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東北黑龍江省東部和俄羅斯交界處,有一個很大的淡水湖,它就是興凱湖。興凱湖原來全部為我國所有,本有望成為我國最大的淡水湖,但是在一百多年前讓清朝給弄丟了一大部分,如今成了我國與俄羅斯的界湖。
興凱湖位於黑龍江省雞西市南部,面積約為4380平方千米,比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還要大。湖水平均深度為4.5米,最深處10.6米。6500萬年前,由於火山噴發造成地殼陷落,從而形成興凱湖。興凱湖是烏蘇里江水系的外流湖,其水源來自於23條河流的注入。
興凱湖是烏蘇里江的主要源頭之一,湖水通過松阿察河注入烏蘇里江,然後再匯入黑龍江,最終流入韃靼海峽。興凱湖分為大興凱湖和小興凱湖兩部分,中間是一道寬約10米的沙丘。小興凱湖東西長約35千米,南北寬約5千米,面積176平方公裡,全部在中國境內。大興凱湖只有北部一部分屬於我國,南部大部分屬於俄羅斯。
我們常說的北大荒廣義上指三江平原、黑龍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北大荒的核心是在三江平原,也就是小興安嶺、黑龍江、烏蘇里江、興凱湖圍成的區域。這裡是土質肥沃的黑土帶,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如今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地之一。早在約7000年前,我國東北地區的肅慎族先民就生活於此,並開創了「新開流文化」,這便是世上界罕見的新石器漁獵文明。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滿族一脈相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稱謂。
有關興凱湖的記載最早見於唐朝時期,粟末靺鞨人大祚榮在東北地區建立了粟末靺鞨大震國,後來改為渤海國。當時興凱湖叫湄沱湖,盛產「湄沱之鯽」,就是如今的興凱湖大白魚,味道非常鮮美,如果有幸去興凱湖一定要嘗一嘗。金朝時,湄沱湖改稱月琴湖,因其輪廓形狀如傳統樂器「月琴」。清朝時興凱湖是吉林將軍轄境,始稱興凱湖之名,「興凱」滿語意為「水耗子」,這是學名為麝鼠的一種珍貴的水生毛皮動物。從唐朝開始算起,我國擁有興凱湖上千年。
但是從清朝入主中原開始,東北地區的情勢開始發生變化。本來東北地區就人煙稀少,清朝為滿足不斷用兵的需求,從黑龍江流域大量徵調能徵善戰的漁獵部落人口充當兵源。包括興凱湖地區在內的東北地區人口越來越少,但是由於康熙設置柳條邊,禁止關內漢人進入東北地區墾殖,東北地區人口未能得到及時的補充。而此時北方的沙俄則開始不斷四處擴張。雖然清朝對沙俄雅克薩之戰的勝利將其阻擋在外興安嶺一線,暫時遏制了沙俄南下勢頭。
但是到了清朝晚期的19世紀中葉,沙俄再次貪婪地瞄向了我東北烏蘇里江地區,因為那裡有他們夢寐以求的出海口。而清王朝已經日薄西山,對東北地區的管理非常鬆懈,給沙俄以可乘之機,對原屬於我國的遠東地區不斷通過實際佔領的方式進行蠶食。鴉片戰爭之後,沙俄強迫清朝籤訂《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侵佔我國東北地區百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其中就包括烏蘇里江以東包括海參崴、庫頁島在內約40萬平方公裡土地。
原本按照條約中雙方對興凱湖附近邊界的劃分,是以松阿察河河口與興凱湖西南角白志河河口連線為界的,沙俄只能佔去興凱湖東南一角很少一部分,但是在具體劃界時,沙俄又耍詐,改為松阿察河河口與興凱湖西北角「白稜河」河口連線為界。而所謂的「白稜河」完全子虛烏有,是沙俄編造的一個名字,強行給了一條小河吐爾必拉河(屯必拉河的一條支流)。
從此,72%的興凱湖被沙俄搶走,留給我們的只有28%,約1160平方公裡,只佔到興凱湖面積的四分之一多一點。沙俄因為這次耍詐,除了多划去數千平方公裡的興凱湖外,還多霸佔了興凱湖以西7200平方公裡土地。落後、軟弱的清王朝只能受人欺負,卻無能為力。
這條白稜河不大,最窄處僅50公分,界河段長18公裡,上後來架了簡易木橋,叫白稜河橋。白稜河橋被世界金氏世界紀錄列為「世界上最小的界河橋」,載入《金氏世界紀錄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