大繪畫奇才,他們一個外號「馬一角」,一個外號「夏半邊」,他們就是南宋「四大家」之二的馬遠和夏圭。
  • 金世宗:與南宋議和,重發展開創「大定之治」,有「小堯舜」之稱
    金世宗即位後即向南宋提出罷兵,並聲稱歸還被當初被海陵王所佔領的南宋領土;同時還把河北、山東、陝西等地被徵的南侵步兵都放還回家,以此表明金世宗的議和態度,而這正中南宋以宋高宗趙構為首議和派的下懷。隆興元年(1163年)五月,趙昚任命張浚為北伐主帥,展開「隆興北伐」。宋軍於一月之內恢復靈壁、虹縣和宿州等地,威懾中原。面對南宋朝廷對金政策的改變,金世宗只得重新部署軍事力量,並以頻繁的調兵遣將來逼使宋孝宗接受議和。
  • 南宋七王之一吳璘的孫子吳曦,為何割據四川稱王?韓侂胄北伐失算
    韓侂胄希望通過北伐掌握南宋所有權力,而吳曦趁此機會依附於韓侂胄,成為幫助韓侂胄奪權的重要人物。韓侂胄對吳曦的信任有些莫名其妙,以至於吳曦在蜀地地位越來越高,一直做到了四川地區的軍政一把手,而且有了隨機應變的權力,從而才具備了反叛的資格。
  • 辛棄疾本是金國人,為什麼成為南宋的抗金名將?
    當時,有許多北宋子民,跟著宋高宗趙構南渡,到南方去繼續當南宋的子民。但是,辛贊沒有這麼做。他的家族人數太多了,拖家帶口的很難逃跑到南方,「以族眾,拙於脫身」。而且,辛贊還有一個更大的計劃:要留在北方保存實力,等待有一天王師北伐時,拿出武器來與金軍決鬥。
  • 苟且偷生的南宋九位皇帝
    第一位皇帝:宋高宗趙構,生於1107年,卒於1187年,北宋滅亡後,逃跑至臨安(今杭州)定都,建立南宋。是殺嶽飛,重用秦檜,一味向金割地、納貢的著名大昏君。第二位皇帝:宋孝宗趙昚,生於1127年,卒於1194年,南宋的中興之主。
  • 追本「中興四將」,溯源南宋初期對金戰爭之始末
    呂頤浩約韓世忠、張浚等大將平息叛亂,以解救高宗,在苗柳兵變的平定過程中,韓世忠功勞最大,從此成了高宗的親信,被任命為武勝軍節度使、御營左軍都統制。此次平亂,確立了韓世忠在南宋將領中的名聲和地位。在其後與金人的作戰中,韓世忠屢獲大捷,尤其於建炎四年,金軍追擊高宗未果北撤時,韓世忠於鎮江、江灣、松江駐兵,並在長江設伏,最終將金人主力困於黃天蕩,幾乎抓住了金軍主將完顏宗弼,取得了黃天蕩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