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健身?哪裡能健身?對於困在鋼筋水泥中的都市人來說,是最剛需的話題。
根據今年11月發布的《2017年上海市全民健身發展報告》數據,勾勒出了上海在近年全民健身上的穩步發展:上海市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42.7%,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1.96㎡。
雖然硬體設施在不斷完善,但面對市民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要,還依然存在著場地供給不足、健身設施開放不夠的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12月28日,上海市閔行區「體匯+名都體育公園」, 仲益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品牌體匯+與閔行綠化市容局,就「外環梅隴段配套市民體育文化中心」項目達成戰略合作。
內部效果示意圖。實際上,上海市民的健身熱情與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的增加緊密聯繫。
去年,全市共新增體育場地超過314萬㎡,相當於22個人民廣場的總面積。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從1.83㎡增加至1.96㎡,增加了0.13㎡。
這個看似微小的數字變化其實是全民健身發展的一大步,要知道,2012年至2016年5年間,上海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總共增長0.16㎡。
而本次「外環梅隴段配套市民體育文化中心」項目規劃面積達到了41953.5平方米。包括三塊七人制足球場、兩塊籃球場、一塊滑板廣場、一塊F4賽車場和一座綜合體育場館。
其中綜合體育場館涵蓋了包括遊泳、籃球、羽毛球、網球等在內的諸多傳統運動項目。
的確,根據上海體育「300指數」顯示,市民參與度前十的體育項目為:騎自行車、羽毛球、遊泳、健身苑點、力量健美、舞蹈類、足球,以及徒步、登山、攀巖。
除此之外,還設置了體匯+兒童運動成長中心,成為場館的又一大亮點。兒童運動成長中心將引入最專業的運動團隊,培養孩子的運動興趣,提升社區家庭的運動氛圍。
本次「外環梅隴段配套市民體育文化中心」的規劃,在秉持專業化的基礎上,也充分保證了場館豐富的功能性和娛樂化屬性。不僅滿足了市民單純的健身需求,還成為周邊社區「家庭運動娛樂」的新去處。
體匯+紅館。今年8月,上海市人民政府下發《關於加快本市體育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30條》),成為又一項推動上海市體育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文件。
《30條》指出體育賽事產業、健身休閒產業、體育服務產業、體育貿易中心、體育裝備產業五大領域的發展方向和配套措施。
本次「外環梅隴段配套市民體育文化中心」項目的啟動,也是積極響應《30條》的號召,不僅是閔行區體育產業發展的重點項目,也是上海市體育產業創新的代表項目。
據了解,體匯+是仲益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品牌,於2011年成立是一個全新的綜合性體育平臺,也是全國最早一批投身於體育產業消費升級的品牌。
而據數據顯示,2017年上海市共為165個街鎮社區配送體育服務(健身技能培訓、科學健身講座、青少年體育培訓、體育賽事活動)4117場,惠及市民10.9萬人次。
籤約儀式。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外環梅隴段配套市民體育文化中心」項目,並非體匯+與閔行綠化市容局首次合作。
早前,雙方就已成功合作開發了位於閔行金虹橋的「體匯+紅館」項目。「體匯+紅館」是閔行區政府「一園一區」的重點工程,同時也是備受周邊市民喜歡的健身新地標。
據統計,體匯+目前已擁有「體匯+黃興全民體育公園、體匯+閔行文化公園、體匯+名都體育公園、體匯+虹口足球競技場、體匯+紅館」等運動場地與場館。
從2011年發展至今,經過7年時間的不斷創新和摸索,上海體育結合全面的運動與培訓項目,真正做到了把運動帶進社區,積極助力「全民健身」熱潮的前進。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