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色美女櫻種出了新高度,刷爆朋友圈;別具匠心的大地藝術景觀——《太平公主》,紅透了大江南北;黃金菊陪襯美女櫻,一粉一黃,一主一副,彰顯著太平湖森林公園的多姿多彩……一路花香,一路詩行。太平湖森林小鎮在原生的自然景觀上實現「景上生花」,漫步景中,各式花卉豐富繁多,百花叢中,漸欲迷人眼,時刻令人享受著耳目一新、移步換景的感覺。
彌勒太平湖森林小鎮
誰曾想,這裡曾是石漠化嚴重的荒蕪之地。如今來了一場美麗蝶變。「彌勒太平湖森林特色小鎮堅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未來,太平湖仍將勇擔石漠治理、環境保護的使命,以木為形,以花為介,以水為魂,以人為本,發展全域旅遊,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書寫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新篇。」太平湖承建方雲南吉成控股集團監事會主席陳泊名介紹說。
錨定美麗生態繪就發展底色
站在太平湖的最高處,極目所至,一個個「湖泊」遍布,湖邊綠樹成蔭,遊客散步其間,享受著這方天地間的生態美景。盈餘的湖水與藍天白雲、青山綠樹、粉花木屋、大地畫作等搭配,一幅散落人間的仙境畫卷鋪展開來……
如今呈現在眼前的太平湖的新模樣,其實正如太平湖運營部副經理蘇筱婷所說,「太平湖並非一直如此美麗,在很多年前,這裡是難以想像的荒蕪之地,經過祖祖輩輩人的堅守和付出,這塊土地才獲得了重生。」
在太平湖內,一個精心打造的「太平湖山地石漠化公園」在今年8月正式開放。太平湖山地石漠化公園以太平湖的演變史為脈絡,以科普石漠化知識為主題,由室內展廳和室外體驗展區組成,讓遊客通過歷史資料故事和溼地再造景觀,認知到一個不一樣的太平湖。
走進面積300平方米的室內展廳,太平湖這片荒蕪之地變綠水青山的歷程被梳理,太平湖山地石漠化演變史、治理史和展望通過3個展區的圖、文、視頻全面呈現。蘇筱婷介紹,太平湖地處滇東片區的喀斯特斷陷盆地石漠化區,經「人增—耕進—林草退—石漠化」的持續演變,潛在石漠化土地進一步惡化,少土、缺水、多石成為這塊土地最顯著的特徵。於是,「石窩窩裡種包穀」的傳統農耕模式便成為了這裡早期石漠化治理的最初模式。而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資源,當地民眾歷經艱辛,建成了可以灌溉10餘萬畝乾旱土地的太平水庫。
雖然石漠化環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路漫漫其修遠兮,在探索石漠化治理模式的道路上,太平湖的建設者們在尋找一條「既能治標也能治本」的路子,探索生態與經濟兼顧的可持續發展方式。
遊客在室內展廳了解完太平湖的前世今生和未來,走出室外,一個獨具一格、佔地127畝的室外體驗展區呈現在眼前。在這裡,原貌展示區、生態重建區和未來展望區最大程度還原了石漠化場景和太平湖的變遷,石頭沙地裡豐富多樣的植物層層展現,自然景觀奇特,遊客紛紛步入其中打卡,而在這個過程中,遊客也從中體會著先行者們的不易,感受著太平湖與眾不同的美。
「打好省委、省政府的『三張牌』,雲南底氣十足,而太平湖在用實際行動參與打造好『三張牌』的過程中,不斷融合彌勒氣候、自然、人文、歷史等優勢,提升新景觀,培植新動能,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來到太平湖。在這裡,不論是13000畝的水面,還是21公裡的馬拉松賽道,還是爆紅網絡的千畝花海、大地藝術、房車露營基地等,都融入了養生養老休閒度假文化,真正『讓雲南人健康起來,讓想健康的人到雲南來』的構想落到了實處。」陳泊名說。
創造美好生活提升發展成色
「這裡曾經是一座荒蕪的山坡,拓荒者籍微薄之力,懷鴻鵠之志,墾殖綠化,鋪路引水,移木造屋,蔚為大觀。用特色小鎮的生動實踐,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光輝思想。」雲南省委省政府對彌勒·太平湖森林特色小鎮命名時的評語中寫道。
解決石漠化治理難題,人工造林和恢復森林植被是主要措施。於是,先行者們在綜合治理的過程中,從微地貌、微地形改造開始,利用科學系統的防治技術,恢復著太平湖全新的大地生態。
在一系列的探索和治理實踐過程中,太平湖因地制宜地開創了獨具特色的太平湖石漠化防治體系與模式。目前,太平湖已形成了山頂生態林保育帶、山腰綠化景觀林過渡帶、山底符合農林緩衝帶、湖濱防護林隔離帶、溼地水生植物淨化帶組成的立體綜合生態修復體系。這套體系的相互作用,不僅改變了太平湖石漠化,還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特色旅遊目的地。
成排樹木讓山坡披上了「綠衣裳」,一片片花帶讓這裡五彩繽紛,一個連著一個的湖泊讓這裡山水秀麗……昔日「瘡疤」累累的石漠化土地,而今繁花似錦,披上綠裝、彩妝的太平湖,煥發著勃勃生機。太平湖的石漠化防治起步於苗木種植,一路發展,如今已建成5500餘畝的苗木產業基地和特色花卉基地,青山綠水、五彩花卉中的太平湖,呈現出無限魅力。
在太平湖,森林木屋酒店、帳篷酒店、房車露營就如明亮星辰點綴於千畝絢爛花海間,遊客攜手家人、良友與山水相伴,聽松濤歌唱,擁湖風入夢,呼吸來自高原上清新的空氣,住在森林間,看時間在身旁慢慢流淌,體驗真正的返璞歸真的自然情懷。
作為「南國御養」生態圈的核心目的地,太平湖是推動綠色發展的踐行者和實幹家,未來,這塊土地的森林覆蓋率、森林康養功能、水土保持效益等森林生態系統的服務因子都將發揮巨大效益,石漠化將得到根本性扭轉,一個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宜居宜業宜遊更宜人的新太平將更引人矚目。
激活美麗經濟為發展添亮色
太平湖位於祖國西南邊陲雲南彌勒東部,雲南大地上的這塊原本石漠化土地似乎更渴望綠色的滋養,因此,對「綠色」的追求,讓太平湖開拓者們用比巖石更頑強的力量,創造了敢叫荒漠變綠洲的奇蹟,書寫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典型案例。
「彌勒市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自然風光優美,歷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豐富,民風淳樸自然,在北緯21度的回歸線上,彌勒宜居宜養,太平湖將這些資源做到了極致融合。例如,太平湖開發醉心湖、養心湖等9大湖泊,將水文化發揮到了極致,太平湖以綠化、美化、彩化、香化的梯級發展規劃,將當地的氣候、木、花、水等資源進行了有效結合,打造了獨一無二的旅遊生態鏈。」陳泊名介紹說。
功夫不負苦心人,曾經荒蕪的山坡,現在開出了綠色的夢想之花,收穫了金秋之果。在訪談中,陳泊名介紹,2019年,彌勒·太平湖森林小鎮成為雲南省政府命名的21個「雲南省特色小鎮」之一,榮獲了首批中國林草產業(森林康養類)創新基地等殊榮,被認定為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等;今年以彌勒太平湖為核心的「南國御養」旅遊線路產品還獲得了文旅融合旅遊線路產品一等獎,景區榮獲中國旅遊總評榜「中國人氣文旅小鎮」,景區成功提升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自特色小鎮建設以來,已累計接待遊客100餘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538萬元。
在這艱難並快樂的綜合治理中,石漠化問題得以解決,本著共建共享的理念,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太平湖探索出了「景區景點+農戶+產業園+遊客」的「文旅車間」扶貧模式。這種模式改變了太平湖畔村民祖祖輩輩環湖而居「靠山吃山」的現狀,讓當地群眾享受到了生態的「紅利」。
一座金山,半城綠水,太平湖串聯起了遊客和無數村民的笑臉。據了解,當地村民將土地以每年800元至1200元的價格流轉至項目業主,獲取租金;太平湖也積極吸納和引導周邊村寨建檔立卡貧困戶、閒置勞動力、常年在外務工人員在項目區內就業,目前,在崗239人中有項目轄區農戶106人,人均年工資收入26000元;項目建設中還改造提升周圍村莊村容村貌,帶動村民盤活自有土地或房屋資產,參與苗木生產、鄉村旅遊等產業,每年帶動村民戶均增收50000元以上。
(記者:李立章)
編輯:宋德政
統籌:汪東偉
編審:幹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