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8 18:09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周洲 通訊員 方祺 沈志新 市委報導組 陳遷 攝影 姚穎康
通訊員 沈志新 記者 姚穎康 攝
4月28日,「2050」美麗城鎮專題論壇,建德梅城唱「主角」。數字與城市未來規劃、數字與歷史文化的傳承保護、數字與城市文化的展示……來自阿里雲、浙江省城鄉規劃院、清控遺產DIBO聯盟等相關負責人,共同開啟了一場長達3小時的腦力激蕩。
「梅城,是『天下梅花兩朵半』中的那半朵梅花城,如今正處於美麗城鎮建設的有機更新中。我們需要年輕人的關注和關懷,找到煥發青春的源泉和動力。」在現場,建德市主要負責人向年輕人喊話,共同探索梅城的未來發展之路。
當「千年古府」遇見「數字梅城」,兩者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通訊員 沈志新 記者 姚穎康 攝
讓數據更見價值
梅城打造「城市大腦」
很快,梅城也要有自己的「城市大腦」了。
梅城鎮黨委書記何瑞洪向記者透露,目前,梅城正與阿里雲團隊開展大數據項目的深度合作。今年6月,雙方將共同完成「數字梅城」的整體架構。今年10月,「梅城城市大腦」1.0版還將在雲棲大會上正式發布。
「梅城城市大腦」有什麼?
阿里雲智能相關負責人班輸介紹,他們將開展科技旅遊、智慧交通、消防聯動、在線矛盾協調等多領域全方位的智能化建設,優化管理資源的合理配置,提升梅城美麗城鎮管理水平。
接入「大腦」,是為了讓數據更有價值。班輸說,以科技旅遊為例,「大腦」將梅城歷史、自然環境、文物和民宿等資源形成知識庫,設計個性化旅遊路線;在遊客洞察上,「大腦」將遊客信息作為精準營銷和產業聯動的依據,給遊客提供新型旅遊產品。
「大腦」還為未來社區的建設奠定了基礎。從梅城未來社區的建設框架來看,涵蓋了政務服務、平安社區、居民服務、智能小區等各方面。屆時,梅城各地的戶外顯示器、攝像頭、閘機等都將打造成智能終端,所有有效數據將直達「大腦」。
解決公共服務缺失等「城鎮病」,「數字梅城」不失為一把有效的「鑰匙」。班輸說,「大腦」將架構美麗城鎮停車系統,通過整合城管、交通、高德等數據,計算模型、尋求破解「停車亂、停車難」的梅城答案,實現「車到位」的精細體驗。
通訊員 沈志新 記者 姚穎康 攝
守住嚴州文化
突圍江浙古鎮同質化
在許多人看來,梅城城南有一副「好皮囊」:城外新安江,遠眺三江口,青磚古城牆,極具辨識度。老城區中,浙大西遷舊址、清代郵局等歷史建築星羅棋布。
不過,在江浙之地,山川與河流相抱而生,與嚴州古城類似的古城數量為數眾多,周邊景區同質化嚴重。去年,建德開通了第一條高鐵,便捷的交通成了一把既能帶來人流、也能產生「虹吸效應」的「雙刃劍」。處於旅遊消費的轉型與升級期,梅城該如何突破旅遊消費者的審美疲勞,讓梅城古鎮殺出重圍、重現新生?
在清控遺產DIBO聯盟運營專員魏煒嘉看來,打破瓶頸,可以從特色文化基因入手:「特色文化基因好比是『1』,吃喝玩樂好比是『0』,當『1』能夠站得住腳,資源和利潤就能實現相互轉換。」
在梅城,嚴州文化成其特色文化基因,900多篇詩文造就了別具一格的睦州詩派。為此,她提出保護是底線,只有明確哪些是梅城的保護要素,才能根據不同的歷史底色,創造出一個有韻味、有底氣的、建立在傳統氣息下的美麗城鎮。
而浙江省城鄉規劃院院長陳桂秋則提出,梅城可以按照「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的浙江樣板」來打造。依託富春山河谷到梅城100公裡範圍內的優良生態環境和中國美院等高端文化藝術人才,可以創建一條「富春江文化藝術大走廊」。梅城會成為體驗富春山居、探古尋幽的重要節點。
通訊員 沈志新 記者 姚穎康 攝
復興梅城靠人才
打造年輕人的棲息地
梅城的復興,歸根到底是人才的復興。
在現場,來自各行各業的大咖,不約而同地談到人才的重要性。城市數據團CEO湯舸關心的是,到2050年,有多少人會到梅城居住和遊玩?深大智能創始人汪早榮也提出問題,梅城要帶動全產業鏈發展,是否有充足的民宿老闆、導遊等從業者?
魏煒嘉覺得,下一階段,梅城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務之一,是要吸納自我造血功能的生產者,使梅城沒有遊客也能正常運轉,如親子教育機構等從業者。如何聚集這樣的生產者?可能要從政策入手,提供稅費減免、資金補貼等優惠舉措。
隨著梅城正邁向數位化,對人才的渴求也與日俱增。北京億律法律科技集團董事長陳雲峰認為,數位化是手段,需要有更多能人參與思考,如何把有效數據和應用場景結合起來,從人滿為患的「看山不是山」回歸到「看山還是山」的遊客體驗上來。
歷史悠久的梅城,要打造年輕人的棲息地。建德市主要負責人說,希望今後會有全球優秀的、富有創新力的年輕人,關注梅城、認識梅城、走進梅城,甚至參與到梅城從「千年古府」到美麗城鎮的華麗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