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 0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有聲閱讀委員會攜手推出「未來講堂」古詩詞名家誦讀系列活動,邀請百位名家誦讀賞析百首經典古詩詞,把最經典的古詩詞與最優美的聲音有機結合,讓廣大青少年感受古詩詞的力量與芬芳,在吟誦鑑賞中志存高遠、陶冶情操。讓我們傳承經典,引領未來!
今天,由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播音指導冉迪老師為大家誦讀和賞析的是唐代詩人胡令能的作品《小兒垂釣》。
點擊收看
小兒垂釣
作者|胡令能(唐) 誦讀|冉迪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作品賞析
作品賞析撰稿人|馮傾城
作者胡令能(785-826),河南鄭州中牟縣人,隱居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中牟莆田),唐代詩人。家貧,年輕時以修補鍋碗盆缸為生,人稱「胡釘鉸」。其詩語言淺顯,構思精巧,富有生活情趣,傳世詩作四首。
《小兒垂釣》的具體創作時間未得確證,內容寫詩人到農村尋找朋友,向釣魚兒童問路的過程。
詩中第一、二句「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寫一個頭髮蓬亂的山野小童在河邊學釣魚,側著身子坐在長滿苔蘚的石頭上,身影掩映在綠草叢中。此處著重描繪孩子的外形,「蓬頭」二字,可見小童稚氣頑皮,天真爛漫。「綸」,是釣魚用的絲線;「莓苔」,是長在潮溼陰暗處的野草苔蘚;「側坐」,指小童正專注地觀察魚絲與水中的動靜。由於陰涼角落魚兒較多,由此可見小童選擇了一個較為適合釣魚的地方,而且正有板有眼、心無旁騖地學著垂釣。
第三、四句「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寫小童聽到行人問路,馬上緊張地遙遙招手示意,生怕驚動了可能上鉤的魚兒,不敢回應問路的行人。承接前兩句素描小童外觀的鋪墊,此處轉為刻畫小童的心理和神態。「遙招手」結合「不應人」,反映孩子年紀雖小,卻是非常聰敏機警,處事得體,既不得罪問路人,也不讓自己的事情蒙受損失。通過詩人極為傳神的描繪,一個無比可愛、富有韜略、萌態十足的小童形象躍然紙上。
全詩語言淺易,栩栩如生地描畫了一幅小兒垂釣圖,形神兼備,清新活潑,童趣盎然,讓人不勝喜愛。
誦讀人介紹
冉迪,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播音指導,「70年70人」傑出演播藝術家。中國傳媒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北京市政協新聞輿論民主監督組顧問,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考官,北京語言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研究員。曾獲中國新聞獎、中國國際新聞獎。演播作品:《元旦思母》《梵谷奶奶》《張瑞芳回憶錄》《花田半畝》等。
原標題:《未來講堂|胡令能《小兒垂釣》 誦讀:冉迪》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