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錫尼文明是以伯羅奔尼撒半島邁錫尼城命名的,它是希臘邁錫尼和梯林斯青銅文明的總稱。根據邁錫尼墳墓的不同形式,考古學家將邁錫尼文明分為「豎穴墓王朝時期」和「圓頂墓王朝時期」,前者的跨度從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500年,後者從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1100年。
豎穴墓葬的特點是在地下挖掘,用石頭做成方形,墳墓的上部用石板或圓木覆蓋,地上堆著土堆,上面立著雕刻著人物、馬車和馬匹的墓碑。埋葬在墳墓裡的人數還不確定,但他們都屬於同一個家庭。目前,豎穴洞室的墓葬有不同的時代,墳墓的主人包括早期部落首領和已故國王。從墓葬的數量和質量上,我們可以看到文明發展的痕跡。
後期墓葬中出現了大量的黃金製品,如面具、角杯、指環等等都是荷馬史詩中讚美的「黃金的邁錫尼」的最佳註腳。當謝裡曼挖掘出一座墳墓時,他認定它的主人之一是傳說中的邁錫尼國王阿伽門農,揭開覆蓋死者臉上的金面具後,他抑制不住自己的狂喜,給希臘國王發了一封電報說:「我盯著阿伽門農的臉。」
當圓頂墓出現時,邁錫尼文明已經走向輝煌;這種墳墓不再把墳墓放在地下,而是在地面上挖或堆起石頭,形成圓形的墳墓,在上面建圓錐形的屋頂,在前面放上墳墓道,整體看起來像一個蜂巢,所以又稱為蜂巢墓。墓外覆蓋著一層厚厚的泥土,使整個墓顯得高大威嚴,展現出一種新的強大的文明氣勢。大約在公元前1450年,邁錫尼人佔領了克諾索斯宮,克諾索斯宮是米諾文明的象徵,並取代了米諾文明的中心位置。
進入克諾索斯宮後,邁錫尼人開始用米諾斯的語言記錄邁錫尼語,從而發明了另一種線性書寫,稱為線形文字B。從此,邁錫尼人把線形文字B帶回到希臘,並在各地廣泛使用,現在文本已經被成功地破譯了,邁錫尼語可以確定屬於希臘語家族。線形文字B主要用於記錄一些倉庫數據和貢品文檔,這對於研究當時的經濟生產非常有用。然而,愛琴文明的真實面貌仍然籠罩在迷霧中,因為用來記錄政治和文化的線性特徵A尚未被破譯。
在邁錫尼文明的輝煌時代,有許多宏偉的城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邁錫尼和梯林斯。在公元前1400年和公元前1300年幾次擴建後,今天邁錫尼城堡的面積為30000平方米,它位於阿爾格裡斯平原的高山上,周圍群山環繞。城牆高大壯麗,用巨石砌成,石縫間無粘結材料,牆高8米,厚5米,它建在城堡所在的小山上。城堡的大門是著名的「獅子門」,位於城堡的西北側。
門楣上立著一個三角形的石雕,上面有兩隻雄獅拱起一根石柱,仿佛它們是城堡的守護者。城堡的中心是宮殿的所在地,它體現了與米諾斯文明相似的特點,有許多房間和彎曲的走廊,粗細的柱子,華麗的彩色壁畫。但其希臘地方特色也很明顯,中央大廳是表現最突出的。大廳由四根柱子支撐,內殿是方形的,大廳前有一個門廊,大廳裡有一個神殿,靠近牆壁有一個王座。
和邁錫尼一樣,梯林斯城堡也很堅固,城堡長約300米,寬60米,寬100米,高9米至15米;它是由10噸重的巨石製成的,平均壁厚7.5米,最厚處17米。古代作家波士尼亞曾經描述過梯林斯的牆壁是用未經加工的石頭建造的,即使是最小的石頭也不能被騾子拉著。傳說這堵牆是梯林斯王召來的七個獨眼巨人建造的,後世稱之為「獨眼巨人牆」。
由於海洋的自然隔離,克裡特島沒有修建任何城牆和防禦措施,這可能是導致其最終毀滅的致命缺陷。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人們總是隨時準備戰鬥,梯林斯人甚至可以進入,武器庫和兵營在他們的牆壁上。邁錫尼人隨時準備開戰,他們在城市裡建立了6米左右的地下秘密蓄水池,通過長陶管將附近的泉水引入山區,從而保證了飲用水的長期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